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科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图1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 )
A.地层②的岩石是变质作用形成的 B.③④均为岩浆岩
C.⑤地花岗岩可作为优质建筑石材 D.地层⑥的岩石中可能存在化石
2.图中区域( )
A.a处适宜开凿隧道 B.b处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C.c处有河流经过,适宜建坝蓄水 D.d处是良好的储水结构
因流域中上游用水不断增多,位于我国西北荒漠区的某尾闾湖(内流河终点处形成的湖泊)在1992年完全干涸。2002年,流域上游实行生态补水后,该尾闾湖开始逐渐恢复,图2为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构建的尾闾湖生态需水估算模型,数字为各环节的年均水量,据此完成3~4题。
3.该尾闾湖干涸会导致周边地区( )
A.灌溉用水减少 B.聚落规模骤减 C.盐尘暴多发 D.气候趋于冷干
4.图示尾闾湖生态需水估算模型中缺失的环节包括( )
A.流域年均灌溉用水量 B.年均入湖地下径流量
C.流域年均水汽输送量 D.年均出湖地表径流量
H河流域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约375毫米,灌溉农业较为发达,素有“北方粮仓”之称。图3示意H河流域区位。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H河流域说法正确的是( )
A.主体位于第三级阶梯 B.地处我国干旱区内
C.地势总体北高南低 D.东部山地较为集中
6.推测灌溉农业区不断向西扩张带来的影响有( )
①沙化土地增多 ②湿地面积扩大 ③空气湿度增加 ④水土流失加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截至2021年4月20日,世界首个新能源远距离输送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已累计向华中地区输送“绿电”100亿千瓦时。这条“绿电大通道”将青海的可再生能源送到千里之外的河南。据此完成7~8题。
7.这条“绿电大通道”输送的电力主要有( )
①地热发电 ②水力发电 ③光伏发电 ④火力发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该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 )
A.有效减轻华中地区的石漠化现象 B.有利于缓解青海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C.大力促进河南发电设施的建设 D.将青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到海外投资设厂。图4、图5分别是中国鞋服类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和柬埔寨投资建设的工厂。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主要原因是国内( )
A.原材料成本上升 B.出口政策调整 C.劳动力成本上升 D.运输成本上升
10.图中工厂生产初期面对的首要问题是( )
A.技能培训 B.资金筹措 C.政策变化 D.语言交流
图6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高 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
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12.该国该时期( )
A.工业基础雄厚 B.服务业水平高 C.农业生产落后 D.就业机会充足
近50年来,我国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不同阶段,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表1示意不同时期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及主要措施。据此完成13~15题。
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2000年至2010年 2010年至今
治理模式 小流域综合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治沟造地
主要措施 修建梯田、淤地坝、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 植树种草、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取土填沟、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表1
13.20世纪90年代前,黄土高原“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①缓解水土流失 ②拦截沟谷泥沙 ③发展梯田旅游 ④增加粮食供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10年以来,黄土高原部分地区采取“治沟造地”模式主要是为了缓解( )
A.粮食单产较低问题 B.耕地质量下降问题
C.土地资源不足问题 D.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15.我国对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措施由“植树造林”向“植树种草植被自然修复”的方向转变,说明( )
A.生态环境治理要遵循因地(时)制宜原则 B.生态环境恢复不要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干预
C.生物措施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根本性措施 D.多年来,黄土高原的气候发生了较大变化
第Ⅱ卷(综合题,共55分)
二、综合题(本题有4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一直以来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与研究。图7为太平洋部分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图。
比较图中甲海域与乙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10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图8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图9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气候资料。
(1)与蒙特雷相比,说出那波利的降水特点,并分析原因。(8分)
(2)分别说出那波利及其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的陆地自然带。(2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图10为黄河流域简图,图中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于1999年底初步建成。
材料二:1972年黄河下游利津河段首次出现断流,1972~1999年的28年中,黄河下游有22年出现断流。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有效调度,以及相关举措的推进下,1999年后即使在严重枯水年黄河也不再断流。
(1)1999年至今黄河不再断流,简述为此所采取的有效对策。(8分)
(2)我国第二长河——黄河几乎没有航运能力,请从水文、水系特征角度予以说明。(7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图11为2000-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制造业产值图。
材料二:表2为2000—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第一大两位数代码制造业类型变动表。
区域 2000年 2010年 2017年
上海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浙江 纺织业 纺织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江苏 纺织业 纺织业 医药制造业
注:两位数代码表示的制造业大类属通常统计年鉴上规模以上工业统计中31个大门类。
表2
(1)简述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制造业产值空间变化特征。(6分)
(2)简述2000~2017年江浙两省与上海制造业类型变化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共同影响。(8分)
(3)针对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现象,简述苏北、浙西南等地发展制造业可资借鉴的启示。(6分)
地理科试题答案
DACBA DBDCA DCBCA
16.(10分)
差异:甲海域输送的热量多,乙海域输送的热量少。(2分)
原因:甲海域有日本暖流流经(2分,没有名称只给1分),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2分);乙海域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2分,没有名称只给1分),受寒流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2分)。(答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给4分。)
17.(10分)
(1)(8分)特点:与蒙特雷相比那波利年降水总量大;且降水时间长(4分)。(比较词“更、较”可加可不加)
原因:两地都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降水主要受西风影响(2分),那波利纬度高于蒙特雷(2分),受西风影响时间长(2分),降水时间长,年降水量大;蒙特雷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年降水量小(2分)。(原因最多给6分)
(2)(2分)那波利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常绿硬叶林带)(1分);
那波利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1分)。
18.(15分)
(1)(8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小浪底水利工程的调蓄;经济(农业)结构的调整;节水技术的推广;流域生态环境(植被)的改善等。(每点2分,共8分)
(2)(7分)得分要点水系角度:黄河河道弯曲;下游形成地上河;
水文角度: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冬季结冰;冬初春末有凌汛。(可以不用区分角度,一点2分,四点可得7分)
19.(20分)
(1)(6分)①区域总体规模提高/地区制造业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2分);②区域内部差异加大(集聚显著)/上海周边地区产值与其他地区产值差异变大(2分);③首位地区发生改变/最高产值区由上海市变成江苏省)(2分)。
(2)(8分)差异:①上海由资本密集型产业(机械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高新技术产业)转变(2分);②江浙两省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高新技术产业)转变。(2分)(差异4分,若江苏和浙江分开答,选一个给分即可)
共同影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分);提高经济水平;(2分)提升城市化水平。(2分)(影响最多给4分)
(3)(6分)①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2分)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地区投资环境;(2分)③培养吸引人才,加大科技创新;(2分)④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协作等。(2分)(任答三点得6分)
地理科试题答案详解
1.D【解析】据图例信息可知,地层②的岩石是沉积岩,外力作用形成的,A错误。据图例可知,③是变质岩,④为岩浆岩,B错误。⑤是喷出型岩浆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C错误。岩层⑥处的岩石是沉积岩,岩石中可能存在化石,D正确。
2.A【解析】据图可知,a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岩层是天然的拱形,适宜开凿隧道,工程难度小,A正确。b是岩浆喷发冷凝形成的火山,B错误。c处岩层有断层,地壳不稳定,不适宜建坝蓄水,C误。d处是喀斯特地貌,溶蚀作用强,不是良好的储水结构,D错误。故选A。
3.C【解析】尾闾湖是内流河终点处形成的湖泊,属于内流湖,盐度高,湖泊干涸后,湖底裸露,风力作用下多发盐尘暴,C项正确。尾闾湖盐度高,不适合灌溉,A项错误。湖泊周边人口应该比较稀少,干涸也不会导致聚落规模骤减,B项错误。尾闾湖的消失会导致附近区域气候更趋极端,不一定变为冷干,D项错误。
4.B【解析】流域年均灌溉用水量影响年均人湖地表径流量,无需重复计算,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尾闾湖是内流河终点处形成的湖泊,属于内流湖,没有出湖径流,D项错误。流域年均水汽输送量会影响该湖年均降水量,无需重复计算,C项错误。图示缺少年均人湖地下径流量,B项正确。
5.A【解析】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流域总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地处第三阶梯,A项正确。该区年降水量约为375毫米,大于200毫米,为半干旱区,B项错误。根据水系特点可知,图示区域南部、北部和西部较高,东部低,C项错误。东部山地少,以平原为主,D项错误。
6.D【解析】该区降水少,气候较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灌溉农业区向西扩张会造成沙化土地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西部为河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①④正确;该区总体上气候干旱,不会因为灌溉农业的增多而使湿地面积扩大或空气湿度增加,②③错误。故选D项。
7.B【解析】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河流的发源地,地处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且太阳辐射强烈,故以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为主,②③正确;青海地热发电量较小,煤炭资源少,火力发电所占比例低,且煤炭为非可再生资源,①④错误。故选B项。
8.D【解析】华中地区石漠化不严重,A项错误。青海发股水平较低,能源需求量小,不存在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B项错误。该工程可以减轻河南能源缺乏的状况,河南发电设施的建设会减少,C项错误。该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可以将青海较为丰富的水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输送至华中地区,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D项正确。
【知识拓展“西电东送”】“西电东送”就是把西部省区丰富的煤炭、水能资源转化成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特高压输电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特高压输电量大、送电距离长、线路损耗低、占用土地少。
9.C【解析】鞋服类企业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上升,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将海外作为投资的新目标,C正确。原材料的生产由于技术支持,产量提高,成本下降,A错误。海外投资与出口政策关系不大,B错误。交通和物流的发展,运输成本下降,D错误。故选C。
10.A【解析】工厂生产初期,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指导,让其知晓工作流程,由于人数众多,初期的技能培训起来较困难,A正确。可以招聘当地的员工进行培训,而后由其培训后续的员工,语言交流可以克服,D错误。资金筹措是建厂前需要考虑的问题,B错误。政策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与工厂生产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A。
【点睛】在“一带一路”规划的影响下,会为更多有此需要的国家带来先进的技术以及资源,并促进国内劳务输出,提高基建原材料以及相关器械的出口量,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11.D【解析】由图可知,二三产业产值占比接近80%,但是多年来变化情况基本稳定在80%左右,C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三个产业的具体产值,也无法得出第一产业的产值,A错误。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多年来没有超过40%,所以推测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超过60%,B错误。城镇化率在多年间稳定上升,但没有超过40%,所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D正确。
12.C【解析】该国该时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城镇化率不高,说明此时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不高,推测仍处于发展的早期,缺乏技术支持,农业生产水平较差,C正确,AB错误。就业机会多是由二三产业提供,如果二三产业比重不高,则说明就业机会不是很充足,D错误。故选C。
【点睛】工业发展带来的好处: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调整了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变为第二产业);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增加就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4、促进该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13.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黄土高原地处多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较脆弱,且区域内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易被侵蚀,加之人类对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治理水土流失,修建梯田,可以减缓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给,①④正确;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落后,旅游业不发达,因此黄土高原“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不是发展旅游,③错误;阻拦沟谷泥沙应该建淤地坝,梯田坡度较小不能阻拦沟谷泥沙,②错误。综上,B项正确。
14.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覆盖度逐年上升,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耕地保有量减少了一半多,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开始实施治沟造地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粮食单产、耕地质量相关信息,A、B项错误。人口增长过快是土地资源不足的原因,因此黄土高原部分地区采取“治沟造地”模式主要是因为土地资源不足,而非人口增长过快,D项错误。
15.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我国对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措施由“植树造林”向“植树种草”“植被自然修复”的方向转变,说明生态环境治理要遵循因地(时)制宜的原则,在不同的时间段针对黄土高原存在的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A项正确。由“植树造林”向“植树种草”的方向转变,均需要人为大规模干预,B项错误。转变前后都有生物措施,未体现“方向转变”,C项错误。“多年来”是短时间尺度,气候是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短时间不会发生太大变化,D项错误。
16.(10分)
差异:甲海域输送的热量多,乙海域输送的热量少。(2分)
原因:甲海域有日本暖流流经(2分,没有名称只给1分),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2分);乙海域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2分,没有名称只给1分),受寒流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2分)。(答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给4分。)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海域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乙海域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甲地位于日本附近,有日本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海水温度高于同纬度其他海域,所以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乙海域位于加利福尼亚海域,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降温作用明显,海水温度低于同纬度其他海域,所以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
17.(10分)
(1)(8分)特点:与蒙特雷相比那波利年降水总量大;且降水时间长(4分)。(比较词“更、较”可加可不加)
原因:两地都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降水主要受西风影响(2分),那波利纬度高于蒙特雷(2分),受西风影响时间长(2分),降水时间长,年降水量大;蒙特雷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年降水量小(2分)。(原因最多给6分)
(2)(2分)那波利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常绿硬叶林带)(1分);
那波利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1分)。
【解析】本题以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气候特征及成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1)特点:比较两幅气候资料图中的气温曲线可以看出,那波利比蒙特雷夏季气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大;比较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那波利比蒙特雷年降水总量大,且降水时间较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蒙特雷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明显,气温低,降水少;两地都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降水都主要受西风带的影响,从图可以看出那波利纬度高于蒙特雷,因此受中纬西风控制的时间更长,因而降水时间更长。
(2)结合所学知识,那波利为地中海式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发育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8.(15分)
(1)(8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小浪底水利工程的调蓄;经济(农业)结构的调整;节水技术的推广;流域生态环境(植被)的改善等。(每点2分,共8分)
(2)(7分)答案要点﹑水系角度:黄河河道弯曲;下游形成地上河;水文角度: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冬季结冰;冬初春末有凌汛。(可以不用区分角度,一点2分,四点可得7分)
【解析】(1)为防止黄河断流,需要黄河流域的人们共同做出努力,流域内的水资源要统一调配;农业结构要进行调整,尽量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也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强小浪底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要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等。
(2)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等方面分析;水系特征从流程、流域面积、支流数量、河道等方面分析。
19.(20分)
(1)(6分)①区域总体规模提高;(2分)②区域内部差异加大(集聚显著)/上海周边地区产值与其他地区产值差异变大;(2分)③首位地区发生改变(最高产值区由上海市变成江苏省)。(2分)
(2)(8分)差异:①上海由资本密集型产业(机械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高新技术产业)转变;(2分)②江浙两省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高新技术产业)转变。(2分)(差异4分)
共同影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分);提高经济水平;(2分)提升城市化水平。(2分)(影响最多给4分)
(3)(6分)①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2分)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地区投资环境;(2分)③培养吸引人才,加大科技创新;(2分)④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协作等。(2分)(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1)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制造业产值空间变化特征可从2000年以来制造业产值整体变化和局部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000—2016年整体上制造业产值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集聚效应的影响,内部差异也不断加大;从局部区域产值变化来看最高值区发生了变化,2000年最高产值区位于上海市,到2016年,最高产值区位于江苏省。
(2)题干要求比较江浙两省与上海制造业类型变化的差异及对区域发展的共同影响,需明确制造业的类型主要有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信息可知,江浙两省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纺织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海市由资本密集型产业(机械制造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两个区域来说大量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入驻,可以促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快城市化进程。
(3)本题实质是考查苏北、浙西南等地如何发展制造业,可结合周边区域发展状况从政策、经济、技术、区域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政策方面: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苏北、浙西南地区相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制造业产值较低,因此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承接其他区域的产业转移,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方面:苏北、浙西南地区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吸引外资;技术方面:苏北、浙西南地区可以不断培养、吸引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升级设备和生产系统,为制造业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区域合作方面:苏北、浙西南地区内部可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分工,减少同质化竞争,促进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