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模拟试卷
历 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2023.2
一、 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是崧泽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中有东、西两处墓地群。东区都是些小墓,西区主要是规模较大、随葬品较多的大中型墓,大墓随葬品包括玉石饰件、石钺、凿、锛等。此考古发现表明,当时已出现( )
A. 等级森严的丧葬礼制 B. 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
C.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D. 早期奴隶制国家机器
2. 关于李悝变法,《史记》多处记述为:“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汉书》亦言:“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行之魏国,国以富强。”上述史料可用于印证( )
A. 魏国力量的崛起与衰落 B. 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变革
C. 君主集权的理论与实践 D. 李悝变法的内容与成效
3. 右图为隋代敦煌壁画《天宫伎乐飞天》,其中的飞天伎乐在形象上一改前期粗犷的西域式风格,具有“秀骨清像”的文化特征,其造型衣饰具有多样化,有的束双髻,有的披袈裟,有的着中原大袍。
伎乐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
A. 亚欧民族的迁徙历程
B. 三教合一的时代特征
C. 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D. 佛教本土化程度加深
4. 五代时期,房产税在一些地方已成正式税种,名为“屋税”。赵宋立国后,将“屋税”定为正税,被视为城郭赋税的主项。后来,随着实际情形的日趋复杂,城郭赋税的征收出现了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上述文化源于( )
A. 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 B. 城市功能的弱化
C. 重农抑商政策的质变 D. 城镇经济的发展
5. 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表明心学思想( )
A. 提倡追求个性自由 B. 强调探究客观世界
C. 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D. 引导人们学以致用
6. 1900年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上奏:“盖长江商务英国为重,各国觊觎已久,惧英国而不敢先发,英亦虑各国干预而不敢强占,以启各国戒心。在我正可就其所忌而羁縻牵制之。”此举客观上有利于( )
A. 遏制列强在北方的侵略 B. 激化列强之间的矛盾
C. 维护清政府的中央权威 D. 保障东南经济的发展
7.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纷纷在华设立银行,他们相互挤对,竞相发钞。小国比利时也于1902年成立华比银行,在中国取得钞票发行权力,印出大批钞票,随时发行,替代现金。至1923年,外国在华发钞银行共有汇丰等14家。这种局面导致( )
A. 洋商占尽贸易优势 B. 中国主权遭受侵损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法币改革举步维艰
8. 中国人的“边疆”概念原来泛指“蛮荒之地”。近代以来,“边疆”的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转换成了另一种价值预设,即指的是有明确边界的、在国家领土之内的边疆。“边疆”概念的变化折射出( )
A. 中国疆域范围的扩大 B. 近代外交理念的成熟
C. 边疆民族政策的调整 D. 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9. 20世纪30年代,鹤峰革命根据地各县各类学校均用政府编印的《苏维埃政府宣传提纲》、油印的歌本及教师自编的“工农兵三字经”等作为教材,规定“各县均不定时地办有教师训练班”,强调“以前那些有严重封建思想的‘学究先生,不许再当教员”。这些措施旨在( )
A. 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 激发人民大众的民族意识
C. 推动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 D. 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10. “工合运动”是抗战时期以合作社方式在大后方从事工业生产的群众性经济互助救亡运动。工合组织协会先后组成了二千多个生产合作社,其业务涵盖制革、造纸、制瓷、针织、棉纺、机器、化工等各种门类。该运动的发展( )
A. 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B. 推动了战时工业的内迁进程
C. 积累了发展国营经济的经验 D. 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11.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表。据此可知
类别 享受对象 资金来源
合作医疗(互助保险制) 主要是农民 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
劳动医疗(企业保险制) 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 企业福利费留成
公费医疗(国家保健服务制)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革命残废军人,高校学生等 国家预算支出
A. 国家重视全民卫生健康意识 B. 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进
C.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D. 国家治理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
12. 《世界史纲》写道:“亚历山大去世以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人们有时间对他进行考虑时,关于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概念了。”作者意在说明,亚历山大远征( )
A. 扩大了希腊文化影响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
C. 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D.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3. 对下表所示思潮作用的解读,正确的是( )
8、9世纪 在基督教思想权威的统协下,加洛林王朝大力兴办教育,倡导学术研究,鼓励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支持改革旧有的拉丁文字。
11、12世纪 欧洲出现特有的高等教育形式——大学;市民自由的高涨,民族语言诗歌的流行,早期哥特式的艺术,成为创造性的时代标记;还出现了科学的和神学的拉丁语文献的繁荣。
14、15世纪 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宗教观,宗教信仰成为纯粹个人的行为,把宗教事务和世俗事务区分开。
A. 颠覆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 促进了大学职能的转变
C. 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D. 弱化了国王的世俗权力
14. 1665年,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学者杂志》在巴黎问世,主要报道物理、化学和数学等方面的最新发现。到1730年,英法等欧洲7国已有330余种科技期刊相继问世。科技期刊的问世为解决发明权之争提供了有效手段。这表明( )
A. 科学期刊成为主要读物 B. 科学与技术已紧密结合
C. 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D. 科学研究孕育工业革命
15. 对比图1、图2可知( )
A. 美苏科技力量形成均势 B. 军备竞赛左右世界格局
C. 美苏实力呈现此消彼长 D. 两极格局具有不对称性
16.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发动了全球化,却不能真正完成全球化,反而因其负面性和发展局限性阻碍了全球化进一步向前发展。资本主义招致的全球性问题的根本解决无法依靠资本主义本身。”该观点( )
A. 论证了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依存关系 B. 否定了资本主义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C. 指出了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D. 揭示了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19题12分,第20题14分。
17.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南侵。自明中期以后,下游淤高,河成悬河,黄、淮、运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明廷开始设立“总理河道”一职,全权负责黄淮事宜,各地文武官员均受其节制,紧急情况下可调动军队参与治河。明代河防所需费用主要是政府负担,但后期随着河工日繁,也自地方民间摊派筹措,河工民夫多出自徭役,按地亩征发民夫。明代总河由朝廷直接委任,视其治河成效决定升迁去留。总河离任前,可以推荐一批熟悉河务、勤勉能干的官员,使之受到封赏或优先补缺升迁。最迟在明末就有了具体的河防失职官员处罚条例,崇祯年间的总河周鼎被流放,依据的就是“故决河条例”。
——摘编自《明清时期黄淮河防管理体系研究》等
材料二 治理淮河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水利工程。1950年夏季淮河遭到全流域水灾,党和政府直接领导淮河治理,开始启动淮河根本治理工作。同年,政务院发布《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两项重要原则:一方面尽量利用山谷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在照顾中下游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防洪与疏浚。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3.3亿元。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广大技术人员制定出主动地控制和利用洪水的治淮计划草案。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指出,不但要使淮河流域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永绝水患,同时还要发展5 000万亩的农田灌溉,改善2 000公里的航道系统,并建造若干水力发电工程。
——摘编自王瑞芳等《蓄水还是排水:新中国治水思想的新突破——以淮河治理为例》
(1) 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构建黄淮河防管理体系的举措。(4分)
(2) 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新中国治淮手段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治淮成功的时代价值。(10分)
18. (12分)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小颜同学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对该结论进行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首先,小颜选择了一则材料,作为研究起点:
材料一 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
接下来,小颜搜集了关于李鸿章评价的三则材料:
材料二 1894年7月1日,美国《呼声晨报》记者弗兰克·卡彭特直接用“与清朝伟大政治家的对话”为题,称赞李鸿章为“当今清朝最进步的人物”,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是一个纯粹的清朝人,但也采纳了许多现代的方法”。
——摘编自汤伏祥《海外史料中的李鸿章》
材料三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四 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的开创阶段完全是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后来又把发展洋务运动作为扩张其军阀势力的手段。他所主持兴办的民用企业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垄断性,是中国出现官僚主义雏型的开端。
——摘自董蔡时《左宗棠评传》
(1) 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3分)
(2)指出材料二、三、四中学者对李鸿章评价的倾向,结合史实简述各自的依据。(7分)
(3)通过上述研究,小颜初步学会了通过史料研读进行历史解释。试指出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2分)
19.(12分)下表呈现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
路径类型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现代化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出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国家中心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查尔斯·蒂利与迈克尔·赫克特认为,民族主义伴随着现代国家统治机制因军事竞争的需要,通过利用民族主义将现代领土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建构主义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共同体之所以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印刷资本主义的出现使民族这种想象世界的方式成为可能。
权力结构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安德烈·维默尔认为,民族主义的出现、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权力结构密切相关。
——摘编自刘永涛《民族主义与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研究》
从表中任选一种路径,指出其局限性,结合14—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史实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摘编自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1) 结合所学知识,解析材料一、二中白银流向的成因。(8分)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白银流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
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模拟试卷(南京、盐城)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B 2. D 3. C 4. D 5. C 6. D 7. B 8. D 9. C 10. A 11. B 12. C 13. C 14. D 15. D 16. C
17. (14分)
(1) 措施:设立专职官员;军队参与治理;多方筹措治河经费;按赋役制度征调人力;建立考核奖惩机制。(4分)
(2) 不同之处:苏联援助;科技支撑;国家投入;体制优势;拦蓄与疏浚并重;控制与利用。(4分)
时代价值: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能力;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6分)
18. (12分)
(1) 类型及价值:材料一属于个人文书;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办者,其言论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需要考评和辨别。(3分)
(2) 倾向及依据:
材料二,充分肯定。李鸿章发起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2分)
材料三,理性中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根源在于制度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2分)
材料四,基本否定。创办军工企业主要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发展壮大了淮军;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3分)
(3) 基本原则:孤证不立,史料相互印证。(2分)
19. (12分)
示例:
路径一局限性:单纯的从经济的视角研究民族国家的形式(或具有片面性)。(2分)
经济原因:中古中后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式(2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分)
政治原因:各国专制王权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文化原因:英法等国重视民族语言的使用,强化了民族认同;(1分)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式。(2分)
军事原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2分)推动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步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2分)
20. (14分)
(1) 明清时期白银大量流入成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欧美对华产品需求;中国传统经济发达;海外贸易限制松弛。(4分)
鸦片战争后白银大量流出成因:鸦片走私;战败赔款;西方工业品倾销(或工业革命影响)。(4分)
(2) 流入影响:白银货币化;东南经济发展;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业资本积聚;新兴工商市镇发展。(3分)
流出影响:削弱国力;冲击传统经济;沦为列强经济附庸。(3分)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