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500前后大航海时代
古代欧洲
中世纪欧洲
近代欧洲
【单元特征】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人文主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理性主义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统一
改革
内战
美国南北战争
意大利统一
德意志统一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单元框架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主题:14-18世纪,西欧通过思想解放与政治变革,完成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神性→人性→理性)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本课导入】:
黑暗中孕育着光明
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下王权衰落,政治分裂;
→王权的加强,统一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经济:
自给自足的庄园和农奴制度;
→工商业的复兴,自治城市的兴起
思想:
天主教会统治一切,强调禁欲苦行;
→大学的兴起,思想自由
走出中世纪,需要披荆斩棘,挣脱一系列束缚......
Ⅰ僧侣
Ⅱ骑士
Ⅲ农民
这时期的百姓多是文盲,①教会完全垄断了对《圣经》的解释权,人对教会的教义教规要绝对信仰和盲目服从。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
人具有天生的原罪,为了赎罪,②要禁止欲望,包括物欲(赚取财富和财富带来的物质享受)和人欲(人正常的和追求男女间的爱情); ③宗教仪式繁琐众多; ④等级森严; ⑤追求来世生活; ⑥上帝主宰一切……
回顾:天主教(基督教)神学阴影笼罩下黑暗的中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
(14世纪--17世纪初)
宗教改革
(16世纪)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近代科学兴起
(16--17世纪)
1517
时空坐标
神性 人性 理性
(14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或叫做精神领域的革命……就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相继联系、承接起来的“链条”。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一、摆脱神权束缚——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1、背景
商贸中心
纺织、金融中心
纺织业中心
商贸中心
政治中心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中世纪晚期)
一、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2)文化积淀: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且易于从东方汲取文化养料
材料三:他们依靠从商业、银行和工业活动中获得的财富,能够雇用大批诗人,学者和艺术家…通过这些人,资产阶级得以抒发他们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
——布鲁克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材料四 无论是谁,只要不是傻子就都不能否认 ……哪个地方的商业能如佛罗伦萨这般兴旺发达呢 又有哪个地方的才士俊杰比佛罗伦萨更多呢
——《意大利文艺复兴史上的主要问题》
(3)政治基础:新兴贵族、资产阶级的扶持
(4)中坚力量: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聚集
1562《死神的胜利》——彼得·布鲁盖尔
(5)直接原因:黑死病在欧洲大流行的影响
(社会原因)
材料: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使人口减少1/3-2/3,佛罗伦萨也不能幸免……从1300年的人口顶峰9.5万人暴跌到1340年的3万人。也就是说,佛罗伦萨经过黑死病的肆虐后,人口减少约2/3。
——王乃耀《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经济之考察》
2、内涵与实质
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禁欲与来世
主张安于现状
蒙昧和迷信
以人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反对禁欲,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的幸福
崇尚理性,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崇尚冒险与进取精神
实质: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其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反对天主教会禁欲苦行,但不反对信仰上帝
时间 国别领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14世纪 意大利 文学三杰
15世纪 意大利 美术三杰
16世纪 英国 文学
请结合教材补全文艺复兴的成就表。
薄伽丘
但丁
彼特拉克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莎士比亚
《十日谈》
《神曲》
《歌集》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大卫》、《创世纪》
《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
《哈姆雷特》、《李尔王》
3. 文艺复兴的伟大成就
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政治学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近代政治学之父”
文艺复 兴扩展 法国 拉伯雷 长篇小说《巨人传》 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最高成就
西班牙 塞万提斯 《唐吉诃德》 欧洲最早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之一
荷兰 伊拉斯谟 《愚人颂》 对罗马教庭和世俗权威的讽刺
知识拓展
但丁 Dante
“文艺复兴的先驱”
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马克思、恩格斯
文学作品欣赏
但丁对地狱中的教皇尼古拉三世说: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你们这些贪得无厌的人,竟然拿上帝的物品去倒换金银 …教皇尼古拉三世是如此的贪婪成性,死后双脚将被火烧,从脚跟慢慢烧到脚尖。
——《神曲·地狱篇》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
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
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追求现世的幸福
一、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薄伽丘的《十日谈》被誉为“人曲”
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着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把女性看作洪水猛兽,吓唬说她们都是祸水,叫“绿鹅” 。谁知儿子说:“爸爸,如果你爱我的话,看在主的份上,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它们是多么美丽可爱啊!”
——薄伽丘《十日谈》
抨击禁欲主义,要求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现实生活的享受。宣扬人性的自由,歌颂自然的人性。
文学作品欣赏
特点: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思考:文学“三杰”作品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一、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提倡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文学作品欣赏
一、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中世纪《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蒙娜丽莎》
中世纪《圣女》
米开朗基罗《大卫》
中世纪《大卫》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中世纪《圣母子》
中世纪画风呆板僵硬
美术三杰
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美术佳作欣赏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中心地位——即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然而,作为历史力量,它有明显的软弱性…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积极影响:
②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
①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局限性:
②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一、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4. 影响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人)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努力获得荣耀,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荣耀者。
——王军、徐秀云:《意大利文学史》
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信仰,他们反对的是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以及教会的贪腐现象。
误区提示:文艺复兴反对宗教信仰吗?
在哪里最严重呢?
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他们反对天主教会禁欲苦行,但不反对信仰上帝,只是利用宗教表达自己的诉求,它反对的是神性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
二、摆脱教权束缚——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是近代黎明的曙光,宗教改革是“曙光后继起的太阳”
——黑格尔
1517年,德意志马丁路德以《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二、宗教改革(16世纪)
材料1: 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
材料2: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教会十分猖獗,它一方面阻挠统一,一方面把德意志作为重要的搜括对象,人们称德意志为“教皇的奶牛”。
材料3:教皇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宣扬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
(1)文化: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
(2)政治: 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激化社会矛盾。
(3)导火索(直接原因):教皇大量出售“赎罪券”搜刮人民
兜售赎罪券
“钱币落入箱底响叮当,灵魂脱离炼狱升天堂”。
材料4 自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使各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一个强大的政府作为自己对外贸易竞争时的坚强后盾,因此,他们激烈地反对封建割据,尽力支持统一的王权政府。教会在欧洲拥有大量土地,是封建势力的主要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矛头就必然指向教会,王权的加强势必削弱教权。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冲破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的阻碍。
1. 背景
结合材料分析宗教改革的背景。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即《关于赎罪券的功效》),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兜售赎罪券。
二、宗教改革(16世纪)
2、标志: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马丁·路德
思考:天主教会和马丁·路德的主张有何不同?
上帝
教皇
因行称义
教徒
神职人员
间接对话得救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教徒
直接对话得救
上帝
实质:否定教会的权威
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我的信仰我做主
我的信仰你做主
它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二、宗教改革(16世纪)
3.内容(主张):
(1)改革教义:
(2)改革教会:
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②因信称义,简化宗教仪式
③君主的权力高于教皇的权力(王权高于教权)
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
②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③确立教随国定原则
改的是信仰的方式
不改的是信仰的目的
3.内容(主张):
二、宗教改革(16世纪)
基督教
1054
东正教(拜占庭帝国、沙皇俄国)
天主教
16世纪
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天主教
瑞士 加尔文教
英国 国教
新教: 路德派,加尔文派(瑞士)和英国的国教。
4、宗教改革的扩展
二、宗教改革(16世纪)
材料3: 每一个信仰者可以说是他自己的牧师。只有坚定的信任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任才能让一个人得救。......路德教导他们,每个人只需听从自己的良心,而不必听从任何人;一个人必须作为独立、单个、自由的人去争取上帝的仁慈恩典。
——恩斯特 贡布里希《世界小史》
材料2: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1:英国王后—来自西班牙的公主凯瑟琳生不出皇子,亨利八世要与她离婚。教皇听闻此事大怒,他宣布将亨利八世逐出教廷。而亨利八世为了彰显自己的决心,也立即宣布英国议会脱离罗马教廷。1534年,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
经济: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民族语言的确立,加强民族认同感
文化:推动文化教育发展
思考: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实质是什么?
建立民族教会,确立教随国定,强化王权
政治: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否定教会权威
实质:宗教改革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二、宗教改革(16世纪)
5.影响:
思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何异同?
同:①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主张和要求;
②矛头都对准天主教会神学统治;
③都促进思想解放
①发起地区:意大利——德意志
②开展形式:文学艺术作品——直接改革宗教
③参与力量:上层社会知识分子——广泛群众
④体现的人文精神侧重点:
文艺复兴——追求幸福生活,提倡人性解放。
宗教改革——反对教会权威,主张信仰自由。
异: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三、摆脱自然束缚——科学革命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领域 国别 人物 著作 成就 影响
天文学 波兰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意大利 伽利略 / 证明日心说 “近代科学之父”
物理学 英国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他方面 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日心说
万有引力定律
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巨大进步。
近代科学的兴起,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让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基督教世界观所笼罩的意识形态和神学体系)。
科学革命的影响:
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四、摆脱王权束缚——启蒙运动
定义: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展开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1、背景:
材料一: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结束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做好舆论准备。
材料二:17—18世纪的法国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成员被分成三个等级,教士和贵族属于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其他人是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处于被压制地位,他们与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三: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也可以推动人类社会自身的不断前进。
材料四: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神学的思想禁锢,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被经院哲学所束缚,他们相信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启蒙运动。
(3)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1)经济:资本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2)阶级: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四. 启蒙运动(17—18世纪)
出现
17世纪英国
中心
18世纪法国
扩展
18世纪后期,
欧洲其他地区、北美
霍布斯
洛克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亚当 斯密
康德
2、进程
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自律)
3、精神内核:
4、政治主张:
5、斗争矛头:
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特权
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权力制衡等。
四. 启蒙运动(17—18世纪)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亚当 斯密
康德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监督、制衡。《论法的精神》
希望“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制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主张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6、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四. 启蒙运动(17—18世纪)
思考:据材料分析启蒙运动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材料2: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柏克:《法国革命论》
材料1: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3: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 ——孙中山
①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②启蒙运动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③启蒙思想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学习聚焦】
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7、历史意义
思想解放
社会转型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四. 启蒙运动(17—18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辛亥革命
法国大革命
明治维新
尼德兰革命
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
比较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异 时间
核心思想
斗争矛头
内容
影响
同 14~17世纪
16~17世纪
17~18世纪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理性主义
基督教神权
教会特权
专制王权和教会特权
肯定人性,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宣扬“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资产阶级化的新教
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理性
冲击封建神学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天主教会,促进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构建奠定基础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思想解放;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演变曲线图
中世纪
17世纪
复兴
16世纪
压制
进一步发展
18世纪
追求现实幸福
(文艺复兴)
追求政治自由
(启蒙运动)
14世纪
追求信仰自由
(宗教改革)
发展
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
宗教改革 ——信仰自由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科学革命 ——科学探究
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思想解放推动科学进步,科学进步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
课堂小结
结论: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 但丁在《论世界帝国》中提出:“真理不仅要靠人的理性的智慧之光,而且要靠神的威力光辉才能得以显现出来,二者已经契合,天上地下都必然一致赞同。”可见,但丁( )
A.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B.认为神性与人性可以和谐共存
C.崇尚理性,否定权威
D.主张应关注人本身与现实世界
1. 薄伽丘的《十日谈》因充满“可怕的人欲”而为教会所不容,该书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 )
A.批判古典主义 B.追求伦理道德
C. 反对专制王权 D.讴歌自然的人性
课堂检测:
D
B
3.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土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
A.理性主义的产生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开始 D.浪漫主义的发展
4.有人认为:牛顿的学说于18世纪通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得到深化,甚至发展为“牛顿主义”,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理论被照搬到人文社会领域。这说明牛顿的学说( )
A.社会影响被过分夸大 B.被用来论证社会现象
C.与启蒙运动相互影响 D.得到社会各界普遍推崇
B
C
5. 卢梭批评英国人“只有在选举议会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议员一经选出,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据此推知( )
A.卢梭主张人民主权、直接民主制
B.卢梭倡导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C.卢梭反对实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西方的民主制是虚伪的、不真实的
6. 启蒙运动,在西方各国的发展情况是不尽相同的,英国的审慎启蒙到法国的偏激启蒙,再到德国的深刻启蒙,此间的发展可以说是错综复杂。下列与“审慎到偏激再到深刻的发展”相对应的思想家是( )
A.霍布斯——伏尔泰——孟德斯鸠
B.洛克——卢梭——康德
C.达尔文——卢梭——孟德斯鸠
D.卢梭——狄德罗——康德
A
B
1、(2020·全国Ⅰ卷·33)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 )
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 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2、 (2018·全国Ⅲ卷·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
A. 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高考真题:
A
C
谢 谢 收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