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课 题 《江之歌》
课 型 比较·探究
课 时 1
上课日期 2014年3月4日
姓 名 徐 燕
单 位 台儿庄区彭楼中学
听江歌低沉衰怨 赞生命顽强艰难
————《江之歌》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在初中节段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我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阅读时遇到的生字生词。
2.查找关于作家毛姆的资料及写作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
“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通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江上的歌声江上的生活。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同情与赞美之情。
3.培养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同情与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的习惯。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歌曲《川江号子》。
一、抛砖引玉———赏世界名画
多媒体出示:
俄国列宾画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INCLUDEPICTURE "../../../../../PROGRA~1/360se6/USERDA~1/Temp/T01A4F~1.JPG" \* MERGEFORMAT
指导语:《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是世界名画。画中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 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英国作家毛姆曾在中国见到过类似的情景,并听到了我们课前听的《川江号子》。写下了游记散文——《江之歌》。
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少,对纤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生活了解太少。通过图画展示,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纤夫的生活。为阅读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准备。写相当于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
板书:江之歌
二、初读————辨别样江歌
指导语:从文章的题目来看,这篇文章与《长江之歌》《长江》《黄河颂》很相似,但实际上不相同,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两者的不同。
学生活动:浏览课文,概括提炼,独立思考,举手发言。
学生成果展示:
生1:这篇文章写得是船夫、纤夫、苦力们在长江上唱得歌。
生2:《长江之歌》是歌颂长江。《黄河颂》是歌颂黄河。不是写人的。《长江》是歌颂祖国的。
生3:它们描写的对象不同。《长江之歌》、《黄河颂》是写长江、黄河的,而《江之歌》写得是长江上的歌声。
板书:
纤夫的歌
江之歌
苦力的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就主动地带有比较阅读的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三、细读————赞顽强生命
【活动设计一】听江歌低沉衰怨
指导语:毛姆与别的作家不同,它对长江的描绘,集中在纤夫和苦力身上,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他们是怎样工作的?(请用原文的词句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在书中画出相关语句。然后积极举手回答。
明确:
纤夫的工作场景是这样写的:
如果拉的是小木船,也许就只五六个人,如果拉的是扬着横帆的大船过急滩,那就要两百来人。
船中央站着一个汉子不停地击 ( http: / / www.21cnjy.com )鼓助威,引导他们加劲。于是他们使出全部力量,像着了魔似的,大幅度地加倍弯腰,有时力量用到极限,就全身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像田里的牲口。
苦力的工作场景是这样写的:
他们背负着船上卸下的大包,沿着陡坡爬上城墙。
他们赤着脚,光着背,汗水不断地从脸上流下。
指导语: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歌声?有什么样的感受?(请用原文的词句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在书中画出相关语句。然后积极举手回答。
明确:
纤夫的歌:就这样他们还是唱着激昂而热切的号子。
作者的感受:我不知道词语怎样能描写出其中所包含的拼搏,它表现的是绷紧的心弦,几乎要断裂的筋肉,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克服无情自然力的顽强精神。
苦力的歌:他们不停地上上下下,随着无尽的劳动响起有节奏的喊声:嗨,哟————,嗬,嗨。
作者的感受:他们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叹息,听来令人心碎,简直不像人的声音。它是灵魂的无尽悲戚中的呼喊,只不过有着音乐的节奏而已。那终了的一声简直就是人性泯灭的低泣。生活太艰难,太残酷,这喊声正是最后绝望的抗议。
板书: 竭尽全力
纤夫的歌
江之歌 激昂热切
痛苦呻吟
苦力的歌
失望叹息
【活动设计二】赞生命顽强艰难
过渡语:从作者对纤夫和苦力工作情景地记叙,还有对他们的歌声的感受。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待他们的态度或是情感是怎样的?
指导语: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多媒体展示:
我从 ,中看出了 。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概括提炼,独立思考,举手发言。
学生成果展示:
生1:我从“我不知道词语怎样能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其中所包含的拼搏,它表现的是绷紧的心弦,几乎要断裂的筋肉,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克服无情自然力的顽强精神。”中看出了作者对他们拼搏精神的赞颂。还有对他们克服无情的自然力量的钦佩。
生2:我从“他们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听来令人心碎,简直不像人的声音。”“生活太艰难,太残酷,这喊声正是最后绝望的抗议。”中看出作者对苦力们深沉的同情和理解。
生3:我从“船中央站着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子不停地击鼓助威,引导他们加劲。于是他们使出全部力量,像着了魔似的,大幅度地加倍弯腰,有时力量用到极限,就全身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像田里的牲口。”中看出作者在描写他们的工作场景也是着力表现他们的拼搏精神。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对纤夫和苦力在描写和抒情中不仅看到了苦难,而且看到了“人类克服自然力的顽强精神”,而且为其必胜而发出了赞叹。毛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是居高临下地同情,而且以一种平等的精神,加以赞美。一方面是值得同情的非人劳动,另一方面,又是值得赞美的顽强精神,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
设计意图:解读课文,不能脱离文本。通过填空这一环节,学生即能深入的掌握课文,也能学会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
四、辨读————品各样人生
指导语:本文除了在描写对象与《长江》《长江之歌》有明显的不同外,就是与本单元表现同一主题文章《筏子》也有很大的不同。
请同学们思考《江之歌》与《筏子》在表现人类与自然的搏斗方面,有那些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采用分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学生成果展示:
生1:赞美的重点不同。《筏子》主要赞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的人们的勇敢、镇定、智慧、大胆、细心。《江之歌》主要赞美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江之歌》还表现了底层劳动者经受的苦难。
生2:写法很不同。共同点都有抒情。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筏子》带着更多一点哲理的思考,其借助“艄公”“筏子”“乘客”形象所做的思考很能触动人;《江之歌》主要通过场景和细节说话,其细节更多一点的“纤夫”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在比较阅读中更透彻地理解文章主旨和写法上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这歌声,仍是全世界劳动人民苦难的象征性的写照。因此,当我们掩卷之后,那由近而远的江上歌声,仿佛仍在耳际回荡,余音缭绕……
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让你受到震撼的劳动场面。写下这些回忆片段。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板书设计二:
竭尽全力
纤夫的歌: 钦佩、赞颂
激昂热切
江之歌
痛苦呻吟
苦力的歌: 理解、同情
失望叹息
七、教学反思:
亮点:北师大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比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阅读。对于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比较阅读的学习习惯需要加强,教师在第一单元要将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的亮点:一、教学采用由浅入深的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文章做比较阅读。
不足:本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做的还不够好,个别环节设计的应再精细一些。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