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新闻体、寓言体、书信体、自传体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新闻体、寓言体、书信体、自传体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8 12:4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
-----(新闻体、寓言体、书信体、自传体)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
海明威
直到太阳快落下之前,鲨鱼才再次来袭击。
老人看见几片棕色的鱼鳍正顺着大鱼在水里留下的宽阔的踪迹游过来。它们甚至没有东闻西嗅寻找气味,就并排直奔小船而来。
他卡住舵柄,系紧帆脚索,伸手到船尾下去拿棍子。这是从一支断桨上锯下来的桨柄,大约两英尺半长。手柄很短,只有用一只手紧握着才好发力,他用右手好好攥住,时松时紧,注视着两条鲨鱼过来。两条都是加拉诺鲨。
我得等第一条紧咬住大鱼时,再打它的鼻尖或者直接打它的头顶,他想。两条鲨鱼一齐紧逼而来,他一看见离他最近的一条张开嘴,咬住了大鱼银色的体侧,就高高举起棍子,重重地落下去,打在鲨鱼宽阔的脑袋顶上。棍子敲上去的时候,他觉得像是打在坚韧的橡胶上,但他也感到了坚硬的骨头。趁鲨鱼从大鱼身上往下溜的时候,他又很狠地打在鲨鱼的鼻尖上。另一条鲨鱼不断游进游出,这时候又张大嘴逼了上来。鲨鱼猛撞在大鱼身上,咬紧了嘴巴,老人可以看见一块块白花花的鱼肉从它的嘴角漏出来。他抡起棍子打过去,但只敲在头上,鲨鱼看看他,把咬在嘴里的肉撕扯下来。趁它溜走把肉吞下去的当儿,老人再一次抡起棍子朝它打去,却只打在橡胶一般厚实坚韧的地方。
“来吧,加拉诺鲨,”老人说,“再来吧。”鲨鱼冲了上来,老人趁它合上嘴的时候给了它一下子。他把棍子举得高得不能再高了,结结实实地打在鲨鱼身上。这回他感觉打中了脑袋根部的骨头,接着又朝同一部位打了一下,鲨鱼有气无力地撕下嘴里叼的鱼肉,从大鱼身上出溜下去。老人提防着它再游回来,可是两条鲨鱼都没再露面。随后他发现其中一条在海面上兜圈子,却没看见另一条鲨鱼的鳍。
我不能指望干掉它们了,他想。年轻力壮的时候倒是能办到。不过,我把它们俩都伤得不轻,没有一条身上好受。要是我用两只手抡起一根棒球棒,准能把第一条鲨鱼打死。就是现在也能行,他想。
他不想再看那条鱼。知道有一半都给毁了。就在他跟鲨鱼搏斗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去了。
“天就要黑了。”他自言自语道,“到时候我就能看见哈瓦那的灯光了。要是朝东走得太远,就能看见一片新开辟的海滩上的灯光。”现在离陆地不会太远了,他想。但愿没人太为我担心。当然啦,只有那男孩会担心。不过,我相信他会对我有信心。好多上了岁数的渔夫也会为我担心,还有不少别的人也会的,他想。我住在一个人心善良的镇子里啊。
他没法再跟鱼说话了,因为鱼已经破损得不成样子。接着他又想起了什么。“半条鱼,”他说,“你原来是一整条。很抱歉,我出海太远了。我把咱们俩都毁了。不过,咱们杀死了好多条鲨鱼呢,你和我一起,还打垮了好多条。你杀死过多少啊,鱼老弟?你头上的长矛可不是白长的啊。”
他喜欢想这条鱼,想着它如果能自由游弋,会怎样对付一条鲨鱼。我应该砍下鱼嘴,用来跟鲨鱼搏斗,他想。但我没有斧头,后来连刀也没有了。
不过,我要是砍下了鱼嘴,就能把它绑在桨柄上,那该是多好的武器啊。这样我们也许就能一块儿跟它们斗了。要是夜里来了鲨鱼,该怎么办?能有什么办法?
“跟它们斗,”他说,“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
可是,现在一片漆黑,不见光亮,也没有灯火,只有风在吹,船帆稳稳地把小船拖向前去,他觉得说不定自己已经死了。他把双手合在一起,手掌相互摩挲着。这双手没有死,只要一张一合,就能感到活生生的疼痛。他的后背靠在船尾,他知道自己没有死,这是他的肩膀感觉到的。
我许过愿,如果逮住了这条鱼,要念那么多遍祈铸文,他想。可我现在太累了,没法念。我还是把麻袋拿来披在肩上吧。
他躺在船尾掌着舵,等待天空出现亮光。我还有半条鱼,他想。也许我走运,能把前半条带回去呢。我总该有点儿运气吧。不会的。他说,你出海太远了,你的好运气都给毁了。
“别犯傻了,”他大声说,“还是清醒着点儿,掌好舵吧。兴许你还能交上好大的运气呢。”
“要是有地方卖的话,我倒想买些运气。”他说。
我能拿什么来买呢?他问自己。用一支搞丢了的渔叉、一把折断的刀子,还有一双损坏的手能买来吗?
“也许你能行,”他说,“你试着用连续出海八十四天换来好运气,人家差一点儿就卖给你了。”
绝对不能胡思乱想,他暗自琢磨。好运这玩意儿,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谁能认得准啊?可不管是什么样的好运,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都想要一点儿。但愿我能看到灯火的亮光,他想。我希望得到的东西太多了。眼下只希求一样。他尽量坐得舒服些掌着舵,知道自己没有死,因为身上还在疼。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起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他想。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一个人在黑暗中手无寸铁,怎么对付它们呢?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1.海明威被誉为“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在选文中,该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丹柯(节选)
[苏联]高尔基
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他们居住地的周围三面是走不完的浓密的树林,一面是草原。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可是有一天困难的时刻到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些别的种族的人,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那儿很阴暗,而且到处是泥沼;要是阳光照在泥沼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会因此而接连死去。他们明白,要想活命,就得走出这个林子,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往后退,可是那里有凶狠的敌人;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夜晚人们燃起篝火的时候,那些大树紧紧地挤在他们的四周。人们老是坐着在想,恐惧在他们中间产生了,绑住了他们的强壮的手,林子里开始听见胆小的话了,起初还是胆怯的、小声的,可是以后却越来越响了……
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他对他的朋友们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气力浪费在悲哀和恐惧上呢?走,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
他们望着丹柯,看得出他是他们中间最优秀的一个,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力量和火一样的光芒。
“你领导我们吧!”他们说。
丹柯领着他们。大家跟着他走——他们相信他。这条路是很难走的!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走一步都碰到泥沼张开那些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想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路。每前进一步都要流很多的汗和血。他们走了很久……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知道把他们领到哪儿去了。但丹柯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快乐而安详地走着。
可是,林子的上空突然降下了一场大雷雨,林子显得非常黑,闪电在林子的上空飞舞,用寒冷的青光把林子照亮了一下,马上又隐去了,来去一样地快,好像它们的出现是专来吓人似的。树木给闪电的寒光照亮了,它们好像活起来了,伸出满是疙瘩的长手,结成一个密密的网,像要把他们挡住一样。人们给弄得疲乏透顶,一点勇气也没有了。于是,他们就把怨气出在丹柯的身上,开始抱怨他不能好好地领导他们。
他们站住了,又疲倦又生气,在树林的喧响中,在颤抖着的黑暗中,开始质问起丹柯来。
“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却把我们弄得筋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
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还不能保持气力走更长的路!”
可是这些话反倒使这些人更生气。
“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大声嚷着。
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丹柯望着这些人,觉得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于是,怒火在他的心中燃烧起来,不过又因为怜悯他们而熄灭了。他爱这些人,而且他认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他愿意拯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可是他们以为丹柯发了脾气,于是便警戒起来,就像一群狼似的,等着他来攻击他们;他们把丹柯围得更紧了,为着更容易捉住他,弄死他。丹柯已经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燃烧得更厉害了,因为他们的这种心思使他产生了苦恼。
树林一直在唱着它那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起来,大雨哗哗地下起来了……
“我还能够为这些人做什么呢?”丹柯的叫声比雷声更大。忽然他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不!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被这个伟大的人类之爱的火把照得透亮,黑暗逃跑了。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柯大声地说,他高高地举起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了道路,带领着大家向前奔去。
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丹柯向前冲去。这个时候树林又发出了响声,吃惊地摇动着树梢,可是它的喧嚣被奔跑的人们的脚步声盖过了。众人勇敢地奔跑着,他们都被燃烧的心吸引住了。现在也有人死亡,不过死的时候没有抱怨,也没有眼泪。丹柯一直在前面走,他的心也一直在燃烧,燃烧!
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了,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被雨水洗净了的空气和阳光里。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黄昏来了,河上映着落日的霞光,鲜红耀眼,跟那股从丹柯撕开的胸膛淌出来的热血是一样的颜色。
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草原,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去——死了。
充满了希望和快乐的人们欢呼雀跃,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那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2.本文作为寓言体小说,主题具有多元性,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第七封信
①叔叔,您猜怎么着?英文老师夸奖我上一篇作文别出心裁,他真的这么说,他就是这么讲的。想想我这18年来受的训练,这似乎不太可能,不是吗?约翰·格利尔孤儿院的目的就是要把97个小孤儿变成97个相貌、言行举止都一样的人。
②我对小时候的家说长道短,希望您不要不高兴。不过您大权在握,如果我冒犯了您,您随时可以停止您的资助。这样说是不够礼貌,不过您不能期望我有什么教养,孤儿院毕竟不是淑女训练学校。
③叔叔,您知道的,大学里难的不是功课,而是娱乐。很多时候,我都不懂女孩们在谈些什么,他们的玩笑似乎都与他们的过去联系在一起。这个过去人人有份,却与我无缘。高中时,我很奇怪,与众不同,人人都知道这一点。我似乎感觉“约翰·格利尔孤儿院”就写在我脸上。
④这里没有人知道我是孤儿院长大的。我告诉莎莉·麦克白,我父母双亡,是一位好心的老先生送我上大学的。到目前为止,这都是事实。我真的希望跟其他女孩子一样,那可怕的孤儿院的阴影却笼罩着我的童年,把我和大家隔绝开来。若能忘怀此事,把它逐出脑海,我想我应可以变得跟其他女孩儿一样可爱。我不认为自己和她们有什么真的区别,您说是吗?
⑤无论如何,莎莉·麦克白喜欢我!
您永远的
朱蒂 艾伯特
第三十九封信
亲爱的长腿叔叔:
①上星期六开运动会,场面十分壮观。
②一开始,各班级同学穿着白色校服列队入场,大四学生撑着蓝色和金色的日本阳伞;大三学生戴着白黄相间的旗帜;我们班拿着鲜艳的气球,非常动人,尤其它们老是脱手飘走。大一新生带着绿色的褶皱纸做的帽子,垂下长长的飘带。另外还有一对从城里请来的身穿蓝制服的乐队,还有十多个滑稽的演员,像马戏团的小丑一样在比赛期间给观众助兴。
③茱莉亚扮成肥胖的乡下人,拿着麻布鸡毛掸子,留着胡子,撑着一把松垮的伞。又高又瘦的帕齐·莫里哀娣扮演茱莉亚的妻子,歪戴着一顶可笑的绿色无边女帽。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发出一片笑声。
④莎莉跟我参加了比赛项目,不在入场队伍中。而您猜怎么着?我们双双获胜!莎莉在 撑竿跳方面获胜,而我在50米短跑上获胜。
⑤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不过很好玩。全班挥着气球欢呼,并叫着:
茱蒂·艾伯特
棒不棒?
她真棒!
谁最棒?
茱蒂·艾伯特
⑥叔叔,这才真是叫出名。比赛完后,我跑回休息室,他们用酒精给我搽身,还给我一块柠檬含在嘴里。您瞧我们多专业啊。组委会在体育馆请所有得奖者吃饭,有油炸软壳蟹和做成篮球形状的巧克力冰淇淋。
⑦昨晚花了大半夜念完《简·爱》。当我读到小简·爱在免费学校的种种遭遇时,我愤怒极了,不得不出去走走,我完完全全理解她的感受。
⑧别生气,叔叔,我不是说约翰·格利尔孤儿院跟沃德慈善学校一模一样。我们吃得饱,穿得暖,洗浴方便,地窖里有旺旺的炉火。不过二者有个很相似之处,即我们的生活都单调无聊,除了星期天的冰淇淋之外,没有任何让人感到高兴的事情。过去18年来我只有过一次令人高兴的事,就是隔壁的柴房着火了,我们半夜爬起来穿好衣服,以防万一我们的房子也着火了,能够立即转移。不过并没有烧到,我们只好又爬回去睡觉。
⑨每个人都喜欢碰到一些意外惊喜的事情,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过我从来没有惊喜过,直到李皮太太叫我去,并告诉我有位约翰·史密斯先生要送我上大学为止。可是她如此慢吞吞地向我透露这个消息,让我只轻微地震撼了一下。
⑩您知道的,叔叔,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想象力。惟有这样,人们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变得友善,富有同情心,而且体贴。这种禀赋应该从童年时代就开始培养,但是约翰·格利尔孤儿院在它一萌芽时就把它踩死了。义务虽是一件值得鼓励的素质,可是我不认为小孩子应该懂得它的意思。他们应该要以爱为出发点去做一切事。
您等着看我如何管理孤儿院吧!这是我上床睡觉前最喜欢玩的游戏。我巨细靡遗地规划每一个细节——用餐、穿着、读书和游戏——还有处罚,因为即使是最乖的孤儿有时也会犯错的。
可是不管怎样,他们都应该快快乐乐的。我认为一个人不管他长大后会遇到多少困难,都应该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来回首。如果我将来有孩子的话,不管我是多么痛苦,我都要让他们无忧无虑地成长。
朱蒂 艾伯特
3.选文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中的两封信。两封信中提到约翰·格利尔孤儿院时的语气颇为不同,请联系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人间(节选)
高尔基
晚上还是不让我点灯,因为大家都把蜡拿到寝室里去了。我没有钱买蜡,便偷偷把蜡盘上的蜡油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头盒里,再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用棉线做灯芯,便点起一盏烟气腾腾的灯,整夜放在炉子上。
当我翻动一页书的时候,那昏红的火头就摇晃不定,好像要熄灭的样子。灯芯常常滑进燃得很难闻的蜡油里:油烟熏我的眼睛。但这一切不便,都在看书阅读的快乐中消失了。
这些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了一个一天天扩大起来的世界;这里有梦一般的城市,有高山和美丽的海滨。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人多起来了,城市增加了,一切都变得更加多样。现在,我望着伏尔加河对岸的远方,已明白那儿并不是一片荒漠,而在以前,当我遥望伏尔加河对岸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特别的烦恼;草场平坦地扩展着,披着破衣似的黑色灌木丛,草场的尽头矗立着参差不齐的茂密森林,草场上空展开一片混浊寒冷的蓝天,大地空旷而凄凉,我的心也空落落的,一种淡淡的悲愁,撩乱着它。这种忧郁的空虚没有给我半点希望,它只是把我心中所有的一切都吸尽了。
这些书籍把另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状况告诉了我,把古代及现世的许多事情讲给我听,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是我所不懂的,这使我感到苦恼。有时候一些奇怪的名词刺到我的脑子里——什么“形而上学”“宪章运动者”一类奇怪的名词,使我实在有点头痛。有时候,一些句子像扎进手指的刺一般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使我再也不能去想别的事情。
我记得念过这样的怪诗:
匈奴族的酋长阿底拉骑着马,
满身披着钢铁甲胄,
像坟墓般地阴郁和沉默,
在无人境中行走。
他的背后有一队乌云一样的大军在追寻着叫喊:
“何处是罗马?何处是雄伟的罗马?”
我已知道罗马是一座都城,但是匈奴是怎样一种民族呢?我必须把它弄明白。
我找到一个好机会,就向主人维克多问。
“匈奴?”他惊奇地重复了一句,“鬼知道这是什么呀?”他不赞成地摇了摇头。
“你满脑子都是些无用的东西,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呀,彼什科夫。"
不管是好事坏事,可是我要知道它。
我觉得团队里的牧师索洛维约夫一定会知道匈奴是什么,我在院子里碰到了他,就拉住他问。
他用黑手杖拄着地,对我说:“这个跟你有什么关系呀?”
涅斯捷罗夫中尉对我的问题恶狠狠地回答说:“你说什么?”
于是我决定,关于匈奴这个问题得去问药房里那位药剂师,他对我总是和和气气的。他有一张聪明的脸,大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匈奴,”药剂师戈利特贝格对我说,“匈奴是吉尔吉斯那样的游牧民族,再没有这个民族了,现在已经消失了。”
我觉得难过懊丧,倒不是因为匈奴人消失,而是因为把自己烦恼了这么久的那个词的意思,原来如此简单。
但我还是很感激匈奴。自从我为这个名词大伤了脑筋之后,我的心踏实了许多,而且由于这位阿底拉,我跟药剂师戈利特贝格接近起来了。
这个人能够很通俗地解释一切难懂的名词。他用两个手指头把眼镜正一正,从厚玻璃片中盯住我的眼睛,好像拿一些小钉子钉进我的脑门一般,对我说:“好朋友,一个名词好像树上的一片叶子,为了明白为什么这些叶子不是那样的而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先明白这株树是怎样生长起来的,必须学习。好朋友,书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园子里什么都有:有的叫人见了舒服,有的对人有用处……”
我常常到那药房里去,为那些害慢性“烧心”病的大人们买苏打粉和苦土,为孩子们买月桂软膏和泻药,我就顺便去找他。他的简短的教导,使我对于书籍的态度更加端正了。不知不觉地我对书籍好像一个酒徒对酒一般。变成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书籍使我看见了一种另外的生活,一种使人产生去干大事业的强烈感情和愿望的生活。我看出在我周围的那些人,既不会干大事业,也不去干犯法的事,他们活着,好像跟书中所写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他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呢?——这是难解的。我不愿过这种生活……这是我很清楚的,我不愿意………
(有删改)
文本二:
《高尔基传》序言
“你走了,而你栽的花还留着,还在生长。我看见这些花,就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喀普里留下了一些好东西——花。如果你随时随地,在你的一生中只给人们留下好东西——花、思想和关于你的美好回忆,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轻松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自己是别人所需要的,这种感觉会使你的心灵丰富起来。你要知道,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为愉快。”这是一位父亲在80多年前给爱子写的一封信。这位真挚亲切的父亲,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的一生,正是“给人们留下好东西”的一生。他艰苦的生活历程、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博大深邃的思想,使他深受世人敬仰。他创作的、作为这些历程、精神、思想之体现的许多杰出的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星星。
茨威格曾经这样赞美高尔基:“我已经多年没有感受过只有在您写的带回忆性的作品中才感到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那种开朗、人性的真挚之情……我承认,我很羡慕您善于如此朴素清晰地描写事物的才华。在欧洲,谁也没有这样的才华,甚至托尔斯泰也没能写出如此高度的朴实无华。”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真实不仅仅指书中叙述的内容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也不仅仅指作品的叙述语调是公允的,它更多的是指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客观真实的。三部曲展示的其实是高尔基对于生活的主观体验,但严肃的生活态度使这一切变得客观。
(有删改)
4.文本二中说,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①《老人与海》标题简洁、凝练。能简明扼要叙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表现永不言败的精神;
②内容真实可信,小说围绕圣地亚哥与鲨鱼的搏斗展开;
③语言通俗准确。面向社会大众,避免使用过多描写手法,没有华丽的词藻,叙述直截了当。
2.①歌颂了丹柯勇于实践、一心为公、敢于牺牲的精神。②批判了族人的怯懦自私、冷酷麻木。③反映了先驱者不被理解、孤独无援的现象,启示人们要尊重英雄,爱护英雄。
3.第七封信中提到孤儿院时语气颇多讽刺,因为此时主人公还未适应学校新生活,过往孤儿院生活和教育给自己人生带来的巨大空缺正严重影响着她,她对孤儿院有诸多怨怼,因此语多讽刺。而第三十九封信中,语气也比较平静理性,因为主人公已经融入新的生活,怨恨渐消,能够客观地看待孤儿院的优劣之处。语气的变化是随着主人公的成长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
4.(1)生活细节真实可信,如“沙丁鱼罐头盒做成的读书灯”“油烟熏眼睛”,这些独一无二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环境方面)
(2)细致而真实的读书体验,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读书引发丰富的想象和自己的心得体会。(人物方面)
(3)真实而执著的求知经历,使人难以忘怀。为了弄明白一个名词,执著地问了又问。(情节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