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
九年级语文下册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学习目标
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重点)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难点)
3.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素养)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18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33岁家迁南京,生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科考。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知识备查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约束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知识备查
讽刺文学,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评的对象,而否定的方式是通过揭露对象的可恶、可鄙、可笑来体现的。而对值得同情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其讽刺往往包含善意的批评。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讽刺文学常识
知识备查
1.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如书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求取功名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功名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其迂腐可见一斑。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众人不加阻拦反而大加赞扬,这些正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阅读这些作品,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讽刺文学赏析方法
知识备查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如写范进中举后惊喜过度而发疯这一情节时,作者运用的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对当时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的社会现实加以夸张和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讽刺文学赏析方法
(2)抓住平常生活中的传神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如《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写: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这段生动、逼真的描写,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公以自己的行动揭露了他灵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作者也正是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做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知识备查
讽刺文学赏析方法
(3)广泛采用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在刻画人物时,作者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儒林外史》中,作者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现世宝”“穷鬼”“尖嘴猴腮”,中举后一口一个“贤婿老爷”,恭维他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通过对比,活描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世人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地逢迎的画面。
这些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知识备查
讽刺文学赏析方法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至今仍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也许就是因为作品与现实的联系。如学习《变色龙》一课后,我们会感觉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之类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作者对这类人的讽刺和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知识备查
讽刺文学赏析方法
专题探究
活动安排:
1.课外阅读《儒林外史》,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个专题进行探究,教材中的专题供参考,也可以自行设计专题。
2.选择同一专题的同学组成专题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8人左右,每小组一名组长。
活动准备
3.各学习小组自主安排阅读计划,在两周内阅读完《儒林外史》,并完成专题探究任务。
4.两周后,以组长为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探究结果。
活动指导
专题一:故事会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写了许多人物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篇幅稍长,展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故事则寥寥数笔,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讲故事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1)梳理情节,准备提纲。
(2)抓住梗概,注意细节。
(3)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示例】乡绅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临死时,他的卧房里挤满了子侄后代,他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解其意。大侄子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他摇头。二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
人,他头摇得更厉害。老奶妈推测是因为两个舅爷不在眼前,严监生还是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他说,他是因看到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然后挑掉一根灯草,他才点头咽了气。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小说写了数百个人物,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他们行藏不同,性格各异,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清闲斋老
人语),让读者一见而洞彻其灵魂。选择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细读有关章节,看看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体会。
在探究这个专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意蕴丰富的细节,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2)边读边做批注,阅读前人的评点或相关研究著作,深化理解。
(3)从众多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1)【示例】对《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探究:
①用夸张的描写进行讽刺。作者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特征尽力扩大,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如对范进中举后表现的夸张描写,“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了!我中了!’”“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这几段描写中,有语言,有动作。一个“噫”字,表现了范进出乎意料的兴奋;一句“好了”,说明范进三十多年寒窗、穷困潦倒的生活终于一去不复返,新的荣华富贵马上就会从天而降;两句“中了”,揭示了范进追求功名利禄的内心世界。作
者运用了极度的夸张,把范进中举时的神态、表情以及内心世界等描绘得栩栩如生。
②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作者围绕范进中举,采用了鲜明的对比,对文中人物、社会以及科举制度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对比:在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对他的态
度是居高临下,见面就骂,骂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骂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骂他“想天鹅屁吃”“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自己“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范进向他借盘缠应试,被他骂得狗血淋头,甚至还
骂范进的母亲是“老不死的”。可是,当范进终于等来了时来运转的一天,这时的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原来的“居高临下,见面就骂”变成了“毕恭毕敬,逢人便夸”,夸他是“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夸他是“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还说
“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并主动送肉送钱表示祝贺,对范进的母亲也恭敬地称之为“老太太”了。
作者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将胡屠户这样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取得了辛
辣的讽刺效果。《范进中举》一文就是这样,以极度的夸张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手法为主要艺术手段,把人性的丑恶、世态的炎凉以及科举制度的腐朽全都揭示了出来,其讽刺艺术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
(2)小论文示例:
简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讽刺。如第二回里,薛家集的一个小乡官夏总甲,作者把他写成了一个乡间土皇帝形象。你看他:“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两个动作活画出了夏总甲在乡民面前的傲慢自大。作者接着写他的一番话语:“俺如今倒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我怎好不去贺节?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从
新年这七八日,何曾得一个闲?恨不得长出两张嘴来,还吃不退。”巧妙地揭示了他为何目中无人和衣服“就如酒篓一般”。
二、通过故事情节的前后对比来表达讽刺。第二回中,周进六十多岁了,还以老童生的身份在薛家集观音庵教私塾,一年才十二两馆银,生活窘困,地位低下,
村中新中秀才青年梅玖也奚落他。到第七回中,周进中了进士,做了官以后,梅玖就无耻地冒充自己是周进的学生,薛家集的观音庵里也供起了周进的长生牌位。梅玖见了周进早年写的一副对联,贴在墙上,红纸都发白了,竟吩咐和尚用水喷了,剥下来装裱收藏。这一对比既写出了周进做
官前后迥然不同的境遇,也写出了秀才梅玖的庸俗势利以及社会上一些人的趋炎附势。
所以,《儒林外史》的讽刺,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讽刺,更是对当时社会中各种现象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专题三:续写故事
《儒林外史》中没有贯穿全书的核心人物。书中的人物常常在登场数回之后,旋即退场,从此不再出现。他们退场之后的生活将会如何?又会有哪些故事?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1)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吸引人。
(2)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原著。
(3)《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这种笔法。
少卿重游清凉山 荆元抚琴别故友
廿年光阴转瞬即逝。荆元依旧开着裁缝铺,一日做工完毕,他抱了琴,踱步到清凉山,要去后山寻于老者,请他听自己新弹会的《潇湘水云》。
山道绿柳掩映,颇为清凉。迎面一翁一妪,古稀花甲年纪,布衣木钗,极为朴素。他们手挽手,缓步登山,沿途欣赏风光。
路上行人注目二老,议论纷纷,二老笑谈如故,不以为意。荆元猛然忆起,二十年前杜少卿携夫人游园,传为此方奇闻。
荆元迎面上前作揖,自报姓名。这二老,正是杜少卿夫妇。
二十年来,少卿仗义轻财如故。钱财散尽,仆从便遣散了,家什也陆续典当,亲朋以他为败家儿,与他断绝了往来。他便携夫人在城西陋巷住下,给人写字营生,并无余财。
三人相谈甚欢,分道而别。
荆元径自向后山走去,隐约闻听丧乐,心下一沉。走近园圃,见邻里皆披麻——于老者已于两天前无疾而逝。灵堂内,哀号恸天。
荆元并不进灵堂,只将琴放在惯常抚琴的石凳上,默默弹起《潇湘水云》。琴音悠远,声动林木,鸟雀俱来相和。
于老长子闻琴声而出,待荆元弹毕,对他一鞠躬,道:“父亲二三百亩田园,已分给我兄弟五人。您常抚琴的石凳,恰在我园内。多年来听你们论琴,我也知一
二,若不嫌弃,您以后可以常来。我已年迈,不敢违逆父亲意愿,科考已然无望,兄弟儿孙却还能有为。科场污浊,却也能通青云之路,于家不久将能振兴!”
荆元神情漠然,收琴入囊,远远向老友拜了三拜,转身走了。
合作探究
专题探究
专题一:故事会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写了许多人物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篇幅稍长,展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故事则寥寥数笔,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的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
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
3.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来。
合作探究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这就需要在讲述前进行选择,从书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比较熟悉,而且容易引起听众兴趣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先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理清故事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讲述时不能完全照搬原文,要忠于原文,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注意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力求让讲述更加通俗易懂。
探究指导
合作探究
故事梗概示例: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没考上。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合作探究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小说写了数百个人物,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他们行藏不同,性格各异,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清闲斋老人语),让读者一见而洞彻其灵魂。选择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细读有关章节,看看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体会。
合作探究
探究指导
本专题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其主题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根据题目的要求,可知这一专题并不需要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解说,而是要抓住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分析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这些讽刺手法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细读有关章节,对作者所运用的手法进行分类归纳。在阅读时,要注意结合阅读提示及有关材料进行分析,边读边做批注,以此作为自己立论的材料。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这些章节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合作探究
示例:
《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其讽刺艺术也一向为人称道。在刻画人物时,作者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使读者一读就能洞彻其灵魂。《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讽刺小说,吴敬梓通过典型的、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成熟的讽刺手法,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辛辣地讽刺了当朝统治阶级的腐朽与虚伪。
合作探究
专题三:续写故事
《儒林外史》中没有贯穿全书的核心人物。书中的人物常常在登场数回之后,旋即退场,从此不再出现。他们退场之后的生活将如何?又会有哪些故事?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1.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加吸引人。
2.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原著。
3.《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这种笔法。
合作探究
续写可以看作是“材料作文”,材料就是原文,因此要从原文出发来推想故事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展开合理的、充分的联想,构思适当的情节。要写好这一续写,首先要选好书中的一个故事,认真研读,掌握故事发展的过程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其次,续写的文章要在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不能完全脱离原著,续写的内容在思想上应该是健康向上的,有积极意义的。最后,要积极打开思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使续写的故事更加深刻、生动。
探究指导
合作探究
示例:
范进后来中了进士,受周进举荐,做了山东学道。回京之后,皇帝念其有功,又知他文章写得好,就钦点为翰林院编修,参与编撰史书的工作。范进叩首谢恩,就到翰林院就职了。
可那范进平日只读四书五经,写文章只会写一成不变的八股文,那编撰史书的活儿,他哪里能干得出来 过了一段时间,翰林院的同僚们就知道了他的底细,私下里都说他是一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只会做八股文的草包而已。
合作探究
这天,编修们聚在一起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编史上。一个编修力主欧阳修的主张,认为编撰史书要文字精简,务去陈言。这范进听着就疑惑了,欧阳修这名字听着熟悉,可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问旁边的一位编修:“请问兄台,这欧阳修大人是哪科进士 我怎么没见过他 ”一言既出,周围一片寂静,那位编修斜着眼看了看范进,不冷不热地说:“范大人,这欧阳大人可不是本朝人,乃是宋朝人。”范进听罢此言,不禁老脸羞得通红,只好拱了拱手,讪讪地说一声:“见笑,见笑!”灰溜溜地走了。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庸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首先表现在笔法的客观、真实上。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叙事方法,他宁愿退居幕后,对作品中的人物只作旁观式的笔录,通过精确的白描,不加任何渲染。话本小说中那些“但见”“原来”“看官听说”之类表示作者观点的评价性文字消失了,人物的可笑、可悲、可叹之处全由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来表现,全篇“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其次,《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还表现在它的讽刺手法的多样性。在冷静犀利的笔调之外,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讽刺手法,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富有讽刺性的场面。这些手法主要有夸张、对比、戏拟、互文。
周进撞号板,哭出鲜血;范进中举之后,喜极而疯;严监生为了两茎灯草,不肯瞑目等,都可算是夸张的典型,这些事情可能是现实中不曾有的事实,但却是“会有的实情”。这些夸张的典型事例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同时具有深刻的悲剧内涵。
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富于形象性。
写作特色
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相尽现”。文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穿全书。
写作特色
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这种独特形式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线索,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拓展阅读
拓展探究
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①,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②,就撞死在地下。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恶。”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 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 ”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 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 却是哭得利害。”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
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
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只因这一句话,道着周进的真心事,于是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又一个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公既是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 ”金有余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因没有人识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金有余道:“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那客人道:“监生③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 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一番心事。”金有余道:“我也是这般想,只是那里有这一注银子!”此时周进哭的住
拓展探究
了。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着我这几个弟兄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做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 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 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 ”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次日,四位客人果然备了二百两银子,交与金有余。一切多的使费,都是金有余包办。周进又谢了众人和金有余。行主人替周进备一席酒请了众位。金有余将着银子,上了藩库,讨出库收来。
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出了场,仍旧住在行里。金有余同那几个客人还不曾买完了货。直到放榜那日,巍然中了。
众人各各欢喜,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忙了个把月。申祥甫听见这事,在薛家集敛了分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亲自上县来贺喜。周进留他吃了酒饭去。荀老爹贺礼是不消说了。
拓展探究
【注释】①贡院:明清时期省城乡试、京城会试的场所皆称为贡院。②天字号:贡院连贯排列着隔离考生的窄小单间,“天字号”即第一号。③监生:初由各省学政从秀才中考试选拔。明清时期规定,凡向官府捐献一定数额钱粮者,也可获得监生资格,即可参加乡试。
拓展探究
①第1段中,周进家又不曾死了人,为什么“号啕痛哭”
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触景生情,不觉伤心起来。
②第2段中,周进听了金有余的话后,为什么“又放声大哭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概括。第一次哭的原因,在下一段金有余对众人的解释中有明显的说明,注意总结即可;第二次哭的原因,前文已指出“道着周进的真心事”。
因为金有余的话又勾起了他的伤心事。
1.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
拓展探究
2.第4段中“那七篇文字做得花团锦簇一般”与第2段中哪些句子相照应?
“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题目已经指明了要从第2段中寻找,因此,描述周进作文的文字,应该对应前文金有余及客人们对周进才学的评价。
拓展探究
3.最后一段写众人前来贺喜,结合周进中举前后的情况,说说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周进因为家里穷(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无法进入考场,这些人不来资
助,周进中举后他们却涌来贺喜,这说明科举制度不但毒害了读书人,而且毒害了其他人,各色人等都拍马逢迎、趋炎附势,揭露了整个社会的炎凉世态。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的主旨在于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危害,不仅使周进丑态百出,也显示了周进周围的各色人等的势利和庸俗。
中考链接
拓展探究
众评《儒林外史》。请在①处填出可笑之人,在②处填出可敬之处。
同学甲:我笑范进,执意科举,生活落魄,遭人讨厌,老来中举,喜极疯癫。
同学乙:我笑① , 平生奸猾,竟为多一根灯芯不能咽气,贪婪吝啬,令人鄙夷。
(2022·云南)班级围绕名著中“可笑与可敬的人物”开展阅读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拓展探究
同学丙:我敬王冕,出身贫寒,② 。
同学丁:我敬杜少卿,慷慨大方,尊重妇女,反对礼法。
参考答案
①严监生
②示例:孝顺善良,勤奋好学,品行高洁,道德高尚,善画荷花(能围绕王冕的品行、才华、道德中的一方面来说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及其形象的把握。根据《儒林外史》和“竟为多一根灯芯不能咽气”等提示信息,不难得出处对应的人物是“严监生”;处给出了人物,填写其可敬之处。结合对王冕这一人物形象的了解,从其品行、才华、道德中选择一
个方面概括作答即可。
拓展探究
《儒林外史》是中国传统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鲁迅、胡适、张天翼等现代文学家都对《儒林外史》有独到的体会和研究,致使这部作品在现代文坛备受瞩目,影响着现代小说的创作。
《儒林外史》对晚清小说的示范作用是明显的,而晚清小说又给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更多方面的参照。《儒林外史》对现代文坛的影响深远,并促生了"故事集缀型"小说的兴盛。
《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足以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和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成 就 影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