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下青岛版教材分析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科学六年级下青岛版教材分析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4-04-04 17:1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刘永进 以人体的能量转化为切入点,探究机械能(动能、势能)、热能、电能、电磁能之间的转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整个单元呈现出了由微观到宏观、由部分到综合的板块结构,有一定的逻辑性。 第一单元 《无处不在的能量 》单元简析 能量是科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渗透于科学的各个分支,包括物质世界、生命世界、以及地球与宇宙,它是任何相互作用系统的基础。能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离开了能量,我们就不能生存,能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虽然从三年级开始就先后认识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热现象、光的传播、简单电路、磁现象等这些能量的表现形式,但这些认识都是零散的,没有归结到能量的层面上。 无处不在的能量
1、让身体热起来
2、摆的秘密
3、钻木取火
4、通电的线圈
5、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简析本单元课与课 之间以“无处不在的能量”为主线串连为一体,《让身体热起来》一课让学生认识到人体能量的来源及转化,初步感知能量的存在;
《摆的秘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 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使学生初步意识到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钻木取火》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模拟实验等方法探究摩擦生热现象,初步认识机械能与热 能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
《通电的线圈》让学生通过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特性,了解电磁铁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电能可以转化成电磁能;
《无处不在的 能量》主要是通过大量的事实,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能量,生活处处有能量,能量是在不断转化的。 1、让身体热起来包括两个活动:
1、想办法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我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那么人体吸收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怎样让身体热起来——对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进行归类——讨论交流人体能量的转化 ——自由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情景导入交流探究
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深入探究,总结交流自由活动,
拓展延伸教学流程:教学准备课前布置搜集有关人体能量转化方面的资料。
结合三年级“我们吃什么”,五年级“我从哪里来”人的生长发育图片等。教学过程导入:展现一幅冬天的情景图
观察后提问:冬天很冷,你是如何让自己暖和的?人们又是如何让自己的身体热起来的?教学过程想办法,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活动情景图,卡通语言“身体热起来有哪些表现呢?”
以“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有哪些?”为引领,引导学生将身体热起来的具体方法进行归类。
教师设计一个表格,学生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活动后的整理、分类,汇总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和途径,促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积极与他人交换意见和观点,从而实现相互借鉴,资源共享。深入探究我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那么人体吸收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
教科书展示了四幅图:这四幅图意在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离不开能量,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呼应课前布置搜集到的有关人体能量转化方面的资料进行交流,从而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保持体温(热能)、运动 (机械能)、生长(储存能)等。 教学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再让学生认识人体能量去向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以下两点:第一,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因素,没有能量,人就无法工作、学习、娱乐、运动,即使是熟睡的人,也需要能量;第二,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去向就是变成热能散发(占人体消耗能量的50%)。教学过程自由活动设计了一个专题:“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这只是一个活动指向,学生可以自己命题。如果让学生自己命题展开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专题 进行筛选,主要是要选取与本课研究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进行研究与交流。例如:我们如何预防冷?太空中宇航员如何保持自己的能量…………
教学过程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活动的一个延伸。为将活动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时,组织学生对调查活动进行计划和交流,设计一些记录用的表格。我们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以助于学生课后开展活动。拓展活动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查阅资料,了解 人如果没有食物,能存活多少天?”、“查阅资料,了解人如果没有水,能存活多少天?”、“查阅资料,了解少年、成年人每天需要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是多 少?”、“查阅资料,了解人体活动消耗的热量”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2。摆的秘密包括三个活动:
1、说说生活中类似摆的现象。
2、做一个摆,研究它的秘密。
3、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止?过一段时间,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
说说生活中类似摆的现象——制作摆,研究摆的秘密——探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制作一个听话的摆
教学准备1。实验准备:旧自然教材中的《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铁架台,单摆
学生自备重物(锁、螺丝帽……)长短不同的线
2。学生资料准备:如带有摆的钟表,杂技演员荡秋千的图像教学流程:激趣导入:开放空间,
自由探究生活应用
课后拓展1。制作一个摆2。研究摆的特点分析数据,合理推测
预测困难,思考对策
分工合作,试验研究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介绍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音像资料激趣导入新课。
也可以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摆。(单摆)说说生活中类似摆的现象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汇报交流各自在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摆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学生交流时,最好结合所搜集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进行介绍与展示,使学生感受到 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另外,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明资料的来源及获取的途径,也可以说一说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遇到 的困难或新奇的发现等。
教学过程活动二:制作一个摆
本活动按两个大环节展开:第一环节主要完成制作摆的活动;第二环节主要是探究摆摆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制作摆的情景图,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两个男生在用小铁锁制作一个摆,摆线用的是 长线;另一组两个女生正在用螺丝帽制作一个摆,摆线用的是短线。这一活动环节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提示学生制作摆可以用多种材料,如小铁锁、螺丝帽、橡皮、 木块等,意在启发学生制作不同摆锤的摆;另一层意思是提示学生用不同长度的线做摆线,意在启发学生制作不同摆长的摆。教科书提供的两学生合作制作摆的情景 还提示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分工合作,体现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建议在这里,分组让学生来做,多做几个摆,便于进行下一个环节,逐渐让学生在实验中总结出:
1。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2。摆动的快慢与摆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教学过程在第二课时研究的是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活动情景图,一个学生正在往螺丝帽中塞橡皮泥,意在提示学生可以改变摆锤的重量,探究摆锤重量是否影响 摆摆动的快慢。让学生 针对提出的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使学生意识到实验之前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制定方案、提出计划的能力。分析数据,合理推测教师可以先提出活动指向“让自己制作的摆摆动起来,仔细观察摆在摆动过程中的变化,提出你的问题,记录你的发现?”,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 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从中一定获的什么发现,只要学生能自主地展开活动,认真观察,能够描述摆摆动过程中的变化即可。
观察数据,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摆动与什么因素有关?
分工合作、试验研究在探究活动中,有的组成功了,有的组却得出了相反的错误结论,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不要强求全面正确,仔细查找原因……教学过程对于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过程这一研究指向,学生自行提出问题会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可以由教师提出:“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阐述观点,交换意见。
教学过程拓展活动:
可以按照教科书上的要求做一个摆,观察沙漏留下的沙迹,探究其中的奥妙。也可以将课堂上遗留的问题作为课后探究的专题继续研究,如摆动的摆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就会停下来?钟摆为什么不会停下来等预测困难,思考对策1。动手之前先动脑,小组讨论探究内容,设计方案,控制好其他因素。
钻木取火包括两个活动:
1、试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
2、说说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猜想钻木取火的道理——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了解生活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如何解决生活中磨擦生热造成的不利影响
教学准备1。实验准备:
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
2。学生资料准备:凡是能想到的古代人与火的资料都可以找来交流。
教学流程:设境激趣、引出问题 猜测分析,提出方案 联系生活,解释想象 深入研究,开放思维 延伸课堂,拓展思维设境激趣、引出问题试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本活动主要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这是坦桑尼亚的土著人,他们是怎么生火的?你能想出是什么科学道理吗?
猜测分析,提出方案猜想钻木取火的道理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使用各种方法,实践自己的发现、猜想。
联系生活,解释想象 说说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书上介绍了生活中的摩擦生热现象,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深入研究,开放思维教科书提供了两个自由活动指向。
一 是教科书以“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学生交流情景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摩擦生热现象的负面影响展开 研讨,列举事实,阐述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 深入研究,开放思维二 是教科书以“我们来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为引领,将研究的重点从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转移到机械能与其他能量间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成热能外,还能转化成电能、光能、声能等,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能量之间的转化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为学生最终理解无处不在的能量及能量的转化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延伸课堂,拓展思维教 科书提出“查阅资料,详细了解古代人用火的方法和历史”课外拓展活动指向,以“古代人取火”为切入点,将研究的视角从“钻木取火”指向“古人用火”。活动 的目的是进一步拓展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从而使学生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 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通电的线圈 包括两个活动:
1、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2、做个电磁铁,研究它的特性。
出示礼物,让学生猜想其内部结构——拆开礼物,探究其内部构造,研究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特性,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提出研究主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交流评价
教学设想本课建议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带来的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电磁继电器等物品,引导学生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它们的内部结构,结合生活经验认 识它们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拆解这些物品,并将各部分按一定的顺序摆放到桌子上。在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这些物品的相同点,进而发现电磁铁的共同点:都有 铁芯和线圈。和活动二制作电磁铁部分,并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验证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展开主体探究活动,并完成自由活动内容。制作一个电磁起重机,比一比谁的电磁起重机“力气大”。让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电磁起重机,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活动,推选出 本组的冠军,然后参加全班的比赛活动。可以比一比谁的电磁起重机吊起的大头针多,也可以比一比一定时间内谁的电磁起重机运送的“货物”多,从而巩固和应用 探究活动成果。教学建议市北区广饶路小学陈刚老师上过《通电的线圈》一课,并获得省一等奖
地址:mms://www.sbziyuan.qdedu.net/media/jingpinbaike/kexue/xianquan.wmv
老师们可以下载观看5。无处不在的能量包括两个活动:
1、生活中的能量。
2、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资料交流生活中的能量——归类、综合生活中的能量——讨论交流能量间的相互转化——动手实验,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解释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能量及能量转化的资料及事例,并对搜集 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活动一:生活中的能量。
交流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点,介绍出更多的关于能量存在的生活经验、信息资料。
归纳资料: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工作时需要的能量进行归类,将 具体的描述变成抽象地概括,进一步升华学生对能量的认识。
教学过程活动二:
讨论,交流能量间的相互转化。
动手实验,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第一个实验是用手弯折铁条,这是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小实验;第二 个实验是用热水烫瘪了的乒乓球,这是热能转化成机械能的小实验;第三个实验是用梳子梳头,这是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的小实验。通过引导学生做以上几个小实验, 使学生起身体验到能量就在身边,能量无处不在,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自由活动:
本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解释生活中较复杂的能量转化的实例,从中意识到太阳能对于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义,因此,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将电视的声和像与太阳能联系 起来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两条途径:一是从电视的声(声能)和像(光能)到电磁波(电磁能),再到电(电能),再到风力发电(风能)、水力发电(水 能)、火力发电(热能)、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等,最终归结到太阳能。二是从电视的声(声能)和像(光能)到电(电能),再到风力发电(风能)、水力发电(水能)、火力发电(热能)、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等,最终归结到太阳能。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教学过程拓展活动:
关于拓展活动的内容,可以按照教科书提示的内容展开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自行设计拓展活动项目,还可以为整个单元设置课后拓展内容,为学生日后进一步的深入探究能量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