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单选题
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e表示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里面的能量可用a表示
B.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的能量可用b表示
C.c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可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D.若d为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d是c的
答案: 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里面的能量,A正确;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b),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c),B、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若d为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d是a的 ,D错误。
2.研究发现,从食物网的角度看,在温暖的海水条件下,浮游植物的同化量将会增加,但是温暖海水条件下伴随着代谢消耗的提高,各级动物对食物的需求量更大。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伴随浮游植物初级同化量的增加,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增加
B.温暖海水条件下伴随着代谢消耗的提高,各营养级的呼吸量增加
C.温暖海水条件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D.该食物网可能会造成食肉动物如大型食肉鱼类的食物短缺
答案: C
解析: 由于温暖海水条件会影响各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且影响各营养级生物呼吸量,因此可能会影响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
3.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
B.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
C.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X3>X2>X1
D.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正反馈调节
答案: B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产者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C
解析:大象粪便中的能量不是大象同化的能量,因此,蜣螂以大象粪便为食,并没有获得大象同化的能量;兔子为第二营养级生物,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将非生物环境中的太阳能转化为生物群落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产者接受的太阳能并没有全部被生产者固定,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迁入后会使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增加
B.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C.鹰迁入后会改变蝉和螳螂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D.该生态系统中真菌等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答案:B
6.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 ],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B.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5%
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答案: C
解析:分析题图,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是 ,A错误;由于第三营养级能量只知道摄入量,不知道同化量,故不能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B错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C正确;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其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热能不能被绿色植物再利用,D错误。
7.下图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无机环境
B.图中的“能量”可以被甲再次利用
C.图中“能量”多数以热能形式散失
D.一年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小于群落输出的总能量
答案: C
解析: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A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也不可逆转,B错误;每个营养级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其中大部分的能量都是以热能形式释放的,C正确;在逐渐衰退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小于群落输出的总能量,D错误。
8.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总能量”“摄入量”“输入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粪便量”“能量传递效率”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太阳辐射到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即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生产者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减去粪便量,为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
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高营养级与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C
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中存在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微生物
B.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随食物链逐级递减
C.微生物呼吸产生的能量可以再次被绿色植物利用
D.生态系统本身即可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不需要外来能量的输入
答案: B
解析: 该图中存在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这里的微生物主要是指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A错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只能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可循环流动,C错误;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错误。
10.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虫除草可以让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更有意义的部分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根据草场能量流动的特点,可以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
D.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使能量循环利用
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的。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据图分析:
(1)该生态系统中流入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有哪些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同化的总能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产者→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结果均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的(饲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1.10×105 kJ/(m2·y) 1.6×104 kJ/(m2·y) (3)12.7% 15.6%
12.若某草原生态系统只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尝试完成以下问题:
(1)在如图的食物网中,猫头鹰要增加20 g体重,最多消耗植物______g,最少消耗植物_____g。
(2)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若要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________g。
(3)假如植物有2/5被兔所食,有3/5被鼠所食;鼠有2/3直接被猫头鹰捕食,有1/3被蛇捕食后流入猫头鹰体内。猫头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____g(精确到个位数)。
答案: (1)20 000 500 (2)900 (3)595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单选题
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e表示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里面的能量可用a表示
B.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的能量可用b表示
C.c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可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D.若d为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d是c的
2.研究发现,从食物网的角度看,在温暖的海水条件下,浮游植物的同化量将会增加,但是温暖海水条件下伴随着代谢消耗的提高,各级动物对食物的需求量更大。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伴随浮游植物初级同化量的增加,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增加
B.温暖海水条件下伴随着代谢消耗的提高,各营养级的呼吸量增加
C.温暖海水条件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D.该食物网可能会造成食肉动物如大型食肉鱼类的食物短缺
3.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
B.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
C.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X3>X2>X1
D.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正反馈调节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产者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迁入后会使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增加
B.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C.鹰迁入后会改变蝉和螳螂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D.该生态系统中真菌等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6.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 ],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B.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5%
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7.下图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无机环境
B.图中的“能量”可以被甲再次利用
C.图中“能量”多数以热能形式散失
D.一年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小于群落输出的总能量
8.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总能量”“摄入量”“输入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粪便量”“能量传递效率”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太阳辐射到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即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生产者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减去粪便量,为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
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高营养级与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
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中存在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微生物
B.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随食物链逐级递减
C.微生物呼吸产生的能量可以再次被绿色植物利用
D.生态系统本身即可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不需要外来能量的输入
10.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虫除草可以让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更有意义的部分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根据草场能量流动的特点,可以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
D.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使能量循环利用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据图分析:
(1)该生态系统中流入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有哪些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同化的总能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产者→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结果均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
12.若某草原生态系统只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尝试完成以下问题:
(1)在如图的食物网中,猫头鹰要增加20 g体重,最多消耗植物______g,最少消耗植物_____g。
(2)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若要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________g。
(3)假如植物有2/5被兔所食,有3/5被鼠所食;鼠有2/3直接被猫头鹰捕食,有1/3被蛇捕食后流入猫头鹰体内。猫头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____g(精确到个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