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8 09:4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石灰吟
[明]于谦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 3.古诗三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诗,会写“锤、凿、焚”3个字。
2.通过诵读和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默写《石灰吟》。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目标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明朝名臣。他为官清正、性格刚直、不畏强暴,深受百姓爱戴,成为一代名臣。代表作品:《平阳道中》《咏煤炭》《暮春遇雨》。
作者简介
石灰吟
赞美石灰
故诗详解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提示吟颂的对象
故诗详解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做到字正腔圆,注意诗句的节奏划分。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故诗详解
故诗详解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huí
záo
fén shāo
suì
hún
故诗详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制作石灰的原料很普通
开凿
敲打
故诗详解
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
平常。
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故诗详解
烈火/焚烧/若/等闲。
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仁人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的精神品格。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故诗详解
故诗详解
粉骨碎身浑不怕,
石灰由坚硬的山石变成粉末
一点儿也不害怕
全,全然
故诗详解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的颜色
暗指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高尚的节操
石灰的特点:
坚韧不拔
坚强不息
视死如归
不畏艰险
有崇高的理想
故诗详解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了这两句诗,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了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即使粉身碎骨也都无所畏惧,只为把一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故诗详解
烧制石灰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思考:作者又把什么留给了后人?
故诗详解
这两句暗喻诗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志向,一语双关,借石灰之口,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石灰吟》借咏叹石灰不怕磨难、清白在世的形象,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追求高尚完美人格的志向。
课文主题
板书
石灰吟
坚韧不屈堂堂正正
状物: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经历磨练
喻人: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坚守节操
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___
浑:_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_
平常。
全,全然。
指高尚的节操。
课堂练习
二、将《石灰吟》补充完整。
出深山,烈火焚烧 。
粉骨碎身 , 。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
的意愿和 的决心。
千锤万凿
要留清白在人间
若等闲
浑不怕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
坚守高洁情操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