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 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 曹刿论战 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8 13:2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你们能举出几个这样的战例吗?
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
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
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
巨鹿之战、长勺之战……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更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吧。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九年级语文下册
20 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
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和文言句式的特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重点)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难点)
3.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学习曹刿机智沉着,敢于以弱战强的精神。(素养)
学习目标
作品介绍
知识备查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知识备查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以记事为主。
史书体裁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于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双方战于长勺。
读一读
预习检查













又何
肉食者
敢加也
公与之

下视其

而望
望其旗

guì
jiàn




chéng
sháo
zhé
shì




小信未
①古今异义。

今义:隔开,不连接

今义:粗俗,低下
古义:参与 例句:又何间焉
.
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例句:肉食者鄙
.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
牺牲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例句:牺牲玉帛
.
.
古义:虚夸,夸大 例句:弗敢加也
.

今义:监狱

今义:忠诚
古义:指诉讼事件 例句:小大之狱
.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例句:忠之属也
.
②一词多义。

何以战( )
必以分人( )
必以情( )
介词,凭、靠
介词,把
介词,根据

故克之( )
公问其故( )
连词,因此、所以
名词,缘故、原因

民弗从也( )
战则请从( )
动词,听从
动词,跟随

小信未孚( )
必以信( )
名词,信用
名词,实情

小大之狱( )
公与之乘( )
助词,的
代词,代曹刿

又何间焉( )
惧有伏焉( )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兼词,于之、于此,在那里
③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再读课文
①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
“……也”,表判断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
省略句:
必以分人( )
省略宾语“之”,应为“必以之分人”
倒装句:
何以战( )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战于长勺( )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②重点句子。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c.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e.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f.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g.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h.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发现他们的车轮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在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尝试翻译全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轮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吗?
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
品读课文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从“其乡人曰”一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并且对自己的深谋远虑有充分自信;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何以战”引出了下文对战争条件的分析,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这样做才可以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而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分别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公将鼓之),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时,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作了充分的观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发起追击战。
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战争胜利的原因。请你谈谈对他战略决策妙处的理解。
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握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
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扭转了局势。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必须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精读课文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曹刿: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军事谋略。
总之,曹刿是一个爱国,有政治远见,有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
鲁庄公:鲁庄公作为国君,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鄙陋;他急于求战,未谨慎考虑就出击追敌,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轻率。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说明他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庄公作战时带上曹刿并能听取他的意见,说明他知人善用,任
人唯贤;庄公战后问曹刿取胜的原因,不因胜而自喜,说明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总之,鲁庄公是一个虽然目光短浅,但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忠于职守的人。
课文语言精练,仅用两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详略安排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曹刿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曹刿论述取胜原因也是详写。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与刻画人物形象无关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缺点再多的人也必定有其可取之处。鲁庄公虽然愚钝、平庸,但他能积极纳谏,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写作特色
文章围绕“论战”来选材组材,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此文虽然写战争,但对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文章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
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写作特色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1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二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3段的前因,还是第2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2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3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紧相连,三个段落浑然一体。第1段“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2、3段“公将驰之”(不到“鼓”的时候就要“鼓”)、“公将驰之”(不知敌情就要“驰”)和“公问其故”(打了胜仗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相照应。第3段“夫大国,难测也”照应第2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前后照应,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运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曹刿与庄公的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
写作特色
板书设计
论何以战
(战略思想)
      
曹刿论战
从战指挥
述胜敌原因
(战略思想)
爱国热情
政治远见
求见庄公
分析形势
把握时机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军事才能
一鼓作气 时机
大国难测 谨慎
课堂检测
A.曹刿(guì) 遂逐其师(suì)  下视其辙(zhé)
B.登轼(shì) 彼竭我盈(yíng) 一鼓作气(zuò)
C.旗糜(mǐ) 弗敢专也(fú) 夫大国(fū)
D.玉帛(bó) 又何间焉(jiàn) 小惠未遍(biàn)
C
【解析】C项中,“糜”应为“靡” ,“夫”应读fú。
1.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1)小惠未遍 ( )
(2)必以情 ( )
(3)忠之属也 ( )
(4)齐师败绩 ( )
(5)既克,公问其故 ( )
(6)夫大国,难测也 ( )
遍及、普遍
诚心

大败
已经
推测,估计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尽自己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我发现他们的车轮痕迹散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课堂检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对比阅读
拓展探究
(2022·抚顺本溪辽阳)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乙】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①则实②,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③。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选自《容斋随笔》)
拓展探究
【注】①气:精气。②实:充实。③北:败北,退败。
拓展探究
A.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望其旗靡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C.战其勇者也 其真无马邪(《马说》)
D.而莫知其方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B
【解析】A项,名词,缘故,原因/连词,所以,因此;B项,都是动词,“向远处看”的意思;C项,人称代词,他的/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D项,名词,方法/名词,方圆。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这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的话,我喜欢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
拓展探究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它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我)怕有埋伏啊。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怯 勇 虚 实 其 由 甚 微 不 可 不 知。
/
/
拓展探究
4. 【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①指挥作战;②分析取胜的原因。
一鼓作气,再
5. 【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 ;【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 __ ____
____ 。
而衰,三而竭
民无常勇,
亦无常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