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两位数加一位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的认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二)的基础,对今后的有关计算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能正确的读写。通过学习100以内的数的加减,可以使学生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更大数值的计算起着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5、 经历探索和与他人交流100以内加法的计算过程,能够正确计算体验算法的多 样化,培养估算能力。
6、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与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和与他人交流100以内加法的计算过程,能够正确计算体验算法的多 样化,培养估算能力。
(5)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100以内数的加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和引导探究法、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学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6)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我首先创设一个故事情景,讲给学生听。
小兔和妈妈采蘑菇的故事情景导入:小兔采了4个蘑菇,妈妈采了23个蘑菇。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
生动形象的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通过故事情景中的数学信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出课题。
在本环节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细化。首先跟去前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解决小兔和妈妈共有多少蘑菇应该用加法计算:板书23+4.
接着让学生思考23+4这个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式的计算方法,我通过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即:先算3根加4根等于7根,再算20加7等于27。
然后,我引导学生探索可以用分解的方式表述出来,我边演示边解说,将这一重难点讲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分解的过程和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解算式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分解的计算方法,理解23加4等于27的计算原理。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其次,我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又一重难点即竖式算法
我采用教师讲解演示竖式的方法,边提示学生注意: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计算原则,边板书。解决了又以重难点
3、巩固新知
学习了新知识,要及时巩固,按照课本中的联系题让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要巡视指导,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4、归纳总结:让学生将自己本节课所学在组内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讲出还不懂的问题,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学习方法找到依据。
说板书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1、板书分解算式: 23+4=27 20 3 7 把23分解成20和3,先算3加4等于7根,再算20加7等于27。 2、 2 2 + 5 2 7 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知识点较为简单,因为有了前边学习的基础,所以我在这节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始有故事情景引入教学,学生通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分解和竖式写法,引导学生明白分解的方式和竖式的规范写法。然后通过课堂练习和课下作业来检验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脉络比较清晰,我想这主要是得益于讲授前个人的充分华备,还有就是诸位老师的帮助,使得本节课我在各教学环节上层次分明,有详有略,并且体现了知识难度上的逐层深入。
材料把握。对于我这个刚工作不久的新教师来说,仔细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教学前,我反覆翻阅教材和教参,以及其他的相关资料,再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一套我认为比较合理的教学内容。但经过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以及课后和本课程组的老师的**,我发现我对教材的理解还略显偏激。比如:本节课的题目最终是在提问原来整体有多少。针对此,部分例题在题目设定中出现了“原来”二字,而部分则没有。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此类题的含义,几乎在每道题的提问后都加上了"原来"二字,这无形中是让学生放弃了思考的权利,将知识直接告诉给了他们。
3. 形体语言的运用。老师在某一方面讲也可以算是一个演员,课堂就是他表演的舞台。因此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对我的学生来讲都有可能对他们构成一种无形的影响,他们都会认为我一定在暗示着些什幺。本节课,我也在课前设计了一些我形体动作:伸出左手代表一部分,伸出右手代表另一部分,两只手合在一起表示把两部分和在一起,用加法计算。教学中我的形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帮助了大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但另一方面,由于我的手势语言某些时候快于学生的表述,也造成了某些学生意看到我的动作就自然而然的说出用加法计算,其实他们也许并没有经过思索,只是条件反射的说了出来。
4.课堂语言。课堂语言方面,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俸可能的充分的让学生自己张开嘴巴说解题思路。当然不足仍然存在,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老师的语言还是有些偏多。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应该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题。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提纲挈领,其余的由学生去补充。在我的课堂上,虽然我僵量将时间交给了学生,但老师的语言还是显得过多,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缺少经验的我不敢将课堂真正的放开交给学生,课后仔细想一想,其实自己班里小家伙的实力我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我想经过师生间今后的努力,将课堂交给学生的目标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5.教学环节。我对本节课在教学环节方面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缺少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在努力的认真听讲,但对于年级如此小的学生而言,坚持坐好一节课还是有些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必要的学生间的讨论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