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45张PPT)+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45张PPT)+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8 16:20:15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导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白居易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人与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人与社会
刑过不避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
人与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 张骞出使西域期间(前138年——前126年,前119年——前115年),可能佛教也随之传入汉地。海上航道与印度东海岸的黄支等地建立联系,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到过身毒(古印度)。
(一)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1、中华文化融合佛教文化的历程
古印度
身毒
(古梵语音译)
(汉《史记》)
天竺
(唐初统称)
(1)初传
② 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
——《洛阳伽蓝记》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魏书》
洛阳白马寺
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1)初传·两汉之际
“寺”源于“鸿胪寺”之“寺” ,
后“寺”字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泛称。
碰撞
剃度、
出家、
离俗、
清规戒律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三纲五常
……
【思考1】两汉时期,佛教能不能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
“佛道”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阶段。
佛教在汉世,本视为道术之一种。其流行之教理行为,与当时中国黄老方技相通。上流社会,偶因好黄老之术,兼及浮屠。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1)初传·两汉之际
翻译《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等文精义明,为古今佛教界推崇。
②译经弘法
鸠摩罗什(344-413)
东晋十六国后秦国师,出身天竺望族,名闻西域诸国,被前秦、后秦挟持至凉州、长安弘法。
(2)兴盛·魏晋
①取经求法 朱士行(203—282)
三国魏高僧,法号八戒。
第一个汉人和尚,受戒于白马寺。
“西天取经”第一人,手抄《大品般若》经本,派弟子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在于阗(今新疆和田)去世。
鸠摩罗什译《仁王经疏》
道教 五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儒教
佛教
三教融合
“二重证据法”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融合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三教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
【思考2】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刘宋有佛寺1913所,南齐有2015所,萧梁有2846所,即便是疆域局促的陈朝,也仍有佛寺1232所。
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以皇帝之身出家(4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集 蒿里行》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 列传 阮籍》
310年整个黄河流域遭受蝗灾,草茎树叶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接着发生大瘟疫。
——译自《晋书 食货志》
问:上述场景中你感触最深的是?
【思考2】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天灾人祸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凄苦。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
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为何推崇佛教?
问:当时人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士子、民众)
民众:痛苦无奈,信佛求慰藉。
……而社会民众,亦以身丁茶毒,佛讲未来,堪资慰藉……
——钱穆《国史大纲》
孔孟礼教,与我何干?——阮籍
魏晋名士纵情山水,追求感官刺激。
——余嘉锡笺疏,周祖谟等整理《世说新语笺疏 汰侈第三十》
名士:质疑儒学,崇尚玄学。
【思考2】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佛教中国化顺应玄学清流而转入“佛玄”阶段。
——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
【思考2】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时代背景:天灾人祸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凄苦。
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名士:质疑儒学,崇尚玄学。
民众:痛苦无奈,信佛求慰藉。
佛教补充了中华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精神慰藉的需求。
人与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人与社会
刑过不避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
人与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与自己
消除欲望,转生来世,享受极乐
不同阶层
上 中 下
(3)本土·隋唐 ①宗派林立
宗派 创始人 教义主张
天台宗 一切“皆由心生”,止(坐禅)、观(宗教理论)并重
华严宗 法藏 “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
唯识宗 玄奘 “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禅宗 达摩 “禅”即“坐禅”或“禅定”,意思是静坐沉思。
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
南宗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中的南宗一派简单易行,具有很大的诱惑和欺骗性,唐后期几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宗派,垄断了佛坛。
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第三阶段是以隋唐宗派佛教为主的独立自主发展阶段,在理论和修行途径的基础上出现分宗立派,使中国作为国际性佛教中心的地位更加显著。
——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
(3)本土·隋唐 ②远播海外
输入 吸收 又输出
融 合
本 土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4)融合·宋明
② 新儒学——宋明理学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
陆九渊
王阳明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
(北宋) (南宋) (南宋) (明)
本原观:
认识论:
道德观:
本原观:
认识论:
道德观:
理是万物的本原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心即理也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印度佛教彻底演化为中国佛教,入乡随俗、移花接木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
① 新佛教——中国佛教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中华文化融合佛教文化的历程
两汉之际,自古印度传入中国
传入
兴盛
本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同儒、道相融合
隋唐时期,出现本土宗派,向海外传播
宋明时期,印度佛教彻底演化为中国佛教
融合
(一)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①宗教信仰(报应)
②哲学观念(思辩)
③绘画建筑(中国四大石窟)
④文学艺术(诗佛王维)
⑤礼仪习俗(茶文化)
⑥语言文字
⑦处世态度
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
猜一猜以下日常用语有哪些来源于佛教:
刹那、烦恼、解脱、臭皮囊、觉悟、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一尘不染、一厢情愿
佛教对语言文字的影响
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
佛 系:都行 可以 没关系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所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国家兴盛。
佛教对处世态度的影响
【思考3】中国对佛教文化有何贡献?
(1)保存了佛教文化资料。
其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翻译佛教典籍,二是撰写佛教历史著作。
(2)丰富和发展了佛教文化。
可概括为新典籍、新教义、新宗派、新圣地、新艺术等方面。
(3)弘扬了佛教文化。
海外传播的过程不仅是传播佛教文化的过程,而且是以佛教文化为载体,全面弘扬、传播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中华文化融合佛教文化的历程
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3、中国对佛教文化的贡献
(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西方
1、明末清初
新航路开辟
从分散走向整体
徐光启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译介西方科学著作。
《几何原本》书影
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
——《清史稿·汤若望传》
利玛窦和徐光启
(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其《天演论》翻译手稿
1897年12月刊于天津《国闻汇编》
翻译标准——信、达、雅。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生物进化论

社会达尔文主义
严复
“天演之事,不独见于动植二品中也,实则一切民物之事……乃无一焉非天之所演也。”
时期 思想内容 概况
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编译书籍,仿制西方战舰
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
海防成就: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近代教育:建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经济方面: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
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文化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废除“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五四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自强、求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由于三种层次的文化可比性依次降低,因此也就产生了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器物→制度→思想
对文化的选择与淘汰,一般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近代东西方不同文明的碰撞,折射出中国曲折的近代化历程,推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思考4】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三种层次”是?
吸收程度先“西化”、后“化西”的原因是?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第一次是本土内部文化的融合:
第二次是东方文化的局部融合:
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中华文化在一次次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实现转型,迈向新生。
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明末至近代的西学东渐。
中华文化几千年连续不断,绝无仅有,是现存的人类文化自然发展的唯一模式。研究中国文化史,正是解剖人类文明自然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的不可绕过的途径。 ——张茂泽《论中国文化的特点及世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转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中华文化融合佛教文化的历程
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3、中国对佛教文化的贡献
(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近代化的转型
1、明末清初
2、近代以来(“西化”→“化西”)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学东传(东亚文化圈)
(二)中学西传
(三)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发展的意义
世界九大文化圈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学东传——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东边是朝鲜、日本,东南是越南及其以南、以东的东南亚国家;西北越过内、外蒙古大草原直达西伯利亚大森林,东北到达外兴安岭内外。
(一)中学东传——东亚文化圈
汉字演化为日本片假名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
大化改新主要内容
日本三不猿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
——《论语·颜渊》
文字、儒学、佛教、制度、建筑、艺术、饮食、服饰、节日、习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自古以来,韩国就在中国文化的绝对影响之下,这种影响波及到日本,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这一文化圈最大特征是汉字的使用;儒教和佛教普及是共同点。这种表征一直延续到今天。
——1992年韩国政府《同中国文化再相逢》
8—18世纪中华文化的西传
儒学
史学
地理
科技
文学
茶叶
丝绸
瓷器
建筑
欧洲
(二)中学西传
1、四大发明的外传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下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封建 近代
转型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
——伏尔泰《论孔子》
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
2、中国热
饮茶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国文化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建筑
制度
诗文
历法
医学
儒学
汉字
儒学
茶文化
西传
东传
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总书记提出了哪些“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
21世纪“一带一路”战略;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等理念和方案等。
【思考5】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全球性的危机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鲜明对比,其背后深层原因,除了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外,还有中华文化的优势起着重要作用。
抗疫期间中国为人类抗疫史提供宝贵的经验,请同学们以“抗疫大考感悟中华文化的力量”为主题,谈谈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人与自己
西方
东方
中学西传
西学东渐
文化圈
中学东传
发展
弘扬
保存
完善
补充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世界上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冯友兰
费孝通处理文化关系十六字箴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