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及作者相关情况。
2、体会这首曲表达的民本思想。
3、背诵默写全曲。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这首曲的主旨句。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遗迹遍布大江南北,这些遗迹记录了朝代兴亡的历史,见证着山河易主的过程,给人一神凄凉的沧桑感,让人们久久不能释怀,这种人类共有的怀古情感在文人墨客笔下,产生了一首首伤感悲怆的诗篇,直到今天读起来仍然感慨万千。今天,我们一.起品味一篇怀古杰作《山坡羊 潼关怀古》,去聆听元代词人张养浩那一声悲天悯人的长叹。
二、文学常识。
1、知作者。
张养浩(1270--1329) 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2、知背景。
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危困,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赴任途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是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知文体。
元曲是始于宋代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天净沙》《汉宫秋》《卖花声》《山坡羊》《红绣鞋》之类,(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
元曲揭露现实深刻,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描绘生动、手法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三、朗读。
1、读准字音和节奏。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luún chóu chú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 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听范读。
3、多种形式朗读。
四、理解意思。
1、词语解释。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山河表里: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为兵家所必争。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里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宫阙: 京城,宫殿。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2、古曲今译。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五、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其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 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家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六、合作探究。
1、请概括这首散曲的内容。
这首曲主要写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想,抒发作者对天下人民深处战火灾难的同情。
2、“聚”“怒”两字用的极好,请作简要赏析。
“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并且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怒” 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腾汹涌的气势,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上写出了潼关的险要,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下文铺垫。
3、“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了什么?有何作用?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4、“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什么?点出了什么?“踌躇”前加一“意”字,有何妙用?
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此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
踌蹰,本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在前面加一“意”字,形象地表现了心潮起伏,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意踌蹰”一顿,下面所写,就是“意踌蹰”的原因和内容。
5、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6、“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解析。
点出作者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
7、怎么理解“亡,百姓苦”; “兴”,也“百姓苦”呢?
点拨思路:所写内容——表达的情感——作用——说明的道理
这句写出了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与批判,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敢于为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这是难能可贵的。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8、这首曲子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抒怀,再议论,全曲可分为几层?
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总结:
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七、课堂检测。
(一)理解型默写。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2、这首曲前三句写潼关的____________。以“_______”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_________”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_________”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雄伟气势 聚 怒 山河表里
3、曲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简答题。
1、请对“望”字作简要赏析。
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个“望”字,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深刻的思索和深切的同情。
2、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伤心”的原因。
作者赴任赈灾,看到百姓疾苦,心头沉重;望向西都,想到王朝兴亡,心生感慨,对百姓更增同情。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它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与批判;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三)赏析选择题。
对这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四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
八、拓展延伸。
用自己的语言,借助曲的内容和形式,把你对张养浩,对潼关怀古的体会表达出来。
示例: 潼关怀古
是谁,放纵着自己贪恋的目光在山水间游弋(yì )
是谁,指点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种占有欲
那些峰峦和波涛,就是所谓的江山
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
帝王的名字变了又变
一个名字,写出来就得糟蹋多少百姓
死者的浓血,还有生者的眼泪
改改改,改朝换代
争争争,总是战争
苦苦苦,还是百姓最苦
九、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山坡羊·潼关怀古》;
2、把《山坡羊·潼关怀古》改写成一首四言诗。
3、预习下一首。
四言诗《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至潼关路。
以望西都,心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之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