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章复习 全程方略 人教版】2014年春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构建+真题重体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阶段复习课(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分章复习 全程方略 人教版】2014年春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构建+真题重体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阶段复习课(6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4-04 21:1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阶段复习课
第四单元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基本历程。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共八大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由于“左”倾错误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进而发动“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建设遭受重大挫折。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通过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发展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浦东地区,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典题训练】(2013·哈尔滨模拟)新中国成立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不断变化,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最终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B.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改革开放加快了经济体制的变革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0多年来,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续表【典题训练】(2013·厦门模拟)《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信息是“集体农业……从中国农村消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旧体制,改变大规模集体经营和平均主义的弊端,实行以家庭为单位、分户经营的模式,故C正确。A是强化集体农业,B是建立集体农业,D与集体农业无关。1.(2013·安徽文综)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解析】选D。A、B只是寿命延长和教育发展原因之一;C表述不准确,当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刚刚建立,并没有完善;D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教育发展提供了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2.(2013·山东文综)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解析】选D。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可以判断这属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方面进行的生产关系的调整。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民公社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类似,都是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A、B、C则属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3.(2013·江苏单科)“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选B。“大跃进”在农业上“以粮为纲”和工业上“以钢为纲”,故①错误。②是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1958年有85篇”说明③符合题意。由“1960年只有1篇”及其内容可以看出④符合题意。4.(2013·天津文综)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解析】选D。由题干材料中“只管生产,不管销售”“20世纪90年代中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信息可以看出,达仁堂与市场脱钩,未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A、B、C结论均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5.(2013·江苏单科)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析】选C。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之后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1990-1995年经济高速增长。1978年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不符合题意。新时期,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故B错误。D是国际形势,不属于经济理论,错误。6.(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选B。依据所学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恢复自由贸易,利用市场发展生产;二是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农村和城市都在扩大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生产,但还没有彻底地走上市场经济体制之路,所以二者的相同点是都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A、C、D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故选B。7.(2012·安徽文综)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
表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
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选B。从表中数据及时间信息来看,我国农村家庭收入及消费水平增长率明显高于城镇,由此可以说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于21世纪初,A错;通过题干时间可判断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启动;D在表中没有体现。故选B。8.(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选A。纷纷下海经商说明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A符合题意;由于本题题干主旨和选项之间的逻辑性不强,其他三个干扰项如果用题干主旨无法直接排除,我们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进行排除。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而不是1992年,故排除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不是1992年,故排除C;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也已经开始,不是1992年,故排除D。9.(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选A。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A为正确答案。规定只涉及经营权的调整,未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B不符合史实。1962年及以后“左”的错误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剧,C不符合史实。该政策是为恢复发展农村经济而实行,并未波及城市,D与题干材料无关。10.(2011·山东文综)右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解析】选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21世纪初初步建立,A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B错误;图片中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C符合题意;D说法非常笼统,有很强的干扰性。11.(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选C。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A错误;材料只提工资总额,无法体现B;D明显与材料相悖;材料说明工资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之上,故选C。12.(2011·山东文综)(节选)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下图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材料二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解析】第(2)题,“铁厂”是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一方面可促进其发展,但另一方面铁厂不免受封建官僚统治的影响,阻碍其发展。第(4)题,武汉钢铁厂是“一五”计划的成果,本题实际上回答的是实施“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再现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2)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
(4)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3.(2011·广东文综)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请回答: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世界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等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理解历史事实、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看法的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答案:(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学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备选真题】
1.(2012·海南单科)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解析】选A。B,中美处于敌对,在新中国成立初就已经形成这种局面;C,抗美援朝早已结束;D,当时中日关系没有变化,仍然处于敌对状态。当时重工业基本布置在东北,有利于接受苏联的技术援助。故答案选A。2.(2012·天津文综)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
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通用粮票”“1963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3.(2011·福建文综)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  )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解析】选B。从材料中“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本胜利,革命胜利后到1956年属于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当属于新民主主义,也可以从题干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反映出来。A是在1840—191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C应当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D只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4.(2011·海南单科)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解析】选C。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以东北和西部为主,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所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选C。A明显错误,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与题意无关。5.(2011·北京文综)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
A.1946 1949 B.1952 1956
C.1966 1976 D.1978 1982【解析】选B。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时间应是过渡时期,故选B。6.(2011·江苏单科)下列图片可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解析】选A。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由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故C不符合题意。土地用途和土地规模虽然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相似,故B、D不符合题意。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由农民个体经营到集体经营,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了公有化程度,土地由公社统一使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土地的经营权,故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