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阐明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演替的关系,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喀拉喀托火山1883年刚喷发后和几十年后变得郁郁葱葱的视频,启迪学生思考“问题探讨”中的问题: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即使在生命被完全消灭的地方也会有植物在此扎根、生长。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从裸岩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
一、初生演替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8~39页的图2-11,完善各个阶段的模式图。简述群落演替的过程。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是地衣 地衣阶段又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就裸岩上的整个演替过程而言,土壤条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苔藓出现后,它们和地衣有怎样的种间关系 哪种生物占优势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还有哪些种间关系会影响演替过程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4.为什么经历苔藓阶段后,不能马上长出高大乔木,而是先经过草本植物阶段
5.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结构和物种丰富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总结:群落是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群落演替体现的是群落内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优势物种的更替。群落演替中的取代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每个阶段的动植物都是与当时的环境条件相适应的。
在上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食物网越来越复杂,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在弃耕的农田上,也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完全相同吗
PPT展示弃耕农田的图片,建构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模型,并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在弃耕农田上首先定居的会是什么植物 原因是什么
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中,土壤条件是如何变化的
3.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但是这两种类型的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它们分别被称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三、探讨影响演替的因素
讨论交流,概括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因和外因。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处在变化中,因此,群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在不同环境中,发生着不同的演替,但是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不同演替的结果导致不同类型群落的产生。
四、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结合图片,小组讨论教材第42页的“思考.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归纳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联系生活实际,认同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措施的意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心,以及共建生态文明的使命感。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走可持继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