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0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 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未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
(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三种态度其实都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 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学家的情感和意志。
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对象的实用性。
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
C.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D.在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辛弃疾《贺新郎》:“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4.《人民日报》撰文,提倡“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审美教育。(4 分)
5.王维的一些小诗,如《竹里馆》《鸟鸣涧》极其简单却千古传诵。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它们广为流传的原因。(4 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店市的记忆
王剑冰
①初听五店市,开始真以为是一个市的名字,中国的市越来越多,不知道的也不奇怪。然而到了这里才明白,它只是晋江市一个古老的街区。去的时候春节刚过,全国大范围降雪,便想五店市也必是雪帽子顶在房上,到了才知道晋江几乎没下过雪。
②不下雪的晋江同中原不仅有气候差异,性格也有变化。人们不再只顾低头劳作,觅食果腹,而是发奋读书,求取功名,或闯荡南洋,置业经商。建屋也有区别,北方十分讲究坐北朝南,这里却可随情就势,且一别中原灰头土脸的沉实,一红到顶,屋脊张扬,雕饰精细,砖石也要带上纹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一种超时代意识。
③最初由五间门店发展而来的五店市,早发展成遍布着民居、商铺、寺庙、宗祠的偌大天地。进来便看到灯笼还在檐头上红,春联还在门两边新,一间间房门早已打开,有的门口还有爆竹的青烟。
④令人感叹的,不只是外在的壮观,还有它的内涵,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涴然别墅……蕴藏其中的美好追求温暖呈现,构成一部带有浓郁色彩的华章。华章中徜徉,有些段落引我稍作凝神,有些则长久驻足。
⑤时间相隔,只有静,构成一种语境,似有身影一幕幕来去,身影隐在尘埃中,尘埃同舞动的阳光一样透彻。一切都旧在了那里,锦衾、绣枕、箱奁、暖手壶、发黄的照片、蚀损的水银镜……多少年过去,屋子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原有的美好仍旧保留着。
⑥心中必是有一个信仰,才会在每一处都做得尽善尽美,哪怕一块砖瓦、一组雕刻、一个转角、一页窗棂,甚或一块牌區、一副对联。许许多多的完好与残破,拼接出曾经的辉煌与喧闹。
⑦房舍太多,大厝太密。再次停下来,眼前是一处高大的牌坊,牌坊里是一个大院和一个戏台样建筑。看牌坊两边的对联:十一状头直以高风辉岁月,千余进士尽收文藻佐江山。从中透出晋江非凡的文化氛围和掩饰不住的豪气。我欣赏这些通过考试入仕的才子,从大里说是为国效力,往小处言也是为乡里争荣。然而我更加感觉到,这些宅院释放出来的,还有另一种气息。
⑧这气息来自侨商,这是闽南独有的群体。当年,他们不甘于狭小天地的苟活,而把目光投向大海。巷子里转,眼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窄小的屋门悄然开启,熹微的晨光中,汉子挥泪辞别父母妻子,揣一包泥土轻轻上路。船离港的刹那,有的仰头向岸上望去,有的却含泪将头别转。他们可谓破釜沉舟般前行,过台湾,下南洋,以辛劳和汗水换取生命所依,以淳朴和智慧聚攒立身之本。最终有人以成功赢得另一种荣耀。他们的行为,说起来仍然是安身立命报祖效国的一种方式。谁能想到呢?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那些较为像样的商铺、店堂、厂房,它们的根,竟然在遥远的晋江,或者,就在
这五店市。
⑨多少年后,不管回不回得来,他们都不忘改建老屋。你在这里起一处大厝,我紧挨着建一座高楼。有的起了一半停下了,不急,等有钱打来再建。其中一位侨商,是将金子卷进桶沿捎给妻子,数次周折才使大屋落成。
⑩这些宅院都建得敞亮透气,让人觉出一种胸怀。这种胸怀遇大事便显现出来。抗战时期,为大国大家,刚刚计划建造的大厝先行搁置,正在装修的楼房也即刻停下,捐出费用以御倭寇。有的房屋直到现在,外部装饰都没有完工,有的内部显得草率,有的根本就没有再建起来。侨商们不忘本源,显现出中国人的民族气概。
多少年过去,有些房屋一直闲置在那里,建造的侨商并没有回来住一住-大概只是为了在生命里留下点什么......
文士与侨商各具风格的房屋汇聚五店市,构成古典建筑艺术的神奇窗口,也构成人文色彩浓郁的独立天地。
(13)幽雅的曲调自哪里响起,那是南音,那种携带了中原风雅又融合了东南海韵的唱曲,丝丝缕缕浸满街头巷尾。当然还有灵源茶、姜母鸭、沙爹面、芋圆汤的芳香,萦绕着绿树翠竹,让早春的五店市水气盎然。正在沉迷的时候,走来一群人,簇拥着一位华侨样耄耋长者,指指点点地述说,闽南语在热情里跳跃。虽然听不懂,却觉得亲切。岁月老去,感情依然。怀旧的人总能像回归的燕子,依稀找得到当年。这就是与晋江不可割舍的缘分。
(14)一个池塘边,几位老人坐着闲聊,我加入进去,有位老太听说我来自中原,告诉我她曾经去过中原寻祖,多少年前是乡亲!转出来的时候,一个打着幌子的庭院里,正在举行“百天”生日宴,欢喜着晋江的未来。
(15)上到高处俯瞰晋江,竟发现周围有那么多峰岭为它护卫着:戴云山、紫帽山,还有灵秀山、大觉山、灵源山,让它显得既器宇轩昂,又灵性十足。还有那么多出海口为它铺展着,围头港、深沪港、东石港、安海港……说起来都是海上丝路的起点。看着看着就看到了五店市,那片红砖红瓦的独特境域,也就看出了晋江的大主意,在寸土寸金、大拆大建的今天,晋江专门留下这片可触可摸的记忆,可谓感情独倚。
在现代化的繁茂与喧嚣深处,五店市显现出了一种低调的华丽。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④段“有些段落引我稍作凝神,有些则长久驻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晋江各处不同建筑的喜恶之情。
B.文章第⑦段作者引述牌坊两边的对联,表达了对晋江非凡的文化氛围和侨商掩饰不住的豪气的由衷赞美之情。
C.文章第⑧段较详尽地描述当年闽南侨商背井离乡的情景,揭示了闽南人民在旧时代为了生存所遭受的悲苦。
D.文章 段借写一位华侨长者在人群中和同行的人说闽南话的场景,表达了老人“近乡情更怯”的怀乡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开头写五店市的名字出乎作者意料,既点明了写作对象,简洁明了,又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
B.文章的第②段,从两个方面将晋江和中原对比着写,表现了晋江人的性格特点,凸显了其具有超时代的意识。
C.文章第⑧段中的“这气息”,既照应上一段结尾的“还有另一种气息”,起到过渡作用,同时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D.文章第 段作者站在高处,从大的视角写晋江,写出了她的器宇轩昂、十足灵性以及在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
8.文章第 中写道:“大概只是为了在生命里留下点什么……”请联系文本,说说华侨到底想“留下点什么”。(4分)
9.文章为什么用了较多的笔墨写晋江的建筑?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意在表现与抒发个人的性情,以求表达其“善”,表现其“美”。因而,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需要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
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那么,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味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一方面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是无表达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意识到,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什么是创作空白?在创作中,作家和艺术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经常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因此,空白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因而,发现创作空白,就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文本的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作者的创作意识向读者的接受意识转换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意义的空白召唤着读者的期待,诱发了读者的想象。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又使想象得到进一步加工,逐渐填补了空白,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了解空白如何触发联想等动态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与文本进行畅通的对话。
(摘编自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
材料二:
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但是,效果仍然不彰,原因是此等对话只限于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文本对话。拘于读者身份,只能顺着文本的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必然陷于被动,而被动则自卑,对文本仰视(甚至“跪着”阅读)。救助之道乃是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写了,而且看到作品为什么避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个原则,是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提出来的: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奥列塞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在中国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小说和戏曲评点中比比皆是。“推敲”已经进入口语,春风又“过”改为又“绿”江南岸的故事脍炙人口。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泰伯读之者三,建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钱穆先生认为:范仲淹以“德”指其人之操守与人格,但此只属于私人。“风”则是可感的,还能引起“风貌”“风神”的联想。一字之易,比出了不应该那样写,读者就有可能和作者一起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的境界。
朱光潜先生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作者的意图是隐秘的,一般只把应该这样写显示出来,读者自发的欣赏,往往囿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洞察了不应该那样写的提炼过程,才可能知其所以然,共享作者的匠心,向作者的水准攀登。
(摘编自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与表层意无法一致,读者在理解时需借助已有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B.与文本的不对称交流,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
C.作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创设意义空白,符合创作规律,也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D.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的意义在于阅读,读者不参与,文本意义就无从产生,读者是文本的对话主体。
B.读者不能与文本有效对话,主要原因是受限于阅读视角,对作者及其作品一味盲从。
C.若不对照《严先生祠堂记》原稿,读者可能领会不到泰伯一字之易带来的意蕴变化。
D.在朱光潜看来,会读书的人能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去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作者关于“读者主体性”论述的一项是( )(3分)
A.读《天净沙·秋思》,通过几组名词性词组,还原诗歌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B.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描述其画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C.小说家毛姆认为,“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D.关注到《复活》定稿中丰富了玛斯洛娃出庭受审前的外貌描写,在比较中体会修改意图。
4.材料二如何论述“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请简要分析。(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以下面《雷雨》第二幕选段为例,就如何与文本有效对话提出阅读建议。(6分)
原稿
定稿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害怕
曾宪涛
每到一地有事外出,我很少用当地部门的配车,我喜欢打的,与出租车司机交谈,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可以知晓整个城市的秘密。
此刻,坐我旁边的这位司机就很健谈,他说自己是一副倒霉相,在我看过他的倒霉相以后,便开始给我讲述他的倒霉故事。
那天,都半夜十二点了,我还开车在街上转悠,想再拉一个客人。
有辆出租车停在路边,一个人正跟司机说什么,我以为是在讨价还价,现在生意难做,有的乘客不愿按表付费,先谈好价钱。
看来生意没谈成,那辆车开走了,那个人转身朝我招手,我开车过去,见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面目模糊,没什么特征,他弯腰问我,火葬场去不去?
我一怔,这半夜三更的,去那儿?他见我愣着,说,车费可以加倍。
加倍我也不愿去,半夜去那地方实在瘆人!我倒不是怕鬼,毕竟上学时还学过唯物主义,我害怕眼前这个面目模糊的人,夜半三更去那儿干吗?
车费我还可以加。他见我还愣着。
上车吧。我终于动心了,毕竟钱的诱惑力太大。等他坐好后,我便朝城外开去。
这时候去那儿干吗?我问,他不回答,我说,这会儿恐怕没人办公吧?他还不叫答。
车出了城,灯光越来越少,越来越稀,路这边是田,那边是山,全是黑黢黢,最后一点灯光也没有了,只有车灯照着前面的路。
他坐我旁边一直不说话,要知道我是话唠,我说话他也不说话,这叫我心里发毛,他不但不能给我壮胆,反倒叫我更害怕。火葬场白天倒是亲过多回,夜里还真没来过,不知会是啥样,有没有保安和值班人员?
终于到了,火葬场建在山坡上,门洞开着,其实也根本没有门,只有两个门柱,没有保安和值班的人,估计根本不会有贼来这里。
我问他咋办,他叫我把车开进去,我把车开到里面停车场上,周围黑乎乎一片,白天那么闹,现在静的可怕。他叫我在这儿等他,便下了车,朝那些沿坡而上的建筑物走去,那边有吊唁大厅和焚尸房。
我真想弄清楚他要干啥,但又想还是不如少一事好,这个地方实在是怕人,这个人也实在是奇怪。
他离开后,我一个人呆在车里,慢慢就有些害怕起来,那个人在的时候也怕,不是这种怕,那个时代怕人,现在是怕鬼。
我拼命拿唯物主义来给自己壮胆,但没用,那害怕就像深夜里的凉气,钻进了我的衣服里,我关了车灯,周围好像都是鬼影,开了车灯,又怕鬼魂有了目标,我真有点后悔,不该为了钱担这么大惊怕。
突然,我听到焚尸房方向传来一声尖叫——
你想周围那么静,那叫声那么尖厉,就像拿碎玻璃划什么一样,我汗毛都竖了起来。吓得我不知所措,发动了车就往回开。
开了一段路,我才清醒了,不知那人出了啥事,无论如何不该把他一个人丢在那里。我不敢自己再开车回去,只好打手机报了警。
警车到了,我简单说了发生的事,又随警车开回去,就在快到火葬场的时候,车灯照见一个人跑在路当中,扎杀着两手,正是刚才那个客人。
警察下车拦住他,我也下了车,只见他嘴唇哆嗦着,不停地喊害怕,一个警察仔细打量了他,咦了一声,这不是郭……吗?郭啥,不知是我没听清,还是警察没说出来。可那人还是只喊害怕,似乎精神有点不清了。
警察把他交给我,持枪进了火葬场,把里面能打开的灯都打开了,里里外外搜了个遍,鬼影子也没找着。
警察把那人送进了医院,把我带到公安局。
讲到这里,他转脸问我,我忙活了一晚上,人吓个半死,钱没挣着,还进了公安局,你说我倒霉不倒霉?
我没笑,反问,你说的都是真的?他说,当然,我后来还去过那家医院,看他好了没有,想要车费,可他住的是单间,家里人说病没好不叫进,我也就算了。听说他是市里的一个头头,得了怪病,去火葬场是为了吓唬自己,看能把病吓好吧,真是不明白,啥病要这样治?
听他说完,我即刻做出一个决定,叫他直接送我去公安局,他吃惊地看着我,调转了车在公安局,我拿出证件,见到了公安领导,果然一切都确有其事,公安人员也询问过他家属,家属解释说,半月前他得了一种怪病,老是害怕,找心理医生询问,心理医生叫以毒攻毒试试,看能否治好他的怪病。
我想了想,半个月前,正是我们接通知要来这个城市的日子,我说,我明白了,公安领导困惑地望着我,不明白我的意思。我又自语说,就从这里开始吧。公安领导更糊涂了。
我起身告辞,准备去医院见见这位宁愿以毒攻毒的病人,我预感到这是一个难以对付的角色。当然,我的身份,大家或许能猜到。
(原载《小说月刊》2018年第2期)
6.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乘客半夜到火葬场去的要求和他面目模糊的形象特点,所以出租车司机开始并不想去,这是小说标题“害怕”的内涵之一。
B.我喜欢打的,与出租车司机交谈,探听城市的秘密,这反映了我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隐私窥探欲望。
C.这个半夜出现的乘客,不愿按表付费,要先谈好价钱,充分反映了其吝啬贪财的形象特点。
D.警察因为那人是市里的一个头头便把那人送进医院,却把出租车司机带到公安局,这充分暴露了警察的趋炎附势,这也是司机从一开始便觉得“倒霉”的重要原因。
7.下面对文本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租车司机虽然对乘客的要求感到害怕,但还是因为钱的诱惑太大而动心了,这里用以小见大的笔法,阐明了贪财必受害的道理,暗示了文章主旨。
B.文中多处使用“我”这一人称,但所指并不一致,这导致了文本叙述的混乱,是这篇小说的一大败笔。
C.作者善于表现心理感受,比如将害怕比喻为“深夜里的凉气”,写其“钻进了我的衣服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内心的恐惧。
D.这篇小说成功营造了神秘魔幻的氛围,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是一致的。
8.小说最后说“我的身份,大家或许能猜到”,你猜到了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与依据。(4分)
9.设置悬念是小说的常见技法。请找出文中的三处悬念并分析其各自的作用。(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20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以偏概全,“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是对古松的审美,而不是审美的普遍规律。
2.B并不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而是认为这三种态度之外还有第四种态度。
3.D只有D项可以反映出人与对象的平等统一,其他三项分别是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
4.① 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②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③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过于抽象的思考。
(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共4分)
5.①诗人笔下的景物不是诗人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诗人生命相关的宇宙。诗人的“发现”使景物和诗人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②诗人与景物是平等的,还其对象的本然意义,物我一体产生隽永的意味;③诗人没有对景物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共4分)
现代文阅读II
6.B(A项需(属小题,舍没有“近乡情更怯”的情感)
7.A(“总领下文"错误)
8.(1)生命的印记和自己的记忆。(2)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每项2分,共4分)
9.晋江的建筑承载着晋江的历史文化,彰显着晋江人的个性和追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化意蕴,有利于中心的表达;写建筑实则写人,使文章含蓄隽永,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每项2分,共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C(A.“无法一致”过于绝对;B.结论有误;D.曲解文意。)
2.(3分)B(“主要原因”一说在文中无据。)
3.(3分)D(材料二中读者主体性主要是指向阅读时洞察“为什么避免那样写”。AB两项均为对现成文本“这样写”的赏析,C项与阅读方法无关。)
4.(4分)首先从当下阅读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主动对话原则(即阅读时不仅要看到作品为何这样写还要看到为何避免那样写);(1分)继而(运用引证法)引用鲁迅的文章论述这一原则的理由,又(运用例证法)例举几个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证明这一原则的价值;(2分)最后引用朱光潜名言强化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这一观点。(1分)
5.(6分)一是将定稿与原稿对比,进行主动阅读。读者在对比中发现定稿增加了鲁侍萍台词,这更能凸显她此时渴望认子又不敢相认的痛苦内心,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3分)二是善于发现并借助经验和想象去读懂作品的创作空白。读者能发现选段中运用的省略号、破折号等艺术技巧,借助经验和想象去体会其中欲语还休、语意转换的表达效果,读懂人物的复杂内心。(3分)
现代文阅读II
6.A(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有着强烈的隐私窥探欲望”理解有误。C项,这个乘客“不愿按表付费,要先谈好价钱”不符合原文内容,“充分反映了其齐育负财的形象特点”理解有误。D项,“充分暴露了警察的趋炎附势”理解有误。
7.C(3分)
解析:A项,对司机行为的鉴赏错误,这里并非以小见大,也与小说主旨无关,司机只是以一个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出现。B项,“导致文本叙述的混乱,是一大败笔”,分析错误。
D项,“魔幻”和“魔幻现实主文”,分析错误。
8.(4分)
“我每到一地有事外出时很少门当地部门的配车”,说明我是一个政府公职人员。(依据)
“我落欢打的,与出租车司机交读探听城市的秘密”,说明我承担调查任务。(依据)
“公安领导见到我的证件后配合询问”,说明我是纪检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据)
综合以上信息,我是一个调查党员领导干部违法乱纪情况的纪委工作人员。(现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的身份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如考生结合文本言之有理也可适当给分。(关于身份的表述可能有:反贪工作人员,纪委工作人员等。关于“我”身份表述的规范性,评分标准可适当放宽)
9.(6分)
(1)小说开头写我不用配车、喜欢打的的特殊嗜好,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特殊嗜好呢?这一悬念的设置,为下文我了解到奇怪乘客的奇怪故事埋下了伏笔。
(2)小说写乘客半夜要求出租车司机去火葬场,为何乘客会有这样奇怪的要求?这一情节形成强烈的处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小说多处写到乘客的害怕,但始终没有明确交代害怕的内容,他害怕什么?这一悬念设置暗示了法律对违法违纪党员领导上部强大的震撼作用,点明了小说反腐倡廉能的主题。
(4)小说写乘客半夜到火葬场,并且独自一人去焚尸房,这个悬念的设置暗示了乘客内心的阴暗,说明其在做看见不得人的勾当。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写作技法的鉴赏。悬念的设置是这篇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本文,有很多实例。考生只要结合文本举例分析其具体作用即可。每点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附:
《害怕》以独特的视角,通过一个出租车司机自述的奇遇,揭落了一个贪官面临纪委调查前的害怕心理和荒唐行为。反腐倡廉作品写到这个份上,颇具传奇故事的色彩了。如此的叙事角度,看似不可信却更显真实,没下伏笔更具悬念,令人拍案称奇,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