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然而良药就一定要苦口吗?忠言必须要逆耳吗?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倾听忠言,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里就涉及到说话的艺术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看邹忌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重点)
2.理解设喻说理的特点,学习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方式。 (难点)
3.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讽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素养)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作品介绍
知识备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的叙事特点:
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间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
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以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知识备查
读一读
预习检查
yì
kuī
jiàn
bànɡ jī
cháo
zhāo
qǐn
jī
shú
jiàn
ɡuǎ
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暮寝
谤讥
间进
期年
皆朝于齐
孰
谏
寡人
①通假字。
孰视之( )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
“孰”同“熟”,仔细
讽
今义:讽刺,嘲笑
修
今义:修理
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例句:邹忌讽齐王纳谏
.
古义:长,文中指身高
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
.
②古今异义。
明日
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私
今义:自私
古义:次日,第二天 例句:明日徐公来
.
.
古义:偏爱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地方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左右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动词,支配、操纵
古义:土地方圆 例句:今齐地方千里
.
.
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
刺
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古义:指责 例句: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③一词多义。
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 )
孰视之( )
吾妻之美我也( )
助词,的
代词,代指徐公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美
吾妻之美我也( )
吾与徐公孰美(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形容词,漂亮、好看
于
美于徐公( )
皆朝于齐(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欲有求于我也( )
介词,比
介词,向、到
介词,在
介词,对
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于是入朝见威王( )
朝服衣冠( )
能谤讥于市朝( )
动词,朝见
名词,朝廷
名词,早晨
名词,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孰
吾与徐公孰美( )
孰视之( )
代词,谁、哪一个
形容词,同“熟”,仔细
上
受上赏( )
上书谏寡人者( )
形容词,上等的
动词,向上级呈递
下
乃下令( )
受下赏( )
动词,颁布、下达
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门庭若市( )
形容词,下等的
动词,及、比得上
动词,如、像
④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
闻寡人之耳者( )
吾妻之美我者( )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臣之妻私臣( )
暮寝而思之( )
名词作状语,当面
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再读课文
①特殊句式。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者也”表判断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
“……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忌不自信(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能谤讥于市朝( )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省略句:
与坐谈( )
皆以美于徐公( )
省略主语、宾语,应为“忌与之坐谈”
省略“美于徐公”的主语,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
②重点句子翻译。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e.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f.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g.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h.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借助相关资料,自主翻译全文。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
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哪!”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
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进谏的缘起
进谏的内容
齐王纳谏
齐国强盛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这节课,让我们在复习中再次走进课文,对其进行深度探究。
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通读课文
讲述了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应当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怎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易于被接受,要掌握一定的论说技巧。
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说说分别对应什么情节。
本课情节为: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赐,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齐国的三变化。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邹忌劝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依据的是什么?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说明什么?
说明齐威王纳谏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合作探究
邹忌的讽谏艺术妙在哪里?
(1)运用类比说理,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
(2)运用设喻说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受蒙蔽的道理。
(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答”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又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三进”“四国朝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侧面反映了他的贤明。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感悟一:邹忌现身说法,采用了日常生活中与徐公比美这一极为普通的事情作为进“忠言”的突破口,生动而极具说服力地反映了“王之蔽甚矣”这一情况,使齐威王心悦诚服,坦然地接受了进谏。邹忌巧妙的劝说方式启示我们:要讲究说话的艺术,让“忠言”像春雨润物一样深入人心。
感悟二:邹忌成功进谏,不仅仅是因他深谙讽谏之术,最重要的是,他怀着赤胆忠心,存有对国家命运的深虑,对人民疾苦的忧患。否则,他不可能由自己的生活琐事、生活体验而联想到国家大事。邹忌这种视国家大事为己任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课堂小结
设喻说理。
写作特色
先从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从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受蒙蔽严重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齐王纳谏取得的巨大成效。
精心剪裁,详略得当。
写作特色
从内容上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邹忌讽谏和齐威王纳谏。讽谏写得详细,特别是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进行了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后来齐威王纳谏之后兴利除弊写得粗略,只是抓住了时间的变化,从“令初下”到“数月之后”,最后至“期年之后”,概括叙述了纳谏的结果。
语言精练,要言不烦。
写作特色
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只是文字上略有变化。三问,既表现了邹忌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语意完全相同,但感彩却大不一样。邹忌向齐威王陈述自己的经历时,用“皆以美于徐公”代替了“美我者”,概括叙述比美的经过,使文章不重复、不啰唆。
板书设计
进谏的缘起
进谏的内容
齐王纳谏
受蔽
清醒
比徐公美
私、畏、求我
根据
结论
私、畏、求王
王之蔽甚
个人经验
类比推想
除蔽
效果
进谏有赏
内政修明
治国经验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堂检测
1. 解释下列句子中标红的词语。
(1)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形貌昳丽__________________
(3)朝服衣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窥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___
(6)私我也________
讽谏,委婉地规劝。
光艳美丽。
早晨。
照,这里指对着镜子端详自己。
认为……美。
偏爱。
课堂检测
(7)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____
(8)闻寡人之耳者______________
(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____________
(10)虽欲言___________________
(11)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责。
使……听到。
当面。
即使。
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课堂检测
A.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是寡人之过也
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C. 能谤讥于市朝/朝服衣冠
D. 虽欲言,无可进者/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A
2. 下列句子中标红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徐公来,孰视之 B.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吾妻之美我者 D. 暮寝而思之
3.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B
A.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 “徐公何能及君也?”——小妾的回答较之于妻子少了一句直接赞美的话“君美甚”, 表现出妾因地位低下不敢过于亲昵,显得顺从畏怯。
C.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 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D
课堂检测
4. 下列对文中语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命令刚刚下达的时候,大臣们都来进谏,朝廷里像市场一样。
各级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5.句子翻译。
拓展探究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拓展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拓展探究
【乙】赵且①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⑤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⑦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⑧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④曝:曝晒。⑤拑:通“钳”,夹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同“擒”,捉住。⑧熟:仔细。
拓展探究
A.何陋之有?
B.吾妻之美我者……
C.故愿王熟计之也!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
1.下列句子中“之”字 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例句中“之”的意思是代词,这件事。A项,之: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C项,之:代词,这件事。D项,之:结构助词,的。故选:C。
拓展探究
B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B.臣之妻私臣(私:私下)
C.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恐:担心)
D.明日不雨,即有死蚌(雨:下雨)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B项有误,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故选:B。
拓展探究
A
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C.《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如【甲】文中的“门庭若市”,【乙】文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D.【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甲】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乙】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拓展探究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
4.把【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拓展探究
5.【甲】【乙】两文讲的都是成功进谏国君的故事。结合【乙】文,请具体说明苏代向赵惠王进谏时所用的方法,并简要分析这样进谏的好处。
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境地,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放弃攻打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