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 群落的结构 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 群落的结构 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2-28 19:57:25

文档简介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某群落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群落为增长型
C.不同的群落其优势种群一般不同
D.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答案 B
解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特征,B项错误。
2.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  )
A.一个水库里的全部鱼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内的所有生物
C.马尾松林地中的所有树木
D.一片草原上的昆虫和小鸟
答案B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教材第22页),B正确。
3.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答案:C
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A、B合理;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D合理;一块地中的玉米为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分层现象,C不合理。
4.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A.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种间竞争(丙)关系
B.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图甲所示
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答案:C
解析:据题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A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B正确;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不是捕食关系,C错误;丙实验初期,两种生物数量都较少,因此竞争较弱,随着两种生物数量的增加,竞争加强,后来X种群数量增大,在竞争中占优势,另一种生物逐渐被淘汰,则竞争强度又变弱,D正确。
5.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不同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
D.物种丰富度越大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答案 A 
解析: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教材第23页),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A错误;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数目也存在差异,物种丰富度一般不同,B正确;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逐渐减少,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C正确;物种丰富度越大的群落,物种越多,其结构越复杂,D正确。
6.下列关于生态位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生态位完全重合的两个种群
B.同一个群落中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竞争越激烈
C.生态位有重叠,就会导致其中的一个种群被消灭排除
D.在进化过程中生态位会出现分化,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
答案:C
解析: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生态位完全重合的两个种群,A正确;同一个群落中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它们竞争越激烈,B正确;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如果每个物种都会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空间,两种群可能会共存下来,C错误;在进化过程中,群落中的种群会出现生态位的分化,以减少生态位的重叠,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D正确。
7.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座高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A
解析 同一座高山不同海拔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群落类型,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8.长白山海拔5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500~1 100米为针阔混交林,1 100~1 8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1 800~2 100米为亚高山草甸,2 100米以上为高山灌木草甸。关于长白山不同海拔段间的植物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属于由光照差异引起的群落垂直结构
B.属于由地形差异引起的群落水平结构
C.海拔越高植物物种丰富度越高
D.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
答案 D 
9.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答案:C
解析: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记录实验结果,A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食物来源和生活条件有差异,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B错误;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C正确;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错误。
10.下表是同一座山不同海拔处植被类型和蝶类种数的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垂直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海拔(m) <1000 10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3500 >3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A.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差异只与地形有关
B.一般来说,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的丰富度会降低
C.蝶类在不同海拔的种类数与植被类型有关
D.蝶类在不同海拔的种类数与各海拔地带的气候特征有关
答案:A
解析: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差异也与气候变化有关,如温度、光照等,A错误;一般来说,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降低,物种的丰富度会逐渐降低,B正确;蝶类在不同海拔的种类数与植被类型有关,植被的分布为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与食物条件,C正确;蝶类在不同海拔的种类数与气候特征如温度、湿度密切相关,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为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某沿海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湿地 类型 线虫属 物种数 土层深度 (cm) 植物寄生线虫 (条/100 g干土) 腐食线虫 (条/100 g干土) 食细菌线虫 (条/100 g干土)
碱蓬 群落 19 0~10 93 15 12
10~20 14 2 10
柽柳 群落 18 0~10 89 19 28
10~20 21 0 15
白茅 群落 24 0~10 598 92 71
10~20 163 9 7
(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 cm、10~20 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
到 选择地点。
(2)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腐食线虫和表中 线虫数量明显增多。
(3)表中三个群落的 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呈“表层聚集”分布。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
在 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 积累较少。
答案 (1)取样器取样 随机 (2)食细菌 (3)植物寄生 0~10 有机质
解析 (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小动物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 cm、10~20 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随机选择地点。(2)生活污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细菌,因此会使腐食线虫和表中食细菌线虫数量明显增多。(3)由题表可知表中三个群落的植物寄生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有机质积累较少。
12.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图中A、B、C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捕食 种间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竞争资源 (4)大草履虫(捕食者)数量增多
解析 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种间竞争关系。图中三条曲线根据放入的时间先后判断:A是枯草杆菌,C是大草履虫,B是双小核草履虫。曲线C在c~d段下降是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的加入,竞争压力大,大草履虫处于劣势,数量下降,而曲线A在a~b段下降是由于大草履虫数量增多。第1节 群落的结构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某群落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群落为增长型
C.不同的群落其优势种群一般不同
D.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2.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  )
A.一个水库里的全部鱼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内的所有生物
C.马尾松林地中的所有树木
D.一片草原上的昆虫和小鸟
3.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4.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A.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种间竞争(丙)关系
B.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图甲所示
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5.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不同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
D.物种丰富度越大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6.下列关于生态位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生态位完全重合的两个种群
B.同一个群落中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竞争越激烈
C.生态位有重叠,就会导致其中的一个种群被消灭排除
D.在进化过程中生态位会出现分化,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
7.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座高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8.长白山海拔5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500~1 100米为针阔混交林,1 100~1 8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1 800~2 100米为亚高山草甸,2 100米以上为高山灌木草甸。关于长白山不同海拔段间的植物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属于由光照差异引起的群落垂直结构
B.属于由地形差异引起的群落水平结构
C.海拔越高植物物种丰富度越高
D.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
9.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10.下表是同一座山不同海拔处植被类型和蝶类种数的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垂直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海拔(m) <1000 10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3500 >3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A.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差异只与地形有关
B.一般来说,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的丰富度会降低
C.蝶类在不同海拔的种类数与植被类型有关
D.蝶类在不同海拔的种类数与各海拔地带的气候特征有关
二、非选择题
11.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为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某沿海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湿地 类型 线虫属 物种数 土层深度 (cm) 植物寄生线虫 (条/100 g干土) 腐食线虫 (条/100 g干土) 食细菌线虫 (条/100 g干土)
碱蓬 群落 19 0~10 93 15 12
10~20 14 2 10
柽柳 群落 18 0~10 89 19 28
10~20 21 0 15
白茅 群落 24 0~10 598 92 71
10~20 163 9 7
(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 cm、10~20 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
到 选择地点。
(2)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腐食线虫和表中 线虫数量明显增多。
(3)表中三个群落的 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呈“表层聚集”分布。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
在 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 积累较少。
12.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图中A、B、C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