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0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重要回信中,强调坚持守正创新。“正”字的五笔,恰可以概括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弘扬京剧的五个维度——“根、脉、事、形、命”。
“根”是指京剧对价值观的表达。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是国家观,家国情怀是京剧永恒的主题,今年北京京剧院举办纪念“马派”系列演出大获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传承经典.而这些经典剧目、经典人物,如《赵氏孤儿》中程婴的忧国舍子,《十老安刘》中蒯彻的匡汉舌辩,《春秋笔》中张恩的舍身赴死,无不带有深切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着观众。
“脉”是指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高等级的艺术审美的观念、特点、规律,是京剧对美的延绵继续,和对美的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京剧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但所有流派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性,那就是对美的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所有京剧流派的创始人,无不做到了这些,因之才能够开宗立派。
所谓正确理解,就是演员对“事”即京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正确分析、理解;所谓准确表达,就是演员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对“形”即京剧艺术美的特点、美的规律的遵循、体现,如果还能继续做到升华、创造,形成新的特点、风格,那就可以称之为一代宗师巨匠了,演员艺术造诣的高低,就是在对“事”的正确理解和对“形”的准确表达的前提下,对美的把握以及对美的创造的水平能力。
通俗地说,京剧观众看戏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过瘾”。而所谓“过瘾”,实质就是观众对演员表演(如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武打等)中所体现的美、创造的美的强烈需求。观众评价演员演得好与不好,其实就是对美的理解,美的表达的高下之判。其中,既有演员自身表演水平的因素,也有观众自身认识水平的原因。高水平的演员自然可以去引导观众,而高水平的观众甚至可以去启发演员。作为高明的演员,自己心中一定要植根美、明白美,才能在台上阐释美、表达美。
京剧薪火相传、生命不息的重要原因,就是演员、观众始终在寻美。演员、观众这种寻美的交互关系,形成了京剧强大的生命力,也造成京剧除承载着“教化人生”使命外,还具备美育功能。
美育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有“六艺”之说,其中之一就是“乐”。孔子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且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与“艺”,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今天的美育。早在孔子时期,已把“乐”“艺”提升到与“道德”“诗礼”相同的地位,强调美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
弘扬京剧,绝不仅仅是让“京剧姓京”保护好京剧这个文化瑰宝,更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用京剧之美浸润大众心田,让越来越多的心灵随美起舞,在京剧用歌舞演故事的精彩演绎中,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摘自2021年11月07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巩固和加强社会主流审美,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形成了气韵美、意象美、意境美的文化遗产。历史上许多哲学先贤、文学巨擘同时也是美学大家,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美学思想。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审美文化资源。因此,修正畸形的市美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古诗词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徐,青松如骨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词的韵律美、哲理美、凝练美、画面美千百年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默默地进行着美的传递。由审美的视角打开传统文化之门,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古谚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蕴涵着对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过程。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脱离“真善”来谈美,那是因为脱离“真善”谈美会使美变成空洞的形式。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会造成名不副实、徒有虚表,会陷入浅薄、肤浅,掉入庸俗甚至低俗、恶俗。
(摘自2021年11月1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脉、事、形、命”就是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弘扬京剧的五个维度,这可以用“正”字的五笔来概括。
B.演员、观众寻美的交互关系,形成了京剧强大的生命力,也造成京剧除承载着“教化人生”使命外,还具备美育功能。
C.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说明了中华古诗词可以传递美。
D.让“京剧姓京”,意思是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京京剧院举办纪念“马派”系列演出大获成功,传承经典是根本原因。
B.京剧薪火相传、生命不息的重要原因,就是演员始终在寻美。
C.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都生动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
D.如果京剧演员对美有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那就可以成为一代宗师。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供丰富的审美给养”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中的一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B.京剧经典剧目《赵氏孤儿》中程婴忧国舍子,《十老安刘》中蒯彻匡汉舌辩,这些经典情节无不带有深切的家国情怀。
C.李白,人称“谪仙人”。他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D.孔子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且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以京剧为例,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审美给养的原因。(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新年出行
①年初一,鸡叫头遍,尽管天还未亮,财叔便从被窝里钻了出来,揉了揉睡意惺忪的眼睛,急急忙忙穿好衣服,点燃香烛,诚惶诚恐地敬过先人,准备出行。
②本来财叔是不打算新年出行的,孤零零一个人,屋里穷得叮当响,哪有那么多讲究
③年前,眼镜三毛来送年货,怂恿他说:“财叔,新年只要你第一个出行,包你捡到宝贝,若打空转身回来,我封个大红包赔你!”三毛说这话时紧盯着财叔,镜片后那双小眼睛闪闪发亮。灶台上焙的那挂满地红的万字鞭,就是那天他带过来的。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新年出行,鞭炮要一炸到底,万万不可中间熄火,炸哑。
④他们这儿至今仍保留着新年出行的习俗。沿着村边转个圈,惊喜中捡回件颇具象征意义的物件,也有预先藏好的,讨个好彩头,求得一年的好兆头。
⑤财叔打开门,炸响鞭炮,一股冷风扑面而来,让他打了个寒颤。这要下雪又不下雪的鬼天气,贼冷。财叔伸长的颈脖赶紧缩了回去,手连忙插进大衣里,身子一趔趄,心里打起退堂鼓:自己几斤几两算得清楚,能有甚好兆头
⑥但一想到三毛那双闪闪发亮的眼睛,若是看到他并不领情,出个行都畏缩不前,不知会有多失望。
⑦财叔走出屋场坪,见前方影影绰绰中有两个黑影立在路中间,吓了一大跳,这么早谁会站在寒风中等他?莫非是传说中的小鬼挡道?硬着头皮走近一端详:两捆半大小子高的棍子柴。估摸着是三毛弄的,“柴”“财”谐音,愿他今年发大财,过上好日子。
⑧去年财叔走背字,养猪猪瘟,养鸡鸡死,养鱼,一场山洪掀个底朝天,倒霉透顶!虽说这些都是三毛捣鼓来的,但他却从此一蹶不振,打不起精神。希望的火苗在心里也一点点熄灭。财叔叹气说:“命里只有八升米,无论如何不满斗。”索性打起懒主意,反正现在政策好,干脆等着吃低保。三毛多次来劝他:“穷不能穷志气,输不能输信心。”三毛就是说破天,财叔也不为之所动。
⑨三毛是大学生,读了一肚子的书,却把人读呆了。这些年村里人像中了邪似的往城里跑,财叔要不是小时得过小儿麻痹症,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也会跟着跑的。三毛却从城里踅回了村里,看到财叔没起色,总想帮一把。
⑩这两捆哑巴柴棍,未必就是三毛所说的宝贝吧 这也太平常了吧,鬼才稀罕!诓他来吹北风,就这宝贝 黑暗中财叔鼻子眼里重重地哼了声,一脚将其踹倒在路旁,心中十分恼火,恨不得就转身打道回府。
新年出行,要的是一路顺风走到底,切忌打转走回头路,风架着财叔只有继续前行,浑身冷得筛糠。
再往前走是眼山塘,更是个大风口,无论是顺时针出行还是逆时针出行,想绕都绕不过去。
走在山塘的堤坝上,果然风更大,呜呜地叫。凛冽的寒风割肉的刀子,一刀一刀割在财叔脸上,辣痛。如今村里人少,山塘无人管理,堤坝上的灌木丛长成了小树林。风刮得路旁的树枝像拿着无数根鞭子,毫无情面地死劲抽打他,抽得他抱头鼠窜,样子十分狼狈。
突然眼前掠过道白色的弧线,如同沉沉黑夜里的一道闪电,一条白练从水中一跃跳到了堤坝上,刺亮。猝然惊愕,定睛一看:树枝下一条大鱼摇头摆尾活乱跳。顿时财叔只觉得血往上涌,心咚咚咚地都快跳到了子眼儿,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手忙脚乱中抱住这条大鱼就往家跑。兴奋得一路狂奔,大声喊道:“我抓到大鱼了!年年有余!年年有余!”
财叔高一脚低一脚地刚跑到屋场坪里,还没进屋,朦胧中只见三毛匆匆赶来。老远就冲他道喜:“恭喜财叔!贺喜财叔!鲤鱼跳龙门,好兆头啊!好兆头!”
阴云密布的天空终于绽开道缝,泻下一线亮光。就着熹微财叔看清楚这是条金丝鲤,翕动的腮帮上还系有一截被扯断的细线……抬头再看三毛,镜片后那双小眼睛里有两颗亮亮的泪珠滚动。财叔再也控制不住,破天荒头一次当着小辈的面痛哭起来。
这时天已大亮,静谧的山村里,出行的鞭炮声渐次响起此起彼伏,如阵阵春雷……
6. 有人认为将第⑧段删去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说说理由。(3分)
7.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了财叔新年出行的经历是三毛策划的,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2分,答出两点即可)
示例:第③段写三毛怂恿财叔新年出行,保证财叔能捡到宝贝。
⑴三毛却从城里踅回了村里,看到财叔没起色,总想帮一把。
⑵翕动的腮帮上还系有一截被扯断的细线……
三毛一直有想财叔的动机和行动,就为这次财叔出行做了铺垫;鱼腮上的线,说明鱼绝不是自己上岸的,是人为的,……这个人就是三毛。
8.最后一段环境描写富有意味,一方面起到 烘托人物心情 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暗示着 财叔以及其他“财叔们”都会有自己的好兆头,好希望 。(3分)
9.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本文创作背景,然后做题。(2分)
材料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精准扶貧工作的序幕。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两者是“精淮扶贫”必要素。“贫穷”本身并不可怕,精神上的贫劳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贫因群众是个主体,只有帮助他们彻底扶起“志气”和“智气”,才能激发他们脱贫的动力。
(1)小说主要是围绕 财叔沦为懒汉不愿接受帮扶 这一矛盾冲突展开故事情节的。(1分)
(2)结合材料二可知,三毛极力怂恿财叔“新年出行”是为 给他鼓励,给他自信,然后靠自己努力脱贫致富 。(1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器物审美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之上的审美,审美离不开实用功利性。由于器物审美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生活中实用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实用性远远超越了审美性,因此,器物审美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审美活动。
首先,器物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所需要的适用性、可用性,这是器物自身拥有的功利价值,是其存在的根由。因此它在形制样式的设计上,是实用性决定器物的形式,而不是审美的目的决定器物的形制样式。
例如,秦汉以后货币的主要形制是外圆内方,这主要是由制造铜钱的工艺决定的。铜钱采用熔铜铸钱工艺,浇铸出来后其边缘往往有毛刺,需要去刺磨光。为了大批量加工,工匠们就在铜钱模型中间开一方孔,把一串钱穿在方形棍子上以便打磨加工。另一方面,铜钱外圆内方又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空间意识、“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事之道,加之铜钱在几何形式上的对称之美、钱面上的文字艺术之美,为审美提供了可能。
其次,器物制造者在充分满足了器物的实用性之后,才去注重器物的审美品质。可以说,器物的审美特性是附着于、寄生于实用性上面的。
格罗塞说:“我们的定义曾经说过,艺术的努力是要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感情……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定义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欲望而已。”原始民族的所谓“艺术作品”是后人进行的命名,或者说是后人从艺术角度进行的追认。实际上它们是原始先民出于巫术(宗教)、生产、生活等目的制造的器物。直至现在,人们制造器物也是实用为先,兼顾审美。这是器物制造同艺术品创作之间,在创作目的上的根本差别。
我们谈器物之美,主要是谈器物的实用形制或者说形式上显现出来的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它表现为工艺技术之美以及器物装饰之纹样图式之美。当然,有的器物两者兼而有之,如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翠玉白菜”、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都在工艺技术和审美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统一。
任何器物都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品格,两者既有分别,又相互交织。起初,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而是出于宗教、礼仪、标识等要求,或者是制作者的心爱、喜欢。器物是制作者心理构思的实现、自身能力的证明,装饰过的器物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理共鸣基础上,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美的形式”。
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的器物被废弃,或丧失实用功能,为器物从实用对象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提供了可能,凝结在器物形式上的历史的、审美的功能逐渐凸现出来,如商周的青铜礼器、战国的竹简、汉唐的铜镜等。在现代,器物的社会价值明显分化为实用和非实用两种,但这两种价值又更加呈现出相互依存、彼此彰显的态势。一方面,那些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往往通过尽力增强其审美品格,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来实现它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那些非实用性的、专供收藏或审美的器物,往往又复制器物原来的历史形制,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摘编自李社教、邱紫华《论器物审美的特性》)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器物制作的工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炫技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的美学追求。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反对炫巧争奇,如果器物一味追求制作工艺的精细繁琐,就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虽然对一些极为精湛的工艺技术有“鬼斧神工”的感慨,但这种制作工艺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美学所追求的。总体而言,工艺和装饰的“适度”,才是传统器物设计中所崇尚的“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传统造物“工巧适度”美学思想的来源。儒家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立而不倚”,推崇一种不偏不倚的哲学,欣赏“中庸”与“和”的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对器物的美学评价。对于器物来说,“质”和“文”分别指构成器物的材质和装饰。如果在器物的制作上过于强调材质缺乏装饰,就会显得粗野;如果太过装饰就会掩盖材质本身的美,因而显得呆板。只有克服了“文胜质”或“质胜文”的倾向,不偏不倚、中和适度,才会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文质彬彬”作为一种审美的尺度,表达的是适度、适当的观点。在处理材料的工艺上,就美化和装饰而言,要把握好适当和适度的尺度,以两者的和谐统一为美。
(摘编自梁梅《致用为本,简雅素朴——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美学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器物审美的独特性是由其审美对象的特性决定的,离开器物的实用性和功利价值去谈器物审美,往往不得其要。
B. 先民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在所造器物上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器物的审美价值是后期才具有的。
C. 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与制造追求“工巧适度”的“中庸之美”,表明中国哲学文化对器物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D.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太阳神乌”金箔,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特征,也表现出工艺技术和纹样图饰之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罗塞认为艺术品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审美感情,从这一点来看,先民制造的各种器物,大都不是艺术品。
B. 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些器物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这说明审美需求在器物审美中更为重要。
C. 明代圈椅之美,关键不在于榫卯结构的工艺,而在于其功能的舒适实用、材质的本色自然和造型的圆婉典雅。
D. 古人提出“白玉不雕,宝珠不饰”,强调的是自然之美,符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器物审美主张。
3. 下列材料,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古代先民制造的神器,下部大都有一个尖锐的圆锥,因为他们大多以狩猎或游牧为生,流动性强,圆锥形方便随时随地插入土壤中祭拜。
B. 国家博物馆中的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两耳四足,雄伟庄严,充分体现了对称感和平衡感,从美学角度看,这是器物形象的重要表征。
C. 明代沈春泽在为文震亨的《长物志》一书作序时,指出器物应该“几塌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
D. 中国建筑能与自然背景取得最完美协调,而且用高耸天际的层楼飞檐及环拱柱廊、栏杆台阶的虚实节奏,昭示出这一片山水里潜流的旋律。
4. 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以下现象的理解。
故宫针对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推出两大类文创产品,一类是馆藏书画瓷器的复制品,另一类是朝珠耳机、宫门箱包等生活用品。
5. 有人认为,关于器物之美的看法,材料一和材料二完全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守桥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觉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棵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上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的,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上游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跺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拴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答话,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地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再给孩子们上堂
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6.阅读文章②一⑧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2分)
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棵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
发展: ;
高潮: ;
结尾:村长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7.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8.结合具体语境,品析下面的句子,探究括号内的问题。(4分)
①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谈谈“轰的一声大响”的表达效果?)
②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愣”“紧紧”“慢慢”“湿润”反映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
9.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老葛的人物形象。(3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20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3分)
解析:“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受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扬中华美行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位现的积极作用”是“弘扬京剧”的进一步举措。
2.C(3分)
解析:A项,原文“原因之一就在于传承经典”,没有说是根本原因;B项,京剧生命不息的重要原因是就是演员、观众始终在寻美;D项,原文说如果还能继续做到升华,创造,形成新的特点、风格,那就可以称之为一代宗师巨匠了。
3.D
解析:D项陈述了孔子把“乐”“艺”提升到与“道德”“诗礼”相同的地位,强调了美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该项并不能直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供丰富的审美给养”观点。
4.(4 分)
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1分),前先提出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必扬京剧的五个维度——“根、脉,事、形、命”。(1分)接行分别论述这五个维度的具体内容,(1分)
最后总结弘扬京剧要注意的问题及意义,(1分)
5.(6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1分)
如:京剧的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武打等外在表现形式能给人丰富的审美给养。(2分)
(2)中华传统文化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1分)
如:京剧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是国家观,家国情怀是京剧永恒的主题。
现代文阅读II
6.参考答案:不同意。(1分)本段补充交代了财叔的基本状况和三毛怂恿财叔新年出行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合理。(2分,大意对即可)
7.参考答案:第④段写当地新年出行有预先藏好物件,讨个好彩头的做法;第⑤段写三毛“匆匆赶来”,“老远”就冲财叔道喜;第⑩段写鲤鱼腮帮上系着一截被扯断的细线。(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8.参考答案:渲染了山村新年出行的喜庆气氛;烘托人物喜悦(振奋)的心情(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财叔燃起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树立了信心(2分,大意对即可)
9.参考答案:(1)三毛帮扶财叔脱贫,但财叔心灰意冷(只想吃低保)(1分,大意对即可)(2)扶志(1分,大意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 分)B(器物的审美价值不是“后期才具有的”,是原本就具有的。)
2.(3 分)A(B 项,“有些器物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也不能说明“审美需求在器物审美中更为重要”;C 项,“榫卯结构的工艺”是技术工艺之美,也属于器物审美的范畴,不能忽视;D 项,“白玉不雕,宝珠不饰”违背了“质胜文则野”的器物审美主张。)
3.(3 分) C(材料二的观点是“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A 项,强调器物的实用性;B 项,强调器物的审美性;D 项,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皆与材料二的观点不一致。)
4.(4 分)
①耳机、箱包等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与故宫文物结合,在满足实用目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能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②故宫馆藏的书画瓷器属非实用性器物,通过复制其历史形制,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5.(6 分)
示例一:同意。
①两者角度不同,材料一从器物审美的角度来看器物的实用性与审美性,材料二从器物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器物工艺与装饰的适度;②两者侧重点不同,材料一强调审美性是基于实用性的,材料二强调制造器物时要注重材质与纹饰的平衡。
[明确观点,1 分;答对一点给 3 分,答对两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一:不同意。
①两则材料都强调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契合与平衡,②两则材料都指出器
物之美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渊源,③两则材料都承认器物制造的工艺技术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
[明确观点,1 分;答对任意一点给 3 分,答对任意两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老葛和妻子拼力拉扯卡在桥洞口的大桃树;老葛跳到河里,横坐在树上用锯子锯卡在桥洞口的大桃树。(2分)
7.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洪水的来势之猛;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老葛冒着生命危险守桥做铺垫;③烘托人物紧张担忧的心情,使老葛的性格更加鲜明。(共3分)
8.①心理描写。写出了老葛看到桃树枝堵住桥洞口的震惊,表现出老葛对桃树堵住桥洞会导致石桥垮塌的紧张和担忧。(2分)
②校长先是感到意外,没想到老葛会提上课的要求;随之理解了老葛的心情,被老葛的举动深深打动;最后对老葛充满敬意,毕竟像老葛这样全心全意为教育的人太少了。(2分)
9. ①老葛危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守护桥,守护上学的孩子们,守护自己心中的教育信念; ②他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无限的尊重与热爱。③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每个要点1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