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7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7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8 12:4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7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知行关系是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思想,尤其儒家传统,特重知行关系的讨论,知行之中,则一向更重行。孔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荀子曰:“知之不若行之。”许伸云总括说:“由孔子以下,所讨论知识者均着重力行,即身体力行。”宋明儒家大多主张“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重行在道理上跟“知之匪艰,行之维艰”的古训相连——既然行比知艰难,当然要把重点放在行上。近世多数论者继承重行的主导精神,梁漱溟、陶行知等学者,不止在理论上继承重行的传统,而且积极投入现实,教育民众,改造社会。
关于知行关系的说法以知为先行为后,这是常识的看法:我们先知道一个道理,然后应当努力实行之。朱熹多强调知行相成,“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双翼”,但若分开来说,多半会持常识的看法,知先行后——“义理不明,如何履践?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朱熹又说:“知行常相需,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我们常常知道什么是善却不能行。知善而不能行是道德上的大弱点,因此,道德家反复强调知易行难,要求我们知行合一。然而,在有些哲学家那里,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普遍要求,更是一种“本体论刻画”。苏格拉底有“德性即知”的著名论断,照他的说法,没谁明知一事是恶而为之。中国传统中也有同样的提法,伊川说:“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人为不善,只为不知,知之则至之。”这种意义上的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核心学说之一,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一旦明白了道理,没有不行的。他又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些说法不只在劝勉人们言行一致或勇于实行所知的道德,而是主张:知行合一说的是知行原本就是一体———若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摘编自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材料二:
王行环的微信签名是“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他说,“这种‘知行合一’是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之所在,也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核。”
在雷神山,他将这种精神发扬开来。
2020年2月8日早晨6点钟,王行环接到电话,说“需要你接管雷神山医院!”
国有难,我必战。可跑到雷神山医院一看,这哪里是医院?分明是工地啊!各种施工的车辆、四处忙碌的工人,雷神山有32个病区,当时仅有2个病区即将完工。
“那个时候真不能等,一张床救一个人的命啊。”彼时,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为尽快收治患者,临危受命的王行环,创新性地提出“边建设、边培训、边治病、边研究”的策略,建好一个病区就开放一个。
就这样,经过10多个昼夜的奋战,来自全国各地的3202名医护人员、1000余名后勤保障志愿者、13000名建设者,迅速建成了拥有32个病区、1500张床位的“重症救治堡垒”。
再后来发生的事情,就为大家熟知了。雷神山医院从管理、后勤、感控、医护等层面锻造了一支抗疫精锐之师,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通过同质化管理,重症救治体系构建,创造了近98%的救治成功率、医院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环境零污染的雷神山奇迹,成为国际抗疫“中国力量”的象征。
“我们根据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第一个指南,培训医护人员规范操作,从而把死亡率降到最低。”王行环所说的“指南”,是与王永炎院士共同制定的全球首部符合WHO方法学的新冠肺炎诊治指南,英文版于2020年2月6日发表,阅读量超过33万次。
“中国人很团结也很有情怀,都知道危险但还是逆行而来,很好地诠释了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的精神。”王行环说。
经过67个日夜的鏖战,雷神山医院“关门大吉”。自嘲为“手术痴”的王行环,能重新站在手术台面前,别提有多开心了。
从医30年,作为我国泌尿外科微创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王行环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创新的动力和方向。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百年来被视为前列腺增生治疗领域的“金标准”。然而,这一疗法面临诸多国际性难题:出血多、存在水中毒风险、手术死亡率高达8%‰……
历经近20年执着探索,王行环带领团队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发明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全新模式的腔内手术器械,使我国跃入该领域世界领先行列。迄今治愈超过200万例,未见死亡病例报道。
(摘编自刘垠《王行环:知行合一是科学家精神重要内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特别看重作为伦理学核心内容之一的知行关系的讨论,可见儒家的有些学说属于伦理学范畴。
B.梁漱溟、陶行知、王行环等学者都继承了重行的传统思想,积极投入现实,服务社会,造福百姓。
C.对于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伊川与王阳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说,他们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D.多方抗疫力量明知危险依然逆行而来,共助武汉抗疫,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孔子以来,儒家各代论者多对“知行”问题有过讨论,因而“知行”问题是儒家关切的首要问题。
B.儒家认为行比知难,还把重点放在行上,着重于力行,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行比知难的认识。
C.雷神山医院成为国际抗疫“中国力量”的象征,与其同质化的管理、重症救治体系的构建关系密切。
D.全球首部新冠肺炎诊治指南的发表,为全球各国摸索出抗疫的经验,全球各国普遍采用中国的做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第2段“知为先行为后”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3分)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墨子·兼爱》)
B.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
C.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当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D.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朱熹对知与行的关系有何主张?主要采用哪种论证方法来阐述其主张?请简要说明。(4分)
5.王行环是如何实现知与行的“合一”的?请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飞翔的故事(三)
李浩[注]
她没有父亲,她的父亲早早地在战争中死去。在她四岁那年她的母亲也殒命于狼群。这个年幼的孩子,竟然提着一根折断的树枝追打一只受伤的老狼,“打死它!打死它!”当她满身血污、气息奄奄地被炎帝从地上抱起的时候,手还在努力地伸着,眼睛里满是愤怒。
她成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儿,住进王庭,同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精卫。
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过餐后,精卫决定去海边。喝鱼羹汤的时候她记起梦里的情景:巨浪和波涛翻滚着向她压下来,雪白的浪花骤然地变成了狼牙。“我倒要看看,海浪里面是不是真的藏着可恨的狼!”女仆试图阻拦,毕竟,到海边要走三天,而且炎帝曾反复嘱咐过他们一定要看护好精卫,别让她磕着碰着……精卫拉下脸:“我又不是笼子里的鸟!你们谁也不用告诉!我们现在上路,马上!”
精卫的脾气不好,想想吧,从那么小就经历那么多的变故……没有谁敢忤逆她,她要是发起火来……
……一阵叮叮当当的忙乱之后,他们出发了。
他们来到了海上。海风吹拂,海浪汹涌,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翻涌,如同被打成了碎片的布。“走,我们靠近些!”女仆阻拦:小公主啊,可不能啊,你看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浪……
“让开!”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精卫踩在沙子上。翻滚的乌云在她头上聚集。精卫朝着远处的一大团海浪跑过去。“小公主,别,不要!”女仆在岸边呼喊。“你们不用管!”
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险啦!”侍卫长冲着精卫的背影大喊。“不用你们管!”
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海鸥们、海燕们像离弦的箭,它们插入到云层然后急速地坠落,即使离得那么远,女仆和侍卫们也能听得见这些水鸟骨头碎裂的声音。“求求你啦,小公主,千万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龙王已经退了三次,他绝不可能再退啦!”
“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哼,在梦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着狼牙!你们说,他是不是觉得我软弱可欺?难道,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吗?”
精卫昂着头,一步一步,朝着迎面的巨浪走过去。
……得到消息的炎帝急忙赶往海边。他见到的是女儿精卫的靴子、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以及冲至沙滩上的狼牙项链。傍晚时分。炎帝命人向龙王献祭。深夜,炎帝的营帐里多了一个赤发赤须的人,那个人自称是龙王,此处的海神。
他告诉炎帝,他可以归还炎帝这个女儿。他说,当海水淹没了精卫,他赶在死神到来之前取了她的魂魄留在了水中,保护了她。“但我怕把她还给你之后她依然不依不饶,那样我的龙宫就会永无宁日。”炎帝向龙王致歉,说自己平日里实在繁忙而很少关心和关注这个孩子,让她有些娇惯任性,不合群。无论她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都应当有更多的承担。“您放心,我来劝她不许与您为敌。”“好吧”,龙王点头,“如果你能劝得住她,我会在明天把她完整地还给你。如果你劝不住,我只能……”龙王没有再说下去,而是朝着炎帝挥了挥手。
“父亲!”红着眼珠的精卫出现在炎帝面前,“马上去调您的兵马!龙王实在欺人,我们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
“孩子,你不能这样……”
“父亲,难道连你也不肯帮我吗?就任凭他这样欺侮你的女儿?”“孩子,不是,你先听我说……”
“父亲!如果你不肯帮我,我为什么要听?难道,你宁可相信他也不肯体谅我?我知道,我不是你的亲生女儿……”
炎帝和精卫不断地争执,越争执,炎帝就越感到愧疚。“孩子啊,这些年,我收养了你却没把你带在身边,没能好好地教你,我……”“父亲,我感激你,一直都是。如果你真的想多为我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发兵,我一定要报仇,要掀掉他的龙鳞!你知道,这些天他把我关在了什么地方!”
“孩子,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你……”
“我不需要这样的保护!”精卫的眼睛变得赤红,“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精卫忽然扭过头去,“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
——你都看见了吧。赤发赤须的那个人重新出现在营帐里。我想,我们都没有办法让她改变秉性,她的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
第二日早晨,炎帝从悠长悲伤的梦中醒来,他发现,营帐的烛台上多了一颗亮晶晶的、樱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软,拿在手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炎帝叫来侍卫,把他带到存放精卫尸体的营帐中。精卫的脸上依然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苍白得多。炎帝按照昨夜梦见的那样,掰开精卫紧紧闭着的嘴、生硬咬着的牙,将那枚珠子放进她口中。
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
(选自李浩《飞翔的故事集》,有删改)
[注]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传统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赋予生命的更大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诠释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写作可能性。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精卫从小无父无母,特别是四岁时母亲葬身狼群,这一悲剧使她对狼充满仇恨,从而引发了这个复仇的故事。
B.炎帝十分爱护精卫这个养女,平时极尽呵护,即便精卫不听劝阻,他也自责内疚,认为自己对女儿照顾不周。
C.文中多用对比,如精卫的弱小与对老狼的愤怒、精卫的进逼和海浪的退让、精卫的坚持己见和炎帝的耐心劝说。
D.“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从这里可见精卫的义无反顾。
7.关于文中精卫逼退海浪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海浪一再后退,乌云、海鸥与海燕的反复出现暗示潜在危险在不断地积聚增大。
B.面对女仆、侍卫们的呼喊,精卫说“我不是笼中的鸟”,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
C.精卫三次逼退海浪,实际是海龙王在一再退让,这为后文海龙王保护精卫埋下了伏笔。
D.“海浪里的狼牙”这个意象在文中一再出现,既串联了文章,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8.小说以精卫化鸟作为结尾,删除了《山海经》中精卫鸟衔石填海部分。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9.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本文是如何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的?试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加以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
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
(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
B.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C.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
D.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
B.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
C.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
D.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关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
B.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C.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4分)
5.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漾漾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绥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上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
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纡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①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
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②,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
注:①Climax:英语,高潮。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 “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暧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C.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 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
B. 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所描写的不断变换的自然所呈现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 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文学底蕴,充分运用反衬手法,以艺术家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 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8. 请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 分)
9. 本文与《故都的秋》的结尾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故都的秋》结尾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7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C.“他们的看法是不一致的”错误。由原文“这些说法不只在劝勉人们言行一致或勇于实行所知的道德,而是主张:知行合一说的是知行原本就是一体”可知,这三人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说,但都强调知行原本就是一体的。
故选C。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儒家关切的首要问题”错误。由原文“中国传统思想,尤其儒家传统,特重知行关系的讨论”可知,儒家传统特重知行关系的讨论,但并没有说是儒家关切的首要问题。
B.“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行比知难的认识”错误。由原文“重行在道理上跟‘知之匪艰,行之维艰’的古训相连——既然行比知艰难,当然要把重点放在行上”可知,儒家死刑认为行比知艰难,并且把重点放在了行上,但并不是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认识。
D.“全球各国普遍采用中国的做法”错误。由原文“王行环所说的‘指南’,是与王永炎院士共同制定的全球首部符合WHO方法学的新冠肺炎诊治指南,英文版于2020年2月6日发表,阅读量超过33万次”可知,全球首部新冠肺炎诊治指南的发表,为全球各国摸索出抗疫的经验,但并没有说全球各国普遍采用中国的做法。
故选C。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实践”为“行”,“真理”为“知”,因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所以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这是先行后知的体现。
故选D。
4.(4分)朱熹多强调知行相成,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同时也强调知行相辅相成。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涵养、穷索比喻成车子的两个轮子,鸟的一双翅膀。将知行互相需要比喻成人的眼睛和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朱熹多强调知行相成,‘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双翼’”“朱熹又说:‘知行常相需,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可知,朱熹认为知行相成,二者不可偏废,相辅相成。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知行比喻成车的两个轮子、鸟的双翼,人的眼睛和脚,说明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5.(6分)①创新性地提出“边建设、边培训、边治病、边研究”的策略,建好一个病区就开放一个;②根据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第一个指南,培训医护人员规范操作,从而把死亡率降到最低;③历经近20年执着探索,王行环带领团队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发明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全新模式的腔内手术器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由原文“彼时,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为尽快收治患者,临危受命的王行环,创新性地提出‘边建设、边培训、边治病、边研究’的策略,建好一个病区就开放一个”可知,王行环创新性地提出‘边建设、边培训、边治病、边研究’的策略,并且建好一个病区就开放一个,实现了知行合一。
由原文“‘我们根据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第一个指南,培训医护人员规范操作,从而把死亡率降到最低。’王行环所说的“指南”,是与王永炎院士共同制定的全球首部符合WHO方法学的新冠肺炎诊治指南”可知,王行环根据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第一个指南,培训医护人员规范操作,从而把死亡率降到最低,实现了知行合一。
由原文“历经近20年执着探索,王行环带领团队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超然客公众号 发明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全新模式的腔内手术器械,使我国跃入该领域世界领先行列”可知,历经近20年执着探索,王行环带领团队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发明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全新模式的腔内手术器械,实现了知行合一。
现代文阅读II
6.D【解析】D项,“从这里可见精卫的义无反顾”错误,这句话表现了精卫不通情理、自以为是、蛮横固执的性格。
7.B【解析】B项,“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错误,精卫说的“我不是笼中的鸟”表现了她的个性,但这句话不能展现文章的主题。
8.①主题更加集中。精卫化鸟的细节突出了精卫娇纵任性、蛮横偏执的个性,给人成长的思考,而“衔石填海”部分表现了精卫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执着精神。
②形象更加鲜明。结尾展现“鲜血一样颜色”,“尖叫着”“急速地飞了出去”等细节,突出了她的一心复仇的执拗心理,更增加其悲剧性色彩。
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艺术效果上来说,故事定格在精卫化鸟急速飞出的画面,用省略号替代确定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解析】由前文和“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可知,炎帝劝告精卫不要再去找龙王麻烦,龙王也想化干戈为玉帛,但是精卫“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结尾段描写精卫尖叫着冲出去,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格,给人成长的思考,可见小说结尾更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人物形象上,前文写“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等可以看出精卫的任性蛮横,结尾段写死后变为精卫鸟的精卫依然如此,突出了她的一心复仇的执拗心理,更增加其悲剧性色彩。
读者效果上,“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用省略号替代确定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想象精卫鸟将去做什么,结果如何。
9.①这篇小说改编自神话,情节超越现实生活,如炎帝和龙王的形象,退海、化鸟等情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虚构的特点。
②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展现有艺术真实性。小说细节真实,情节合理;精卫自我膨胀的成长悲剧,也是溺爱、迁就的教育悲剧,悲剧具有必然性。
③现实生活中有精卫这样的年轻人,也存在养成他们的品性弱点的社会土壤。小说对神话故事的“再虚构”隐射了现代社会青年教育成长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解析】题干的关键词是“如何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需要分析小说哪里是虚构,哪里是真实,然后再分析文本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的。
虚构,由小说内容可知,小说改编自《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这一神话传说,小说中炎帝、龙王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小说中“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等情节同样超越了现实生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虚构的特点。
真实,就细节而言,小说记叙描写精卫因为受到炎帝的疼爱而娇纵任性、蛮横偏执,以至于想要让海浪后退,固执复仇,这些情节和细节与现实生活中的溺爱教育相吻合,体现了情节和主旨的真实。
结合生活分析,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无法无天,刁蛮固执。由此可见小说来源于真是的现实生活,又通过虚构的情节、故事、人物等映射现实生活,指出现实社会存在的教育成长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解析】B项属于颠倒因果。正是因为“公共性”包含“价值判断”,所以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公共阐释的意义,而非“公共性能够包含价值判断”的原因。
2.C【解析】C项对论证目的解说错误。弓I用海德格尔的话语是为了指出进入“阐释循环”的方式,“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是个体为基础的阐释的特点。
3.B【解析】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共阐释是文学阐释的根本属性”,B选项“共欣赏”“相与析”包含了公共阐释的意义。
4.①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②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解析】立足于材料一主要观点解析,并紧扣题目中的“文学艺术”角度,从阐释的追求与文艺的共性两方面展开阐述。每点2分,有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5.①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②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解析】依据材料二中文学阐释的基本过程,并紧扣马克思主义历史文化批评的立场,结合对《红楼梦》的基本阐释展开。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B (“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理解错误。结合原文“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可知,应为“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和朦胧美”。)
7.C(“充分运用反衬手法”说法错误。本文中,作者对山水等风光的描写,一直都是以欣赏与喜爱的语气来摹写的,并没有“反衬”的部分。
8.①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肩”“交臂”“目送”等赋予山以人的动作神态,化群山为俏丽的少女,四个“或者”领起的短句构成排比。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表达了作者对在奔驰的火车上看到的动态的山的喜爱之情。
9.同:都运用数字,都以物抒情,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异:(1)本文以自然美的“让步”“山水退”、红叶渐稀等,侧面突出铁路沿线秋景的壮美, 凸显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将来的大团圆”含蓄蕴藉,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思和热切的期盼。(2)《故都的秋》用了夸张的修辞,愿意用寿命换取北国之秋,直接抒发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爱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