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 同步课件】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 勾股定理 课件(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版 同步课件】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 勾股定理 课件(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4-04-05 11:22:07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北京市酒仙桥第一中学 冯永新数学家曾建议用这个图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见过这个漂亮的图案吗?这个图案有什么意义?温故知新一般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直角
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的三边a、b、c有没有等量关系呢?拼图游戏1. 有八个直角边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用它们拼出如图所示的三个正方形吗? 2. 请你计算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能否用一个等式表示出来?即:A、B、C的面积有什么关系?SA+SB=SC3.由上面的条件可知,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1、1和2,那么刚才的面积关系可以用一个等量关系式来描述吗?请你写出这个等式. 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SA+SB=SC提问: 这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腰长不是1,而是其他数,还会有刚才的结论吗?进一步思考 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都是这样的呢?(1)观察右边
  两幅图: (2)填表(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4 916 9??探究(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734“补”的方法SC = S大正方形 - 4×S小直角三角形 “割”的方法34SC = 4×S小直角三角形 + S小正方形“拼”的方法你知道是怎样拼的吗?(1)观察右边
  两幅图: (2)填表(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4 916 91325探究4 916 91325探究根据表中数据,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a、b和斜边长c来表示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继续思考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命题如图,在Rt△ABC中,∠C=90°,∠A、∠B和∠C所对的三条边分别是a、b、c.
求证: 请先用手中的全等直角三角形按图示进行摆放,然后根据图示的边长,选择其中一个图形,分析其面积关系后证明.证明定理图1图2图3自主证明图1图3解:解:图2自主证明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
斜边为c,那么即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等于斜边的平方.表示为:Rt△ABC中,∠C=90°, 则定理: 我国有记载的最早勾股定理的证明,是三国时,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在他所著的《勾股方圆图注》中,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中空的正方形来证明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叫朱实,中间的正方形面积叫黄实,大正方形面积叫弦实,这个图也叫弦图.200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将此图作为大会会徽.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是古希腊数学家,他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人,比商高晚出生五百多年.希腊另一位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是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人)在编著《几何原本》时,认为这个定理是毕达哥达斯最早发现的,所以他就把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以后就流传开了.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加菲尔德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 .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
就把这一证法称为“总统”证法.有趣的总统证法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称为“勾”,下半部分称为“股”.我国古代学者把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的由来这个定理在中国又称为“商高定理”,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
是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西汉
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
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
经隅五.”商高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
径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
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由于勾股定理的内容
最早见于商高的话中,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定理叫
做“商高定理”.1.成立条件: 在直角三角形中;3.作用:已知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长,
求第三边长.2.公式变形:(注意:哪条边是斜边)1. 已知Rt△ABC中,∠C=90°,若a=2,c=5,求b.小试身手2. 在Rt△ABC中,∠B=90°,a=3,b=4,求c.3. 教材第24页练习第2题.本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用了哪些方法?
你有哪些体会? 总结本课作业1. 请你利用今天学习的面积法证明教材习题17.1第13题.2. 课下每个同学制作一张勾股定理的数学小报,并自己上网查阅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知识,证明方法和应用等,然后小组交流、展示.课件16张PPT。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北京市酒仙桥第一中学 冯永新小竞赛1. 看图示信息,求直角三角形中第三边的长,将结果标在图上. 3 . 13小竞赛. 2.(1)如图,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
S1=18,S2=12,则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长
是 . 小竞赛2.(2)如图,两个半圆的面积分别是S1=16π,S2=25π,则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长是 .
3. 已知Rt△ABC中,∠C=90°,
若a=1,c=3,则b= . 4. 已知Rt△ABC中,∠A=90°, ∠B=30°,
若a=4,则c= . 5. 已知Rt△ABC中,∠B=90°, ∠A=45°,
若b=7 ,则c= . 小竞赛7探究 小明家装修时需要一块薄木板,已知小明家的门框尺寸是宽1 m,高2 m,如图所示,那么长3 m,宽2.2 m的薄木板能否顺利通过门框呢? 木板的长、宽分别和门框的宽、高和对角线进行比较.分析实际问题数学问题能否通过比大小比较线段大小1. 一木杆在离地面3 m处折断,木杆顶端落在离木杆底端4 m处. 木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2. 一个圆锥的高AO=2.4 ,底面半径OB=0.7 . AB的长是多少?练习答案:8 m答案:2.5 第1题图第2题图例1 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ABC的位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求△ABC的周长;
(2)画出BC边上的高,并求△ABC的面积;
(3)画出AB边上的高,并求出高.例1 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ABC的位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求△ABC的周长;
(2)画出BC边上的高,并求△ABC的面积;
(3)画出AB边上的高,并求出高.答案:(1)
(2)4;
(3)2.如图,△ABC的顶点都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求△ABC的面积和BC边上的高.答案:面积是4.5,高是 .练习1.教材习题17.1第8题.例2 在△ABC中,AB=15 cm,
AC=13 cm,高AD=12 cm,求BC的长. 高在BC边上 高在BC延长线上答案:14 cm或4 cm.
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5,
求第三条边长.
练习答案:4或 .哪两条边呢?直角边还是斜边?看来要分类讨论结果了.1. 在Rt△ABC中,∠C=90°,a=12,b=16,则c的长为( )
A.26 B.18 C.20 D.21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的坐标是(3,4),则OP的长为( )
A.3 B.4 C.5 D.
3. 在Rt△ABC中,∠C=90°,∠B=45°,c=10,则a的长为( )
A.5 B. C. D.
4. 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则该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B. C. D.3检验5. 如图,已知一根长8 m的竹竿在
离地3 m处断裂,竹竿顶部抵着地面,
此时,顶部距底部有 m.
6. 如图,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为1.求图中四边形ABCD的周长.
7.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1和2,则第三边长是多少?
检验本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用了哪些方法?
你有哪些体会? 总结本课课件16张PPT。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孙晋燕 复习1.请叙述勾股定理的内容.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在Rt△ ABC中,∠C=90°,
那么2.做教材第26页练习第1题.例1.如图,一架2.6 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为2.4 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 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 m吗?在梯子下滑过程中,哪个线段的长没有发生变化?2.6 m 2.6 m2.4 m1.9 mOB=?mOD=? m几何画板演示梯子下滑过程练习1. 教材第26页练习第2题.2 .如图,上午8时,一条船从A处出发,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向正北航行,10时到达B处.从A处望灯塔C为北偏西30°,从B处望灯塔C为北偏西60°,求轮船继续航行多长时间到达灯塔C的正东方向?并求出此时轮船和灯塔的距离.问题:通过读题我们可以知道哪些量?AB=30海里,∠CAB=30°,∠CBA的外角是60°.CB=AB=30海里练习求轮船继续航行多长时间到达灯塔C的正东方向?并求出此时轮船和灯塔的距离.答案:1小时,例2 小红想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她采用如下的方法:先将旗杆上的绳子接长一些,让它垂到地面绳子还多1米;然后将绳子下端拉直,使它刚好接触地面,测得绳下端离旗杆底部5米,你能帮她计算一下旗杆的高度吗?先将旗杆上的绳子接长一些,让它垂到地面绳子还多1米;然后将绳子下端拉直,使它刚好接触地面.解:设旗杆AC高x米,则AB为(x+1)米.
在直角三角形ACB中,∵AB2=AC2+CB2,
∴(x+1)2=x2+52 .
解得x=12.
答:旗杆的高度是12米.
我们要求线段AC的长,线段AB比AC长1米,我们可以设未知数来求解.3.小刚欲划船横渡一条河,由于水流的影响,实际船靠岸的地点B偏离欲到达地点C50米,结果船在水中实际行驶的路程比河宽多10米,求该河的宽AC是多少米?练习解:设河宽AC为x米,则AB为(x+10)米.
在直角三角形ACB中,∵AB2=AC2+CB2,
∴(x+10)2=x2+502 .
解得x=120.
答:该河的宽AC是120米.4.教材习题17.1第10题.问题1:哪位同学能根据题意找到图中两条相等的线段?MF=MA问题2:哪位同学能根据题意告诉大家哪条线段是10尺?AB=CD=10练习解:设水深EM为x尺,则AM为(x+1)尺.
在直角三角形AEM中,∵AM2=ME2+AE2,
∴(x+1)2=x2+52 .
解得x=12.
芦苇长为12+1=13(尺).
答:水深是12尺,芦苇长是13尺. 4.教材习题17.1第10题.练习巩固练习1.如图,一个梯子AB长2.5 米,顶端A靠在墙AC上,这时梯子下端B与墙角C距离为1.5米,梯子滑动后停在DE的位置上,测得BD长为0.5米,求梯子顶端A下落了多少米?
巩固练习2.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支红莲,高出水面1米,一阵风吹来,红莲被吹到一边,花朵齐及水面,已知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米,问这里水深是多少米?
小结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从而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 还学会了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直角三角形中线段的长.课件14张PPT。重庆市涪陵第九中学 黄图强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受台风麦莎影响,一棵树在离地面4米处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跟底部3米处,这棵树折断前有多高? 情境引入1.已知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为a、b、c , ∠C= 90°,则 a、b、c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2.若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是3和2,那么第三条边长是 ;
3. 叫做无理数.知识回顾a2+b2=c2无限不循环小数 问题思考 在八年级上册中我们曾经通过画图得到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学习了勾股定理后,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 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ABC和△A′B′C′中,∠C=∠C′=90°,? AB=A′B′,? BC=B′C′.
求证:△ABC≌△ A′B′C′ .问题思考 证明:∵△ABC和 △A′B′C′是直角三角形,
∴AC2=AB2-BC2,
∴ A′C′ 2= A′B′ 2- B′C′ 2.
∵AB= A′B′ ,?BC= B′C′ ,
∴AC2= A′C′ 2,
∴AC= A′C′ .
在△ABC和△ A′B′C′中,
∵∠C=∠C′ , AC= A′C′ , BC= B′C′,
∴△ABC≌△ A′B′C′.
?????????问题探究 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能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的点吗? 分析引导:(1)你能画出长为 的线段吗?怎么画?说说你的画法.
(2)长是 的线段怎么画?是由直角边长为_____和______(整数)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
(3)怎样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的点?变式训练利用勾股定理可以得到长为 , , ……的线段. 按照同样方法,可以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 , ……的点.尝试应用1 .利用探究的方法,请你在数轴上表示 的点.
2 .如图所示,∠ACB=∠ABD=90°,CA=CB,∠DAB=30°,AD=8,求AC的长. 达标检测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腰长是5,底边长是6,则它底边上的高为 .
2 .长为 的线段是直角边长为正整数 , 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3 .如图所示,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在网格上的三角形ABC中,边长为无理数的边数为( )
A.0 B.1 C.2 D.3
4.如图所示,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8.(1)求高AD的长;
(2)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答案可保留根号).C154学习体会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勾股定理又有了多少新的认识?
2.预习时的疑难问题解决了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3.你认为本节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作业布置必做题:教材第29页习题17.1第11、12题.
选做题: 教材习题17.1第14题. 备选题1.在Rt△ABC中,∠C=90°,CD⊥AB于D,∠A=60°,CD= ,则AB= .
2.如图,矩形ABCD中,AB=3,AD=1,AB在数轴上,若以A圆心,以对角线AC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正半轴于M点,则M点表示数 .
3.在△ABC中,∠B=30°,∠C=45°,AC= .求(1)AB的长;(2)   .
4.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的点.
第2题图 5. 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每个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
 (1)在图(1)中以格点为顶点画一个面积为5的正方形;
 (2)在图(2)中以格点为顶点画一个三角形,使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3,4,5;
 (3)在图(3)中以格点为顶点画一个三角形,使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 , . (1) (2) (3)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