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28 14:4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课标解读】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地域文化
0 1
0 2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CONTENTS
0 3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一、地域文化
1.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2.分类:
(1)物质文化
(2)非物质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分为物质文化(建筑、服饰、饮食等,具有物质实体)和非物质文化(宗教、制度、习俗、语言、道德、艺术等精神财富)。
一、地域文化
3.特点: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区域性: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其范围大小不等。
②多样性:地域文化在类型、组成和景观等方面多种多样。
③独特性: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
④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一、地域文化
4.景观:
(1)概念: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
(2)分类:自然景观(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城乡景观属于人文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不同的自然环境及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乡环境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使得我们生活的城市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城乡景观
城镇+乡村
自然+人文
地域文化
自然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
人文景观
农田、村落、道路、建筑、雕塑
活动 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横断山区;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每年秋收以后到次年春播以前的休耕时节,是这里的旅游旺季;层层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宛如一幅幅油画,吸引了无数游客。
活动 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等民族就开辟了梯田,种植水稻。稻田的灌溉依赖山泉溪流。经长时间摸索,人们发现森林是涵养水源的宝库,必须保证山上的森林面积足够大,水源才能常年不枯,于是民间规定特定范围的森林不得砍伐。
这里处于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不稳定,季节分配也不均匀。为了缓解用水矛盾,村民修筑了沟渠,连接各家的稻田。每个村都选出一位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分水官,负责分配每一田块的用水量。各村之间也有分水的约定。尤其在干旱的季节,分水制度更为重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1.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
生产活动;用水、用地制度;价值观、审美情趣
2. 讨论这些地域文化是否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不同地方传播。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已存在千年,延绵不绝,说明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
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可能需要调整,适应新时代要求。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的差异,其他地方很难复制梯田文化景观,但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审美情趣,值得在不同地区传播
【森林—河流—村寨—梯田体系】
形成了 “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系统中的关键是森林,有森林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该地水土流失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少,生活、生产的水源充足,村寨、梯田才能安全的发展,江河洪涝灾害少。一方面,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处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保证生活用水。另一方面,梯田在村寨下方,水流顺势而下,满足了水稻生长对水的需要。而且森林中的大量有机质以及哈尼人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成为丰富的肥料顺沟而下,流进梯田,养分被吸收,污物被降解,最后又复归于河坝的江河水网,演变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避免洪涝、获取优质水源、便于管理梯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
乡村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乡村景观体现人地和谐理念: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农田分布在相对较低平的平坦区域。
“宅高田低”的空间布局有何作用?
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体现: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土楼景观特点、原因:圆形、方形的夯土群居建筑。高三、四层,一、二层无窗,仅有一个大门等→防御盗匪、猛兽袭击;防震、隔热保暖;土楼最高处设有瞭望台→了解敌情。
土楼选址原因:客家人为躲避战乱,选择在闽西山区定居,受地形和当地居民的影响,只能选择在山区小平地建屋。
土楼选材原因:山区取土、石,伐林、竹,就地取材,方便且造价低。
土楼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风俗民情;追求居住安全、家族兴旺团结,御外凝内的客家文化特色。
案例 宏村景观与地域文化
读宏村景观及格局示意图,思考:
以宏村代表的徽州文化村落,其整个村落布局的核心是?
村落布局的核心是水。
② 分析宏村水系在村落中起到什么作用?
水系不仅能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调节气温,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还营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意境,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③ 以宏村为例,说明应如何保护古村落文化景观。
注重保护村落赖以生存的田地、山林、河流及其生态环境,使村落保持主持的生产、居住
保护祠堂、书院,保持村落文化的记忆,重视村落发展诉求,维护村落文化景观发展
黄土高原窑洞
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原因: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北方民居
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原因: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蒙古包
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原因: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江南民居
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原因:湿热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云南傣族竹楼
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原因: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青藏高原碉楼
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原因:高寒,光照强
新疆平顶屋
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原因: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因纽特人冰屋
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原因:终年寒冷,少有高大植被
民居是人们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自然环境联系紧密。
建筑的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云南西双版纳竹楼
海口骑楼
适应多雨的气候。
地坑院
叙利亚蜂巢屋
既克服了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夏季炎热、冬季多雨、春秋多风沙”的气候。
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
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高底层架空利通风散热
顶部坡度大不易集水
英国乡土民居
降水多
以茅草农舍为代表
屋顶坡度大
伊朗风塔
气候酷热
风塔用来通风降温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的色彩、色调、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
1.城镇景观与色彩文化底蕴
与该港口城市同欧洲的贸易往来有很大关系;港口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这种习俗就一直延续到城市的建筑风貌上
2.城镇景观与城市格局
以皇城居中,中轴线对称,功能分区明确,道路规划为棋盘格式。这种布局风格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功能分区上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中轴线
四合院坐北朝南,由北侧的正房、南侧的倒座房、东西两侧的厢房组成,大门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宅院中部的开敞空间,是家庭成员劳作、休闲的场所,大多种植观赏性花木。
依据我国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家庭成员居住在不同的房间里,长辈居正房,晚辈住厢房,佣人住倒座房。
3.城镇景观与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