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评估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1.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寡人之过也 是:代词,这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动词,增加
C. 越国以鄙远 鄙:卑鄙 D. 与郑人盟 盟:动词,结盟
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意思为注释,《左传》即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从体例上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C. 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尊称。《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指官员。
D. 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动词。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 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D.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4. 下列加横线的“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 D. 自以为得之矣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 B. 越国以 鄙远 C. 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 D. 项伯杀人,臣 活之
6. 下列各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君知其难也③共其乏困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⑥失其所与,不知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 ①③⑤⑥ B. ①②④⑦ C. ③④⑥⑦ D. ②④⑤⑦
7.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 因人之力而敝之 B. 晋军函陵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烛之武退秦师
8.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常 以身翼蔽沛公”中的“以” 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B. 焉用亡郑 以陪邻
C. 使工 以药淬之 D. 料大王士卒足 以当项王乎
9. 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虚词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其还也
②人尽其才,悉用其力
③以其无礼于晋
④以刀劈狼首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0. 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 ①③④/②⑥/⑤ B. ①②/③⑥/④⑤ C. ①④/②③⑥/⑤ D. ①⑤/②⑥/③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8.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文二:
东周列国志(节选)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安能犯颜进说 B. ①行李之往来 ②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
C. ①敢以烦执事 ②欲烦子说退秦师 D. ①共其乏困 ②寡人将与子共国
12. 从句式角度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 大王来何操?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13. 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B. 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关键是其说辞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C. 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D. 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
14.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B.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体著作。
C.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D. 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8分,共16分)
(1)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
三、默写(每空1分,共42.0分)
16. 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之所知也。
(4)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________________,不武。
17. 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开头点明秦、晋两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最后阐明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开头点明秦、晋两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最后阐明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解答】
C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译文: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自己的边邑。故C错误。
故选C。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文学常识的考查包括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及作品合称、作家合称、文学体裁、文学现象等。考生应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
【解答】
C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指对对方的尊称,不是指官员。故C错误。
ABD正确。
故选C。
3.【答案】A
【解析】略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词组的基本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解答】
A项,是“以之为”,“把它当做”的意思。
BCD是“认为”的意思。
故选A。
5.【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例句,为使动用法;A阙,使动用法;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C使动用法。D项,活,使动用法。所以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答案】A
【解析】略
7.【答案】D
【解析】略
8.【答案】C
【解析】题中,例句中的“以”作介词,相当用户“用”。只有C项中的“以”也作介词,也相当于“用”。A项中的“以”虽也作介词,但表原因,相当于“因为”。B项中的“以”作连词,相当于“来”。D项中的“以”也作连词,相当于“可以”。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连词、助词等。要积累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然后结合语境判定法(联系上下文)和结构分析法(在句中的结构作用)推测其意义。
【解答】
两个“其”分别为语气助词,表示祈使语气/代词,他的;两个“以”分别为连词,因为/介词,用。
故C正确。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略
11~15.【答案】C、B、D、B、【参考答案】(1)(晋君)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他早上刚渡过黄河,傍晚就在两地加固城防工事,这是君王您所知道的啊。
(2)你侍奉了郑国三代国君,老了也没有得到重用,这是我的过错。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①句意: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说”通“悦”,高兴。
②句意: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说”,名词,谏言,言论。
B.①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句意:尚且不能建立微末的功业。“之”,助词,的。
C. ①句意:斗胆用这件事情劳烦您。“烦”,劳烦。
②句意:想要劳烦您劝说让秦军退兵。“烦”,劳烦。
D. ①句意: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共”通“供”,供给。
②句意:我将与您同治国事。“共”,动词,共享,共有。
故选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前置,应为“夫晋,有何厌”。
A.句意: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状语后置,应为“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B.句意: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宾语前置,应为“大王来操何”。
C.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D.句意: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省略句,应为“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
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半推半就”错误,于文无据,文中烛之武一开始的推辞隐含着对郑伯没有在早年间重用自己的不满,并非“半推半就”。
故选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国别体”错误,《左传》是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许”,答应;“朝”,在早晨;“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2)“子”,你;“事”,侍奉;“见用”,被动句,被重用;“过”,过错。
参考译文:
选文一: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选文二:
佚之狐说:“主公要是给他加官进爵,派他去劝说(秦公),就不怕秦公不听从了。”郑伯于是召烛之武进入朝堂,看他须发眉毛都白了,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左右的人没有不笑的。烛之武下拜,上奏说:“主公召老臣有什么事情?”郑伯说:“佚之狐说您言辞过人,想要劳烦您劝说让秦军退兵,我将和您共同治理国家。”烛之武拜了两拜推辞说:“我学疏才浅,少年的时候尚且不能建立微末的功业,况且现在我已年老,体力已经耗尽,说句话都发喘,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触动诸侯国君的耳朵呢?”郑伯说:“你侍奉了郑国三代国君,老了也没有得到重用,这是我的过错。现在封您为亚卿,勉强替我前往一趟。”佚之狐在旁边劝说:“大丈夫生不逢时,是命运使然。现在国君赏识您并且要重用您,先生不可再推辞。”烛之武于是接受爵位出城(劝说秦伯)。
16.【答案】(1)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
(3)朝济而夕设版焉
(4)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解析】略
17.【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解析】略
18.【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