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出现与形成的?秦朝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请用史实说明。温故知新鲁 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法家思想,严刑峻法——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春秋战国秦 朝西汉初汉武帝时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含义 原因 目的 表现 成效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措施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 思想主张 特点 影响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3.独尊儒术的结果: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深入探究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深入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孔子要求恢复周礼和“仁”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但儒家学说本身就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根本原因);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因此汉代儒学儒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什么是“无为而治”?概念阐释 (1)含义:
“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2)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贫困,国力不强。
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
(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田租;释免奴婢;
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减免赋役。
(5)成效:
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请结合材料分析汉初为什么提倡“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根据材料分析汉初“无为而治”收到了怎样的成效?(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
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措施:
颁布推恩令 北击匈奴 独尊儒术等分析汉武帝从“无为”向“有为”转变的原因,
并举例说明汉武帝是怎样实行“有为而治”的。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董仲舒(前179-前104)
广川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著名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策”,此后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随堂演练 “策”是一个长沙方言词,但在古代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苏轼的《教战守策》等。在此对“策”的正确解释是
A.古代回答命题者问题的一种文体
B.陈述某种意见和事情的一种文体
C.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D.用委婉方式规劝上级的一种文体
【解析】答案A。B、C、D项对应的分别是“表”、“疏”和“谏”三种文体。随堂演练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特点
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思考: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摒弃的?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项品德标准,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品德规范。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影响(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并付诸实行。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深入探究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学思之窗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不单纯是为尊儒,其真正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于是所有其他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他也都会吸取。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并说明理由。深入探究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
大量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
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规定 “五经”,设立五经博士
(2)中央设立太学,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矩,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各郡县设立学校,初
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讲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