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世外桃源”指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美好世界。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呢?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交通”“妻子”“无论”等古今异义词,辨析“为”“舍”等多义词。(重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品味文章简洁凝练的语言。(重点)
体会“桃花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和现实意义,激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难点)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田园风光及农村生活,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记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
碑记
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体裁。
游记
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
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
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体裁。
根据所记内容与特点可分为:台阁名胜记、杂物书画记、山水游记、人事杂记。
文体知识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wéi
jiā
shù
整体感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shě
huò
kuànɡ
shè
yǎn
shǔ
qiān mò
zhònɡ
zhuó
tiáo
y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yāo
shuài
yì
suì
jiàn
wèi
wèi
yù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yì
jì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沿着,顺着。
走,这里指划船而行。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译 文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遇见,遇到。
在两旁。
新鲜美好。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又。
尽。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译 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舍掉。
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译 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广大,空阔。
整齐的样子。
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可以互相听到。
全,都。
一起,都。
快乐的样子。
(呈现在他眼前的)土地平坦宽广,房舍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译 文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于是,就。
询问。
详细。
同“邀”,邀请。
全,都。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译 文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于是,就。
妻子儿女。
隔绝,不通音讯。
同乡。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译 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感叹惋惜。
邀请。
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不值得,不必。
渔人一件一件地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译 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已经。
拜访。
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做记号。
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译 文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名?(lín)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打算,计划。
随即,不久。
高兴的样子。
没有实现。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他)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译 文
◆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字词清单
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古义:开阔敞亮。
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
不阴郁低沉。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古今异义
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
不会改变。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邀请。
今义:延长,(时间)向后推迟。
便扶向路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寻向所志
古义:先前的。
今义:向着,朝着。
返回
一词多义
舍
寻
为
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shě
shè
寻向所志
寻病终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wéi
wèi
动词,舍掉
名词,房屋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遂
乃
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不复得路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乃石性坚重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居然
副词,是、即
《河中石兽》
之
其
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处处志之
何陋之有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
得其船
《陋室铭》
《狼》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指见到的桃花林景象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指示代词,那
代词,指桃花源
代词,他的
同义词
释义
例句
悉
并
咸
皆
缘
扶
要
延
全,都
沿着,顺着
邀请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咸来问讯
皆叹惋
缘溪行
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同义词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复前行
未果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名词作动词,实现
词类活用
判断句:
“……也”,表判断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倒装句:
问所从来
宾语前置,即“问从所来”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①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主语“渔人”,即“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②便要还家
省略宾语“渔人”,即“便要渔人还家”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省略宾语“之”,即“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④林尽水源
省略介词“于”,即“林尽于水源”
1.下列句中画线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仿佛若有光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解析】A项,“鲜美”古义是新鲜美好,今义是形容食物的味道好;B项,“仿佛”古义是隐隐约约,今义是指差不多,好像的意思。C项,“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D
课堂检测
2.对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解析】B项,“交通”意思是“交错相通”。
B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解析】B项,“要”同“邀”,邀请。
B
课堂检测
◆成语积累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形容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豁朗。
鸡犬相闻
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形容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
世外桃源
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无人问津
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怡然自乐
形容生活恬适,自得其乐。
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
落英缤纷
形容美好的春天景色。也形容暮春时节落花满地的景象。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品味文章简洁凝练的语言。(重点)
2. 体会“桃花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和现实意义,激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难点)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第二部分(2、3):写桃花源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及再次探访桃花源未果。
研读赏析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了五个部分的内容。
发现桃源
进入桃源
做客桃源
离开桃源
再寻桃源
1.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想象其场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探究文本
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绵延几百步,中间没有一株其他的树。桃花盛开时,漫天铺开,如火似霞,绚丽美艳。遍地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花缤纷,飘若红雨,形成人间奇景。
1.描写桃花林的句子作用是什么?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合作探究
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下文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铺垫;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渔人回来后,“诣太守,说如此”,你觉得他会对太守说些桃花源的什么情况呢?请用句式“那里_____________,真是个______________的地方”写出来。
那里有弯弯曲曲的小路,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等青葱茂密,真是个美丽如画的地方。
桃花源中的人们安定、富足、和谐、而外面的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事变迁,对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感同情。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出处
时间
背景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本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
当时,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出流血政变。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剥削压榨人民,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意图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于是撰写了本文,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背景链接
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刘子骥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作者将这样的一位名士写入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1.《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原本是出于想象、精神寄托的地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却处处落实,看似毫无虚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
其二,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
其三,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
深入探究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逢桃林
桃林尽,山洞现
进入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理想社会
田园风光:良田、美池、桑竹
日常生活:劳作、服饰
精神状态:怡然自乐
遣人随往——遂迷
子骥规往——未果
结构梳理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及追求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主旨归纳
古代不同年龄的称谓
襁褓:婴儿
qiǎnɡ bǎo
垂髫:幼年
总角:幼年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jiǎo
kùo
jī
加冠、弱冠:男子二十岁
ɡuān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mào dié
qī
ɡuàn
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拓展延伸
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课堂检测
相似点: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桃源行(节选)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 维
【赏析】本诗以《桃花源记》为蓝本,变文为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进行艺术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节选部分为诗歌的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理解文章大意,结合大意熟读成诵。
生活在当今社会下的你,学完本文后,有什么感想。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