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杨雪梅
岳池县雷峰小学
1.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 朗读并背诵课文。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年—427年)
【积累文常】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创作背景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1.自主练读
2.同伴助读
3.班级展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沿着,顺着。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尽。
作为
新鲜美好。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划行,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翻译第1段
【疏通文意】
年间
的
1.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A.译文:东晋太元中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事业。
B.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为职业)。
B
【当堂检测】
2.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A.译文: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B.译文:有一天,他沿着小溪步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A
【当堂检测】
3.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A.译文:忽然,他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小溪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杂乱的树木,花草味道好,地上的落花繁多。
B.译文:忽然,他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小溪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
B
【当堂检测】
4.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A.译文:渔人很奇怪,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想要走完这片树林)。
B.译文:渔人对这片景象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又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想要走完这片树林)。
B
【当堂检测】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整齐的样子。
类。
翻译第2段
林尽于水源。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可以互相听到。
全,都。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疏通文意】
1.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A.译文:最开始非常狭小,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大脑清晰茅塞顿开。
B.译文: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B
【当堂检测】
2.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
B.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听说鸡鸣狗吠的声音能传过来。
A
【当堂检测】
3.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A.译文:老年人和小孩儿,都安闲快乐。
B.译文:黄颜色的头发垂下来,他们感到很快乐。
A
【当堂检测】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第3段
于是,就。
同“邀”,邀请。
全,都。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详细。
隔绝、不通音讯。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感叹,惋惜。
邀请。
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值得。
【疏通文意】
告辞离开
1.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A.译文: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具体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酒、杀鸡、做饭用来款待他。
B.译文: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要到渔人家中做客,喝酒杀鸡做饭。
A
【当堂检测】
2.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译文: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B.译文: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乡邻们来到这个环境恶劣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A
【当堂检测】
3.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译文: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时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B.译文: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不知道有汉朝,也不知道说魏、晋两朝。
A
【当堂检测】
4.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A.译文:其余的人回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吃。桃花源的人让渔人住了几天后,就让渔人离开了。
B.译文: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B
【当堂检测】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做记号。
拜访。
翻译第4段
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疏通文意】
已经
到。
报告
派遣
标志、记号
竟然
找到
1.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A.译文:渔人已经从桃花源出来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B.译文:渔人出来之后,得到了自己的船,就扶着船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A
【当堂检测】
2.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A.译文:渔人到了武陵郡城,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B.译文:渔人等到武陵郡城,就去找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A
【当堂检测】
3.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A.译文:太守即使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也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于是迷路了,没有从前的路。
B.译文: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B
【当堂检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打算,计划。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
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名驎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翻译第5段
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疏通文意】
1.选出下面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 )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A.译文: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道士,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找着找着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人问渡口在哪里了。
B.译文: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B
【当堂检测】
【复述课文】
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复述课文。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文章结构: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按时间为顺序
【课堂小结】
研读第1段
1、用原文回答发现桃花源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
时间:晋太元中
地点:武陵
人物:渔人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研读课文】
研读第1段
2.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思考它的作用是什么?
(2)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研读课文】
研读第2段
2.第二段主要写哪些内容?表现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有何用意?
(3)这样美好的景象和当时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1)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社会景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
【研读课文】
研读第3段
1.第3段主要写什么的内容?表现桃花源人的什么?
(1)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
(2)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
【研读课文】
研读第3段
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研读课文】
研读第3段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以及当前社会状况。
(2)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研读课文】
研读第3段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2)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研读课文】
研读第4-5段
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2)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研读课文】
文章主题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下列红体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屋舍俨然(yǎn) 豁然开朗(hò )
B. 阡陌交通(qiān) 妻子邑人(bā)
C. 南阳刘子骥(yì) 及郡下诣太守(yì)
D. 怡然自乐(yí) 黄发垂髫(tiáo)
答案:D 解析:A 豁然开朗(huò ) B 妻子邑人(yì) C南阳刘子骥(jì)
2、下列句子默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宾纷。
B. 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隧迷,不复得路。
答案:C 解析:A 宾-缤 B 严-俨 D隧-遂
3、下面句中红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具答之,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B.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
欲穷其林(走完)
C.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悉如外人(都)
D.停数日,辞去(辞职)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肥沃)
答案:D 辞--告别、辞别
4、下面句中红体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便舍船
屋舍俨然
B.见渔人,乃大惊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 闻之,欣然规往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答案:c 闻--听说
解析: A 丢下/房屋 B于是/竟然 D做标志/标志
5、下面句中红体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B.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
C.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渔人甚异之
世人甚爱牡丹
答案:D 解析:甚(很)
6、下面句中红体词的解释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忘路之远近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B 解析:详看课后练习
7、下面句子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东晋太元中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事业。
B.原文: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文: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答案:B 解析:A中--年间 业--职业
8、下面句子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酒杀鸡做饭用来款待他。
B.原文: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道士,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没有找到桃树结的果实,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答案:A 解析:B 士--士人,闻--听说 ,未果-没有找到(桃花源)
9、下列关于《桃花源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桃花源记》一文是陶渊明诗歌《桃花源诗》的序。
B.《桃花源记》中描绘的自然环境具有景色优美的特点,社会环境具有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的特点。
C.《桃花源记》一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全文写作思路为“忽逢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桃花源”。
D.《桃花源记》描绘的社会是真实的社会,成语“世外桃源”出自本文。
答案:D 解析:文中描绘的社会不是真实的社会
10、下列关于《桃花源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表现了桃花源人饮食的习惯。
C.《桃花源记》一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答案:B 解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
11、下列成语哪一项不完全是出自《桃花源记》( )
A.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B.怡然自乐 鸡犬相闻
C.无人问津 黄发垂髫
D.不求甚解 世外桃源
答案:D 解析:“不求甚解”出自《五柳先生传》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记、说、铭都是古代的文体。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中“具答之”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渔人”。
C.“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是一个判断句。
D.“黄发垂髫”分别借代小孩和老人。
答案:D 解析:“黄发垂髫”分别借代老人和小孩。
13.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 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 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答案:C.
14.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 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 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 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答案:C.
15.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 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社会。
B. 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 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 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答案:A
巩固复习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伟大诗人,后人称其为“( )”或“( )”,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代表作品有《 》《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课堂检测——基础知识
2、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想社会,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
穷:
舍:
靠……谋生。
沿着。
夹着溪流两岸。
别的。
鲜艳美丽。
对......感到惊奇,奇怪。
尽,走完。
舍弃,丢下。
3.解释下列词语:
豁然:
开朗:
平旷:
属:
悉:
怡然自乐:
所从来:
咸:
开阔、明亮。
开阔的样子。
平坦开阔。
类。
都。
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从哪儿来。
全,都。
问讯: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打听消息。
祖先。
妻子儿女。
同乡人。
不再从这里出去。
于此,从这里。
遂: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云:
不足:
既:
于是,就
隔绝。
全,都。
叹惜。
邀请。
告诉(他)说。
不值得。
已经。
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
做标记。
报告。
像这样。
派。
高兴地样子。
4、一词多义:
舍
寻
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做标记
志
乃
处处志之
标记
乃大惊
于是
寻向所志
竟然
乃不知有汉
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5、一义多词:
(都)
(沿着、顺着)
(邀请)
6、古今异义词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妻子 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 古义:鲜艳而美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不足 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间隔 古义:隔绝;
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缘 古义:沿着 ;
津 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6、古今异义词
外人 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仿佛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开朗 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扶 古义:沿、顺着;
延 古义:请;
悉 古义:都;
咸 古义:全;
既 古义:已经;
寻 古义:随即,不久;
向 古义:以前的,旧的;
7、找出课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课堂检测——巩固提升
1、完成下列对联
下:与民同乐,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上: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世外桃源
课堂检测——巩固提升
2、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呢?
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以安慰。
消极意义:让人产生不思进取、消极避世的心理。
课堂检测——巩固提升
3、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
(1)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2)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