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考点06 多种多样的细胞(A卷)
1.19世纪,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揭示了( )
A.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B.生物界的多样性
C.生物界的统一性 D.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2.学习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我们知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
B.1665年英国科学家列文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C.德国的魏尔肖认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3.下列①~⑤分别属于生命系统中的哪个层次( )
①血液
②一只大熊猫
③一个心脏
④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鲫鱼
⑤一片草原
A.组织、个体、系统、种群、生态系统 B.器官、个体、系统、群落、生物圈
C.组织、个体、器官、种群、生态系统 D.器官、个体、器官、群落、生态系统
4.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大肠杆菌属于个体层次
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群落层次
C.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D.把一棵松树放到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研究,其没有系统层次
5.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命系统中各生物体均具有多种组织、器官和系统
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和最大的生态系统
C.H1N1流感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但其增殖离不开活细胞
D.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也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6.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下面各图,试问其中视野最暗的是( )
A. B. C. D.
7.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及相关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换上高倍镜后不能动用粗准焦螺旋
B.高倍镜比低倍镜看到的视野暗,但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多
C.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蓝藻和绿藻,二者结构主要区别是是否有细胞核
D.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无大液泡,则细胞可能为动物细胞
8.用一般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cm,若改用 30 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增大
B.若载玻片上有 d 字母,则视野下呈现 p 字母
C.观察向日葵叶片的保卫细胞时,若将玻片标本向右方移动,则视野下保卫细胞向左方移动
D.视野下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
9.对下列图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图③细胞质流动时,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B.若图④是在显微镜下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的图像。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4个
C.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D.若图②是显微镜下洋葱根尖某视野的图像,则向右移装片能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
10.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①霉菌
②酵母菌
③蓝细菌
④大肠杆菌
⑤乳酸杆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11.对下列生物分类错误的是( )
①颤蓝细菌
②酵母菌
③变形虫
④小球藻
⑤水绵⑥HIV
⑦大肠杆菌
⑧新型冠状病毒
⑨肺炎双球菌
A.无核糖体的生物是⑥⑧ B.具有核膜的生物只有③④⑤
C.①⑦⑨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 D.①④⑤是自养生物
12.下图1为蓝细菌的细胞模式图,图2为水绵的细胞模式图。下列有关二者比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蓝细菌和水绵都有细胞壁,但二者细胞壁的成分不同
B.与水绵相比,蓝细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只有水绵可进行光合作用,其色素分布于②中
D.某池塘中的蓝细菌数量过多,会引起水华现象
13.如图表示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的一个视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饼形的细胞Ⅰ必须经过染色才能观察到
B.转动转换器,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变大,细胞数目变少
C.转动转换器,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Ⅱ时视野可能变亮
D.用高倍镜观察细胞Ⅱ的形态结构前,需先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14.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甲、乙、丙、丁)进行分析、观察等实验,获得的结果如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下述甲、乙、丙、丁4种细胞所代表的生物最可能是( )
核膜 叶绿素 叶绿体 核糖体 细胞壁
甲 × √ × √ √
乙 √ × × √ ×
丙 √ × × √ √
丁 √ √ √ √ √
① 衣藻 ② 硝化细菌 ③ 乳酸菌 ④ 蓝细菌 ⑤ 蛔虫 ⑥ 水稻
A.② ⑤ ⑥ ① B.④ ⑥ ① ⑤ C.④ ⑤ ① ⑥ D.④ ⑤ ⑥ ①
15.下面是几种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请据图回答
(1)图中属于真核细胞的是_________(填标号),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2)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蓝细菌是自养生物的物质基础是含有___________,图中能表示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3)图中的C属于___________(“原核”或“真核”)细胞,它的遗传物质主要位于______。若用目镜为5×和物镜为10×的显微镜观察,其为一个面积是0.16平方毫米的正方形,如果换成物镜为40×再观察,其面积将是___________平方毫米。
(4)图E所代表的生物一般由___________组成,该生物要依赖___________才能生活。图中可以引起"赤潮"的生物是 [ ] 。
(5)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跑的区别,不是细跑学说的内容,A错误;B、生物界细跑的多样性,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B错误;C、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C正确;D、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不是细跑学说的内容,D错误,故选C。
2.答案:C
解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旺和施莱登,细胞学说的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A、细胞学说主要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的,A错误;
B、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B错误;
C、“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魏尔肖的名言,他认为细胞是由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C正确;
D、细胞学说揭示了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病毒无细胞结构,D错误。
故选C。
3.答案:C
解析:①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属于组织层次;②一只大熊猫是一个个体;③心脏属于器官层次;④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组成种群,故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鲫鱼属于种群;⑤一片草原既包括了该区域的所有生物,也包括了生物所生活的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故选C。
4.答案:B
解析:大肠杆菌为单细胞生物,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层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松树属于植物,植物无系统层次;故选B。
5.答案:C
解析:单细胞生物细胞即个体,不具有多种组织、器官和系统,因此生命系统中各生物体不一定均具有多种组织、器官和系统;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而不是生物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H1N1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属于生命系统,但其增殖离不开活细胞;生命系统不具有分子层次;故选C。
6.答案:C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也越暗。图C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
由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由于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暗,故放大的倍数越大,透光量越少,视野就越暗。反之,放大的倍数越小,透光量越多,视野就越亮。据图中可知,放大倍数越大,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C中细胞数目最少,因此视野最暗故C正确。
7.答案:B
解析:A、换上高倍镜后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这是因为高倍镜下,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近,而调节粗准焦螺旋会导致镜筒调节幅度过大,容易压碎装片或损坏物镜镜头,A正确:
B、高倍镜比低倍镜看到的视野暗,但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B错误; 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绿藻属于真核生物,两者结构主要区别是是否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正确:
D、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无大液泡,可能是动物细胞,也有可能是根尖分生区细胞,D正确。
故选B。
8.答案:A
解析: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焦距越小,与载玻片的距离就越短;显微镜呈倒像,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呈现即字母;由于显微镜呈现的是倒立的虚像,因此观察向日葵叶片气孔时,若将玻片向右移动,则视野中气孔向左移动;由于显微镜呈现的是倒立的虚像,视野下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故选A。
9.答案:B
解析: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图③细胞质流动时,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当物镜为10~换成40×时,放大倍数是原来的4倍,图④为细胞所充满的图像,放大4倍后细胞数应该是用64/16=4;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放大倍数增大,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若要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应将装片适当左移;故选B。
10.答案:C
解析:①黏菌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如同变形虫一样的,可任意改变体形,故又称为”变形菌”,被归入和原生动物一样的生物界,属于真核生物,错误;②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错误;③蓝细菌又叫蓝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类原核生物,正确;④大肠杆菌和⑤乳酸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中的细菌,正确。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无核糖体的是:⑥HIV,⑧甲型H1N1流感病毒,故A正确;B.有核膜的是:②酵母菌,③变形虫,④小球藻、⑤水绵,故B错误;C.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的是:①大肠杆菌,⑨肺炎双球菌,①颤藻,故C正确;D.自养型的是:①颤藻,④小球藻,⑤水绵,故D正确。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蓝细菌的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水绵的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A正确;B、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水绵属于真核生物,故蓝细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正确;C、水绵具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而蓝细菌虽然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D、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会形成水华,故某池塘中的蓝细菌数量过多,会引起水华现象,D正确。故选C。
13.答案:D
解析:A、圆饼形的细胞Ⅰ是红细胞,本身有颜色,不需染色即可观察到,A错误;
B、转动转换器,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变小,细胞数目变少,B错误;
C、转动转换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Ⅱ时视野可能变暗,C错误;
D、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像,细胞Ⅱ位于视野的右下方,要将细胞Ⅱ移到视野的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装片,D正确。
14.答案:D
解析:分析表格可知,甲有叶绿素和核糖体,但没有核仁、叶绿体、线粒体等复杂结构,可推测很可能是光台细菌乙有核仁、中心体和核糖体,但无叶绿体和线粒体,并亘纤维素酧处理无变化,说明没有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的动物,可能为蛔虫;丙有核仁、线粒体和核糖体,并囯纤维素酧处理外凨结枃被破坏,因龀属于植物细胞,但昰没有叶绿体和中心体,因该细胞可能是水稻中非叶肉细胞丁有核仁、叶绿体、中心体和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低等植物细胞,可能为衣藻。
15.答案:(1)A、B A和B中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成形的细胞核)
(2)A、D 叶绿素和藻蓝素 C、D
(3)原核细胞 拟核 2.56
(4)蛋白质和核酸(DNA) 活细胞(寄主活细胞) (D)蓝细菌
(5) 目镜
解析:(1)图中AB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因此是真核细胞。
(2)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A、D,在它们的光合作用色素中都有叶绿素,图中C、D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可作为生命系统个体层次。
(3)图中的C属于原核细胞,它的遗传物质主要位于拟核。若用目镜为5×和物镜为10×的显微镜观察,其为一个面积是0.16平方毫米的正方形,如果换成物镜为40×再观察,其面积将是0.16×16=2.56平方毫米。
(4)图E生物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DNA,该生物要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图中可以引起“赤潮“的生物是蓝藻。
(5)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目镜上。
2专题二 考点06 多种多样的细胞(C卷)
1.在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B.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第一次观察到了活的细胞并为之命名
C.施莱登和施旺共同证明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魏尔肖的著名论断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2.下列关于生命系统和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池塘中的水、阳光等也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B.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C.细胞学说仅涉及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D.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生命系统的种群层次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莲叶和荷花是生命系统中的组织层次 B.荷塘中的所有鱼可以构成一个种群
C.荷塘是一个水生生态系统 D.与鱼相比,莲不含有器官层次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低倍镜下看到清晰的图像,再换用高倍镜观察,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
①调节粗准焦螺旋
②调节细准焦螺旋
③转动转换器
④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A.③①② B.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5.地球在生物学家的眼中,它们是富有层次的生命系统。下列各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 )
①肝脏 ②血液 ③神经元 ④蓝藻 ⑤细胞内各种化合物 ⑥病毒 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 ⑧某池塘中的所有鱼 ⑨一片森林 ⑩某农田中的所有生物.
A.⑤⑥③②①④⑦⑩⑨ B.③②①④⑦⑩⑨
C.③②①④⑦⑧④⑨ D.⑤②①④⑦⑩⑨
6.下图所示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只属于结构层次中的①
B.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是⑥
C.病毒属于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D.绿色开花植物无结构层次③
7.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并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转至高倍镜
B. 与低倍镜相比,高倍镜缩小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观察的倍数
C. 转换高倍物镜后,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D. 把视野调亮,图像才清晰
8.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实验中的两个视野,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甲转为图乙,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序是( )
① 转动细准焦螺旋
② 转动粗准焦螺旋
③ 移动装片
④ 调节光圈(或转换反光镜)
⑤ 转动转换器
A.③→⑤→②→① B.④→③→②→⑤
C.③→①→④→⑤ D.③—⑤→④→①
9.如下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放大倍数小
B. 若要在丙图视野观察乙图箭头所指的细胞,应将标本向左下方移动
C.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载玻片→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10.下列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蓝细菌和酵母菌 B.绿藻和根瘤菌
C.蓝细菌和硝化细菌 D.水绵和紫菜
11.下列关于蓝细菌与酵母菌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蓝细菌和酵母菌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
B.二者最大的区别是蓝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发菜、颤藻、念珠藻都属于蓝细菌
D.蓝细菌的叶绿体中含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而酵母菌则不能
12.下列属于菠菜叶肉细胞、人体肝脏细胞、蓝细菌的共同点的是( )
A.都具有细胞核 B.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遗传物质都是DNA D.都具有附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13.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要观察图1所示微生物,应把载玻片向图2中右上方向移动
B.为了使高倍物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C.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其细胞
14.下列是关于几类生物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色球蓝细菌与绿藻的共同点是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们的细胞中都不含叶绿体
B.硝化细菌与变形虫结构上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有细胞壁,后者无细胞壁
C.大肠杆菌和蓝细菌在结构上有统一性,具体体现在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及相同类型的遗传物质DNA等
D.甲型流感(H1N1)病毒结构简单,仅含有核糖体
15.下图表示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甲)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乙),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注:[ ]内填数字,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名称。)
(1)这两种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体现了细胞的____________性,但在结构上由于都具有[ ]__________、[ ]__________和[ ]_________,而使得这两者之间具有__________性。
(2)这两种细胞都属于 细胞,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蓝细菌和细菌具有与这两种细胞相似的细胞结构,并都以__________作为遗传物质,其遗传物质分布的特定区域称为__________。
(4)蓝细菌内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能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______________生活的异养生物。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A正确;B、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至今仍被使用。这些是死细胞,B错误;C、施莱登和施旺共同证明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正确;D、魏尔肖的著名论断是“个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原有细胞分裂产生的”,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D正确。故选:B。
2.答案:B
解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性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A、池塘中的水、阳光属于无机环境,也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A正确;
B、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B错误;
C、细胞学说仅揭示了动植物的相关内容,C正确;
D、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包含了该区域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群落,D正确。
故选B。
3.答案:C
解析:A、莲叶和荷花是生命系统中的器官层次,A错误;B、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群落。因此,荷塘中的所有鱼不属于种群和群落,B错误;C、荷塘是一个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属于水生生态系统,C正确;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因此与鱼相比,莲不含有系统层次,D错误。故选:C。
4.答案:C
解析:高倍显微镜的操作顺序:④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像,并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③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⑤调节光圈,增加透光;②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旋,故选C。
5.答案:B
解析:①肝脏属于器官层次;②血液属于组织层次;③神经元属于细胞层次;④蓝藻属于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⑤细胞内各种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⑥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属于种群层次;⑧某池塘中的所有鱼不是种群层次,也不是群落层次;⑨一片森林属于生态系统层次;⑩某农田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层次;以上①~⑩叙述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③细胞→②组织→①器官→④个体→⑦种群→⑩群落→⑨生态系统;故选B。
6.答案:D
解析:A. 细菌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A错误;
B. 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是⑦生物圈,B错误;
C. 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错误;
D. 绿色开花植物无系统层次,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解析:A、使用高倍镜观察物像时,需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并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转至高倍镜,A正确;
B、与低倍镜相比,高倍镜缩小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观察的倍数,B正确;
C、高倍镜下,为使物像清晰,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而不是粗准焦螺旋,因为高倍镜下,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近,而调节粗准焦螺旋会导致镜筒调节幅度过大,容易压碎装片或损坏物镜镜头,C错误;
D、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高倍镜下为便于观察,需要调节视野亮度,使图像清晰,D正确。
8.答案:D
解析:从甲图转为乙图是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现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 节光圈或转换反光镜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所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③→⑤→④→①。
9.答案:D
解析:A、目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反比,而物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正比,故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放大倍数大,A错误;B、显微镜下成倒像,乙图箭头所指的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实际物体在视野的左下方,若要在丙图视野观察乙图箭头所指的细胞,应将标本向右上方移动,B错误;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故要先把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改用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调焦,还要调整视野亮度,故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调节光圈使视野变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C错误;D、放大倍数越大,选用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要越大,物镜与观察对象距离越短,组合是②③⑤,D正确。故选D。
10.答案:C
解析: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1)原核生物:有细菌、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关于判断细菌:带“菌”字的生物中,“菌“字前有杆“球“弧“螺旋等表示形态的字的都是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是细菌。(2)真核生物:有衣藻、水绵等绿藻;海带、紫菜等褐藻;草履虫、变形虫等原生动物;酵母菌、霉菌(如青霉、根霉、曲霉等)、“菇类食用菌等真菌;植物、动物。
11.答案:D
解析: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含有核糖体;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发菜、颤藻、念珠藻都属于蓝藻;蓝藻不含叶绿体;故选D。
12.答案:C
解析: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没有细胞核,A不符合题意;人体肝脏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菠菜叶肉细胞、人体肝脏细胞、蓝细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符合题意;菠菜叶肉细胞、人体肝脏细胞、蓝细菌均具有核糖体,但蓝细菌不具有内质网,D不符合题意。
13.答案:B
解析:物象的位置和实物的位置是相反的,图中观察到的微生物向左下方移动,微生物实际向右上方移动,故载玻片应朝向图2中左下方移动,才能保存生物在视野的中央,A错误;与低倍物镜相比,高倍物镜下视野变暗,为了使高倍物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B正确;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调节粗准焦螺旋,C错误;一般凡是用低倍物镜能够观察清楚的标本,就不一定要换用高倍镜,但所有的显微观察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观察,D错误。
14.答案:C
解析:色球蓝细菌与绿藻的共同点是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色球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绿藻是真核生物,有叶绿体,A错误;硝化细菌(原核生物)与变形虫(真核生物)结构上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错误;大肠杆菌和蓝细菌都是原核生物,在结构上有统性,具体体现在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及相同类型的遗传物质DNA等,C正确;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器,D错误。
15.答案:(1)多样 1细胞质 2细胞核 3细胞膜 统一
(2)真核 两种细胞内都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DNA 拟核
(4)藻蓝素和叶绿素 光合 腐生或寄生
解析:(1)这两种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存在差异,这体现了细胞的多样性;这两种细胞都具有[1]细胞质、[2]细胞核和[3]细胞膜,而使得这两者之间具有统一性。
(2)两种细胞内都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因此这两种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
(3)细胞生物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蓝藻和细菌具有与这两种细胞相似的细胞结构,故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分布的特定区域称为拟核。
(4)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以及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但也有少部分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光合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
2专题二 考点06 多种多样的细胞(B卷)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建立意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将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结构统一起来
B. 证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存在着统一性和差异性
C. 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D. 证明了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2.细胞学说是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其建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许多科学家努力探索的成果,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为细胞学说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B.细胞学说促使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等学科获得了共同的基础
C.细胞学说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微观分子领域
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3.下列各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 )
①人体皮肤
②血液
③神经元
④发菜
⑤淀粉分子
⑥脊髓灰质炎病毒
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羊
⑧某草原上的全部牦牛
⑨一块池塘
⑩某农田中的所有生物
A.⑤⑥③②①④⑦⑩⑨ B.⑤②①④⑦⑩⑨
C.③②①④⑦⑧⑩⑨ D.③②①④⑧⑩⑨
4.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生物都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构成
B.蓝藻细胞和细菌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
C.受精卵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细胞层次
D.单细胞生物能独立完成生长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5.生命系统存在着从细胞到生物圈各个不同的结构层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B.草履虫可以看作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C.生态系统中存在非生命的物质和成分,不属于生命系统
D.动物体和植物体生命系统层次的区别在于有无系统这一层次
6.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装片的操作流程是( )
①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
②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
③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④调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至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
7.对下图所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B.若图②是显微镜下洋葱根尖某视野的图像,则向右移装片能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
C.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是顺时针,则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D.若图④是在显微镜下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细胞所充满,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细胞数为4个
8.下列有关显微镜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9>6”,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像应是“9<6”
B.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碰坏装片
C.若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分别是“5×”“16×”,则观察标本面积被放大80倍
D.若显微镜先用目镜10×和物镜40×进行观察,发现视野中共有16个细胞,把目镜换为5×后,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数是32个
9.下列关于显微镜的操作,正确的是( )
A.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转换器后异物不动,则异物应位于物镜上
B.换高倍镜前,需在低倍镜下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C.视野左上方有一细胞,往右下方移动玻片可使其移到视野中央
D.若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向应是顺时针的
10.2017年5月,由于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细菌在短期内积聚爆发,水源水质恶化,最终使城区出现了大范围自来水发臭现象。下列关于蓝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蓝细菌是一类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 B.蓝细菌细胞壁与高等植物细胞壁组成相同
C.蓝细菌细胞质中有核糖体 D.蓝细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11.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关于下列生物的分类,错误的是( )
①颤蓝细菌
②酵母菌
③变形虫
④水绵
⑤大肠杆菌
⑥2019新型冠状病毒
⑦肺炎链球菌
A.无核糖体的生物是⑥ B.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的生物是①⑤⑦
C.具有核膜的生物只有③④ D.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①④
12.夏天,有些河流的水面覆盖着一层宛如绿色地毯一般的漂浮物,下面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物质中含有大量的蓝细菌
B.这是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造成的水华现象
C.蓝细菌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
D.各种绿色生物含有相同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3.下图是用显微镜在目镜10×时,连续观察同一装片得到的四个清晰物像。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图像③时,应先提升镜筒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以免压坏玻片标本
B.上述4个物像中,物镜离装片距离最远和使用光圈最大的分别是④③
C.若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则物像的面积放大了400倍
D.若显微镜的视野中有暗有明,则可能是反光镜上有污物造成的
14.下列关于名称中带“菌”的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蓝球藻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水华”与蓝细菌和绿藻的大量增殖有关
C.大肠杆菌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无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D.乳酸菌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染色体上
15.图中表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A是蓝细菌,B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叶片横切图),请据图回答:
(1)以上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的是_______(填字母),其与图中另一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两种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_______,说明不同的细胞具有_______性。
(2)A细胞能吸收光能的色素是_______;水华是由于淡水水域污染后,_______两种元素含量升高,蓝细菌和绿藻大量繁殖后形成的。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细胞时,如果物镜的放大倍数由10×转换为40×,则原来视野中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是现在的_______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将干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结构统一起来;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并没有证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存在着差异性;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进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这证明了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故选B。
2.答案:C
解析:A、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显微镜下观察到多种多样的细胞是细胞学说建立的基础,A正确;B、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从而促使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等学科获得了共同的基础,B正确;C、细胞学说的建立使生物学的研究水平进入到细胞水平阶段,并为后来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C错误;D、细胞学说闻明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从而闻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正确。故选:C。
3.答案:D
解析:①人体皮肤属于器官,②血液属于结缔组织,③神经元属于细胞,④发菜是原核生物,属于个体,⑤淀粉是分子物质,不属于生命系统,⑥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羊不是指同-种生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⑧某草原上的全部牦牛(同一种生物)属于种群,⑨一块池塘(包括生物和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⑩某农田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生命系统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故③②①④⑧⑩⑨。
故选:D。
4.答案:A
解析:核糖体是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能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或蛋白质),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内质网是细胞内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内质网的功能是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与脂质合成有关。
5.答案:C
解析: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可以看作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中存在非生命的物质和成分,它们也属于生命系统;动物体有系统层次,植物体无系统这一层次;故选C。
6.答案:A
解析:低倍镜转到高倍镜的步骤:低倍镜下找到目标→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转到高倍镜→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故正确操作流程为①③②④。故选:A。
7.答案:D
解析:图③为物镜,放大倍数与镜身成正比,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若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减少,A错误;显微镜下的物像为倒立的虚像,若要能观察淸楚c细胞的特点,则应向左移动装片,B错误;紫色的液泡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C错误;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即长和宽分别比原来放大4倍,整个视野放大16倍,所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细胞数目的1/16,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4个,D正确;故选D。
8.答案:A
解析:A、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9>6”,由于显微镜下呈现的是倒立的虚像,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象应是“9<6”,A正确;
B、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直接转动转换器,不需先升高镜筒,B错误;
C、若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分别是“5×”“16×”,则观察标本长度(或宽度)被放大5×16=80倍,C错误;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将长或者宽放大,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40×时,视野中共有16个细胞,若目镜换为5×后,则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各缩小2倍,则表面积缩小4倍,因此视野中可检测到的细胞数为16×4=64个,D错误。
故选:A。
9.答案:B
解析:A、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视野中的污点不动,说明污点不在装片上,可能在物镜或目镜上,A错误;
B、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首先需要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为高倍物镜,B正确;
C、由于显微镜观察的物像是倒像,若视野左上方有一细胞,则往左上方移动玻片使其移到视野中央,C错误;
D、显微镜下呈现的是倒立的虚像,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流向就是逆时针的,D错误。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蓝细菌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是一类原核生物,A错误B.高等植物的细胞壁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与蓝细菌的细胞壁组成不相同,B错误;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蓝细菌细胞质中有核糖体,C正确;D.蓝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含有叶绿体,D错误。故选C。
11.答案:C
解析:A、核糖体普遍分布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有核糖体,因此无核糖体的生物是⑥2019新型冠状病毒,A正确:
B、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的生物是原核生物,即①颤蓝细菌、⑤大肠杆菌和⑦肺炎链球菌,B正确:
C、具有核膜的生物是真核生物,即②酵母菌,③变形虫和④水绵,C错误; D、①顾蓝细菌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④水绵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N、P元素过高,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绿藻和蓝细菌是两种生物,其细胞结构不相同。
13.答案:B
解析:A、换用高倍物镜前不能提升镜筒,直接转动转换器即可,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放大倍数最大的是③、最小的是④,看到清晰物像时,物镜离装片最远说明放大倍数最小,应该是④;用的光圈最大,说明需要的光线多,放大倍数最大(视野越暗,需调光),应该是③,B正确;
C、若选用目镜10×和物镜40×组合观察,则物像的长或宽放大了10×40=400倍,物像的面积放大了160000倍,C错误;
D、若视野中有暗有明,则可能是装片上的物体厚度不均匀造成的,D错误。
14.答案:D
解析:色球蓝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等细胞结构和物质,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正确;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大量繁殖造成“水华”,B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大肠杆菌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C正确;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其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D错误。
15.答案:(1)A;A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统一
(2)藻蓝素和叶绿素;N、P
(3)16
解析: (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由图分析,A蓝细菌属于原核细胞,B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因此它们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蓝细菌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绿色植物叶肉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真、原核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说明不同的细胞具有统一性。
(2)A蓝细菌细胞内不含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含有能吸收光能的色素——藻蓝素和叶绿素;水华是由于淡水水域污染后,N、P两种元素含量升高,蓝细菌和绿藻大量繁殖后形成的。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时,如果物镜的放大倍数由10×转换为40×,则原来视野中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是现在的16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