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件(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资料】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件(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4-05 19:3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自主学习 1.什么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提出“双百” 方针?方针的贯彻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
2. 为什么“双百”方针后来没有坚持贯彻下去?出现曲折年代?曲折的具体表现如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文革结束后为什么会出现文艺的春天?呈现出怎样的繁荣景象?一.“双百”方针的提出“百花齐放”是指 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 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是一个 的同时也是 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1.内涵:文学艺术学术上基本性长期性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D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A一.“双百”方针的提出2.背景:(2)1956年开始探索 道路,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为发挥 的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1) 的变化,人民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发生变化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建设知识分子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D4.影响及成果:(1)科技领域和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3.提出1956.4毛泽东在 .作品:老舍—话剧《 》; 郭沫若—历史剧《 》; 杨沫—长篇小说《 》等等
期刊: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有18种
电影:“ ”,(2)大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难忘的1959年二、曲折发展——“双百”方针贯彻受挫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 的影响②把 问题当成 问题,把 说成 . A、一些优秀作品被受到错误批判
B、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
C、样板戏一统天下
王蒙——《 》
艾青——《 》
昆曲——《 》
电影:《 》、《 》2.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表现左倾错误学术政治学术争论阶级斗争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蝉的歌李慧娘北国江南早春二月三.文艺的春天1)文革结束后,清算 错误
2)恢复 方针
3)80年代初开展 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1.背景:2.繁荣景象(2)影视作品: (1)文学作品---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艺创作欣欣向荣反映文革的 文学. 文学;反映改革实践.社会生活等文学作品(3)文化的多样化,日益走向世界。“左”倾“双百”“五讲”“四美”反思伤痕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讨论比较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
—-是文化方针
内容侧重学术领域
反映学术民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是思想解放潮流
内容侧重政治统治思想
反映时代变革,影响深远. “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的文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有何认识?课堂总结活力初现----遭遇挫折----重现春天变化:原因:“双百”方针能否贯彻;
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认识:“双百”方针实质上是在文化领域的民主化.
“双百”方针的目的是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双百”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A巩固练习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其鼓舞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人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闹,文学艺术欣欣向荣。文学艺术的又一个春天不包括
A.出现了《雷锋之歌》、《青春之歌》等优秀作品
B.小说、戏剧、诗歌等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C.《白蛇传》《十五贯》等剧目在戏剧舞台上开始上演
D.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文艺流派争相引领风骚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
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D11.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B.八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乐:《沙家浜》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巴金等文艺界著名人士话剧《关汉卿》剧照《五朵金花》 《青春之歌》为 1959年国庆35部优秀电影展中的两部.深受人民喜爱.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何在?《五朵金花》《青春之歌》傅雷, 1927年冬赴法国入巴黎大学文科学习。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等职。翻译外国文学名著33部。六十年代,以其研究与翻译巴尔扎克著作的卓越成就,被法国吸收为巴尔扎克研究协会会员。“文革”初受到迫害,1966年9月3日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 文化大革命中田汉被批斗文艺工作者下放农村劳动1958年至1964年间,样板戏的前身“京剧现代戏”是当时戏曲改革的一个主要成果,也是当时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滨》(《芦荡火种》)、《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被捧上了天,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几乎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1976年“文革”结束后,样板戏随着江青政治集团的垮台,受到人们的批判,否定和抛弃。
   对于青年人来说,“样板戏”可能是个较陌生的名词了,但对于40岁往上的人,这却是个刻骨铭心、至死难忘的词汇,是个挥之不去的记忆。尽管他们今天随时都能哼上两段儿,但那轻松自在的背后,却深隐着一种难以言表的苦涩,这苦涩,类似于来自康复者对于曾经的疯人院生活的回忆。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只能跳忠字,舞忠字舞是文革时期用于广场(大场地)或游行的队列行进间的歌颂性群众舞蹈。主要动作有:
双手高举表示对红太阳的信仰,
斜出弓步表示永远追随伟大导师毛泽东,
紧握双拳表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跳舞时手里还要挥动语录本(红宝书)或红绸巾作为道具。老 舍
(1899—1966)
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害而弃世。 《茶馆》
以北京一家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3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 郭沫若
(1892年~1978年)
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之文学、史学界权威,蜚声国际,努力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蔡文姬》
一部五幕历史剧,讲述距今2000多年前的才女蔡文姬受丞相曹操之请,从南匈奴返回汉朝继承父亲蔡邕遗志续修汉书的故事。 杨沫
(1914~1995年)
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中学毕业后,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先后在河北和北平一些地方做过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等。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建国后,担任过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 《青春之歌》
小说以“九一八”事件到“一二九”运动的北平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塑造了林道静的形象,概括了30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1959年,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共展出35部影片,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被称为“难忘的1959年”。王蒙
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京。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先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小说原载《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题名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小说写的是青年教师林震被调往区委组织部后,在工作、斗争中怎样碰壁怎样遭受挫折的故事。它是一部响应当时团中央发出学习娜斯佳的号召,直面现实,揭发人民内部矛盾,批评党内政治不健全现象的优秀作品。艾青
(1910—1996)
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林壁、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1933年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蝉的歌》节选
在一棵大树上,住着一只八哥。它每天都在那儿用非常圆润的歌喉,唱着悦耳的曲子。   初夏的早晨,当八哥正要唱歌的时候,忽然听见了一阵震耳欲聋的嘶叫声,它仔细一看,在那最高的树枝上,贴着一只蝉,它一秒钟也不停地发出“知了——知了——知了——”的叫声,好像喊救命似的。八哥跳到它的旁边,问它:“喂,你一早起来在喊什么呀?”蝉停止了叫喊,看见是八哥,就笑着说:“原来是同行啊,我正在唱歌呀。”八哥问它:“你歌唱什么呢?叫人听起来挺悲哀的,有什么不幸的事发生了么?”蝉回答说:“你的表现力比你的理解力要强,我唱的是关于早晨的歌,那一片美丽的朝霞,使我看了不禁兴奋得要歌唱起来。”八哥点点头,看见蝉又在抖动起翅膀,发出了声音,态度很严肃,它知道要劝蝉停止,是没有希望的,就飞到另外的树上唱歌去了。 《北国江南》剧照《早春二月》剧照 文化大革命中迫害致死的部分学者专家
1.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死
2.吴晗: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 1968.10.11 狱中自杀,死前
头发被拔光
3.范长江:名记者、曾任人民日报社长, 1970.10.23 在河南确山
跳井身亡
4.翦伯赞:历史学家, 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5.上官云珠:著名电影演员, 1968.11.22 病中跳楼身亡
6.容国团:世界乒乓球男单冠军, 1968.6.20 北京龙潭湖畔槐树
上吊自杀
7.姜永宁:乒乓球国手, 1968.5.16 在拘留室上吊自杀
8.傅其芳:国家乒乓球队教练, 1968.4.16. 在北京体育馆自缢而

9.熊十力:国画学大师, 1968.5.24 绝食身亡
10.顾圣婴:著名女钢琴家 ,1969.1.31 与母亲弟弟开煤气全家
自杀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只能跳忠字,舞忠字舞是文革时期用于广场(大场地)或游行的队列行进间的歌颂性群众舞蹈。主要动作有:
双手高举表示对红太阳的信仰,
斜出弓步表示永远追随伟大导师毛泽东,
紧握双拳表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跳舞时手里还要挥动语录本(红宝书)或红绸巾作为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