15 无言之美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无言之美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8 13:3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
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 无言之美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难点)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别名孟实,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他提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价值等观点。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才能懂得无言之美。
预习检测
读一读
liáo
miǎo
qín
qǐnɡ

pín
yùn
chèn
chuàng
niān
ài

jiā
zhū

寂寥
缥缈
擒住
顷刻
栩栩如生

意蕴
铢两悉称
悲笳
怆然
暧暧
譬如
信手拈来
惨戚
预习检测
读一读
附丽
姑且
笼统
蛾眉
谚语
心旷神怡
轻描淡写
目不忍睹


lǒng
yàn
kuàng
dàn

é

预习检测
多音字

hún
hùn
混蛋
混合

yīn
yìn
树荫
庇荫
预习检测
形近字
心旷神yí( )

dài( )尽

悲chuàng( )

踉qiàng( )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瞬息万变
意蕴
笼统
铢两悉称
心旷神怡
目不忍睹
惟妙惟肖
内在的意义;含义。
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闲情逸致
轻描淡写
信手拈来
安闲的心绪和超逸的兴致。
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初读课文
阅读课文,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文章层次,并按课件中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层意。
话题导入( ):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得出结论( ):
1—2段
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
3—6段
“无言”的话题。
阐述言和意的关系——文学能
不能、要不要尽意。
7—12段
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
的实例,论证无言之美。
13段
归纳出观点——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阅读第1—2段。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细读课文,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精读课文
(2)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6段。
怎么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
把“言达意”比作“虚线画实物”,运用类比区分言和意,指出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近似。
3.阅读第7—12段。
(1)怎么理解“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在作者看来,对一切的美术作品来说,文字语言有其局限性,都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相反,用尽量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意绪,含蓄而不直露,留下空白,让读者发挥想象,去体悟品味,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美感更浓厚,美的印象会更深刻。
(2)在作者看来,文学能否满足“尽善尽美”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能达到“美”的境界?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文学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能达到“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的境界。
(3)为什么音乐也讲究“无言之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唱歌奏乐都离不开声音的变化。但是在唱歌奏乐中,有时“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可以发挥想象,体会无声之美的滋味,所以音乐也讲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
(4)如何理解作者通过举雕刻塑像“含蓄不露”之美的例子论述无言之美?
因为雕刻塑像是无言的,雕刻“以静体传神”,它的情感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体现出一种无言之美。
4.纵观全文,总结概括。
(1)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无言”是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小组讨论: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论证的过程和效果分别是怎样的?
举例论证
①以相片和图画为例证明美术作品不逼真表现,效果更好,论证无言之美。
②以古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体现含蓄美,论证无言之美。
③列举白香山《琵琶行》和济慈《希腊花瓶歌》的例子说明音乐的无声美,论证无言之美。
④列举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的例子说明含蓄胜过流露,论证无言之美。
使文章的概念和理论更易让人理解,也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令人信服
论证方法
论证过程
效果
道理论证
第11自然段引用谚语,说明雕刻的含蓄不露,论证无言之美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论证方法
论证过程
效果
对比论证
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论述言不能完全达意
通过对比,特别是正反对比,形象鲜明地突出论点
“言有尽而意无穷”,学完本课,相信同学们体会到了无言的美。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懂得无言的道理,适时的沉默,反而比絮絮叨叨更能起到好效果。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文学的言不必尽意,音乐的无声胜有声,以及雕刻的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阐述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美学观点。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感悟一:同样的东西,也许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不美,差别就在于心境。所以,看似与生活并无直接关联的美学,实际上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感悟二:倘若每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可乐的就是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到的快慰。
写作特色
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一方面,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所举的事例非常充分、详细。如为了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不仅列举了《论语》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还用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加以佐证,不但有写情,而且有写景,有详有略,增强了说服力。另一方面,作者不仅从文学的角度,还从图画、音乐、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角度进行论证,使读者对“无言之美”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对文中的观点产生更大的认同感。
写作特色
语言优雅,风格灵活。
文中运用的书面语较多,如“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非唯不能,而也不必”等,这些句子与本文的语言风格相符,给读者带来一种典雅的美感。除此之外,作者为了把道理讲清楚,还灵活运用了口语表达,如“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使读者更易于理解,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板书设计
无言之美
由孔子的话引出话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言越少,美感越大
越深越真切
文学:言不必尽意
雕塑:含蓄不露
不“吐肚子”
懂无言之美
音乐:无声胜有声
课堂检测
A.意蕴(yùn)  缥缈(miǎo)  铢两悉称(chèng)
B.譬如(pì) 涕下(tì) 东施效颦(pìn)
C.暧暧(ài) 悲笳(jiā) 心旷神怡(yí)
D.悲怆(chuàng) 流露(lòu) 寥寥无几(liáo)
C
【解析】A项,“称”应读chèn ; B项,“颦”应读pín ; D项,“露”应读lù。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迹象 散碎 混整 谚语
B.丝毫 摄影 茏统 祥细
C.含蓄 神象 惨酷 派遣
D.宏状 寂寥 顷刻 姑且
A
【解析】B项,“茏”应为“笼”,“祥”应为“详”;C项,“象”应为“像”,“惨”应为“残”;D项,“状”应为“壮”。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①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中国人主要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
②中国先民不仅编竹为筏,还将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
③孔子因勤于读书,把牛皮绳多次翻断,于是有了“韦编三绝”的佳话。
④儒家经典很多写在竹简上。
⑤人们先砍竹削片,晒干后钻孔,再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
D
3.(2022·湖北十堰)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⑥由于竹简的利用,中国文字记载的经典得以保存传世,可以说竹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A.⑥④①②③⑤ B.②⑥④⑤③①
C.⑥②①④⑤③ D.②⑤③①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通读句子,可知语段重点介绍了竹子做成的“竹简”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②句从介绍竹子入手,以竹筏过渡,引出竹片记录文字的功用,可作首句。⑤句紧跟②句具体介绍竹子是如何经加工被编结成书的,引出“韦编”的说法。与此关联最紧密的是③句,这里提到“韦编三绝”的故事。到此,“竹简”的基本概念说清楚了,然后要介绍竹简记录和传承文化的功用。①④⑥句中,①句概说竹简记录文化的历史,应放在前面,④句具体举例,应放于其后,⑥句总结竹简的文化意义,应该放在语段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