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宋】李清照
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
万乱世古愁心的美人
声声慢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把握诗人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词句,品读诗词的手法技巧,提升作文写作能力,解读词人愁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字玉漱,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022年7月,山东青州市李清照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一次“李清照形象征集活动”然而,活动结束后,部分网友对评出的一等奖获得者提出质疑,认为其不能代表李清照的形象、气质。结合你的认识,说说你认为李清照形象征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有网友认为,李清照应该是山东人,身高比当时女性平均身高要高,大约162公分;她自称“三瘦诗人”,属于苗条型;
另有描述“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说明李清照是标致美女,肤白貌美;
有网友表示,李清照本是多思多虑,身形单薄,凭栏醉酒,
而目前这位“李清照”太丰满太有精神,
没有李清照那种清冷清瘦的气质。
但也有网友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李清照,她的形象不一定非要是“白、瘦、幼”,有人也表示,目前的一等奖得主看起来有沉淀、有气韵。
任务一:知人论世,把握形象
李清照的画像
出身名门
不知死于何时何处。
李清照
1101
1127
1129
1132
1151—1155
1084
18
岁
嫁
于琴
赵瑟
明和
诚鸣
46岁赵明诚亡
,
丧夫
。
49
岁
身
染
重
疾
。
再讼
嫁而
张离
某之
,。
没有子嗣
,独居终老
,
44
岁
北
宋破灭
,
随
夫
南
渡
。
44
岁
北
宋破灭
随
夫
南
渡
46岁赵明诚亡
,
丧夫
49
岁
身
染
重
疾
。
再讼
嫁而
张离
某之
,。
婚变
没有子嗣
,独居终老
,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74
岁
南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欢乐自由的少女生活
颠沛流离的孀居生活
平静悠闲的少妇生活
1127年,靖康之乱 南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卖花担上,买得一支春欲放……怕郎猜道。奴面不如画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婉约派宗主
古今才女第一
追求自由的女权主义者
赌徒
女中真丈夫
率真的少女
深情的贤内助
无依无靠的寡妇
忠心不二的北宋臣子
与苏、辛并称的历史名笔
心高气傲的愤世嫉俗者
娇羞的少妇
晚岁失节的叛逆者
酒鬼
怼人高手
李清照的形象
靖康之变,宋国都汴京(今开封)被金人攻陷,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兵押往金国,从此半壁江山沦陷。宋朝政权仓皇南逃,北宋灭亡。宋高宗偏安一隅,建都临安,史称南宋。
李清照夫妇也随之从北方流亡到南方。志趣相投的丈夫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声声慢》之后,李清照再也没有词作传世,这首词成了她的绝唱。
写作背景
朗读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最能传递词人心声的一个字或者一句话是什么?
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任务二:诗歌艺术手法探究
1.央视大型文化纪录片想要拍摄一部《声声慢》的3分钟小电影,来表现李清照在写这首词时的愁情。请你阅读拍摄视频的“运镜技巧”及“文字脚本”知识手册,发挥你的想象,至少选择三句诗句,写下详细的拍摄文字脚本。
知识手册:
一、简单的运镜技巧: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不同景别代表的含义:
远景:主要用来表现环境,表现总的气氛,表现空间。
全景:指被摄对象的全貌,全景比远景包括的范围小些。
中景:以表现具体的情节动作为主,适合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近景:近景包括被摄对象最主要的部分,比中景更能突出的表现具体的情节和动作以及人物的情感,能交代具体的细节。
特写:是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能鲜明的交代具体细节,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但是不适合表现环境。
二、分镜脚本有哪些构成?
镜序、事件内容、地点、人物、服化道、对白、旁白、背景音乐、景别、运镜、后期。
镜序 事件(诗句) 地点 人物 服化道 旁白 (对白) 景别 拍摄的具体内容及注意事项
1 寻寻觅觅 细雨中的庭院 李清照 单薄的衣服 微湿的鞋子 寻寻觅觅 远景 特写 远景:拍摄李清照置身在小小庭院里的背影
特写:四处寻找的急切忧郁的目光
央视纪录片的拍摄,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如果是你,你还会增加什么拍摄环节?
淡酒 急风 黄花 守着窗儿的词人 梧桐
2.尝试写电影脚本后你会发现镜头的语言表现力是有限的,不如文字更充沛的表现人物的情感。结合刚才写镜头脚本的经验和以往学过的诗歌手法,说说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作者愁情的。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意象 内涵、作用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渲染愁情
象征离愁,思乡,音信之盼
孤苦飘零憔悴的象征
孤独寂寞的象征
愁绪无边的象征
“愁” 的象征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营造的意境:
冷清、凄惨、哀怨、愁苦之境
间接抒情
处处生愁,
物物助愁,
景景牵愁,
一个“愁”的世界!
妙用叠词抒发情悲
(1)渲染了悲凉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拓展意境】
(2)加强了语气,极有层次地表现了词人愁苦的心情;【增强感情】
(3)增强了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加强音乐美】
开头七组叠词可否换成”寻觅、冷清、凄惨”为什么?说说叠词有何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任务三:拓展“愁”情
梳理李清照的人生大事记,分析她复杂的愁因源于何处?
李清照缘何而愁呢?
靖康之变
第一阶段: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怀春少女时期!
第二阶段:幸福美满、相依相伴的新婚少妇时期!
第三阶段:离愁别绪、忧忧戚戚的离别丈夫的闺怨时期!
第四阶段:夫死国亡、颠沛流离、无依无靠的晚年时期!
(少经繁华)
(青遇幸福)
(中遭丧乱)
(晚历凄凉)
任务三:拓展“愁”情
梳理李清照的人生大事记,分析她复杂的愁因源于何处?
明确:情愁——孀居之苦
家愁——丧夫之
国愁——亡国之恨。
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冷清悲凉的意境,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总结全文,提升感悟
任务四:写作训练
请你发挥想象将《声声慢》用第一人称改写成抒情散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知识能量库:
运镜技巧在写作中的应用:运镜的方式并不固定,随着作者希望表达的情感,近景、中景、远景可以灵活组合。
「远景>中景>近景(特写)」这种方式往往用在表达沧桑、豪迈、悲涼、命运等宏大情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远)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远)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近)
大江东去(远),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远),惊涛拍岸(近),卷起千堆雪(近)。
寻寻/觅觅(中),冷冷/清清(远),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远),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近),怎敌他、晚来/风急(远)。雁过也(远),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远)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中),独自/怎生得黑!(远)梧桐/更兼/细雨,(近)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示例:炎炎烈日下的稻田里起伏着金色的波浪,一个瘦小的身影安静地蹲在田埂上,他卷边儿的裤腿沾满了泥土,他的眸子里盛满的是颗粒饱满圆润的金黄,他的手里婆娑着醉醺醺地打着盹的稻穗,脸上露出微微的笑意。
写作内容: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中景:袁隆平蹲在麦田的瘦小的身影
远景:一片金黄的稻田
近景(特写):抚摸着稻穗的手 饱满的稻穗 沾满泥的裤腿
袁隆平专注的神情
任务四:写作训练
请你发挥想象将《声声慢》用第一人称改写成抒情散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沥沥一场,绵兩催桐,黄花清减,窗子呼呼吱吱未曾消停地摇晃,却不猛烈。只是一声追着一声,伴着兩细敲窗纸,我抿了一口酒,咽不下。窄小的房问空荡荡,墙角零落几卷书轴,窗前横一长案,缺了一口的瓷瓶里挂了几枝谢了的菊花。强咽下,却呛红了眼。冷冷清清,了无人气。国破家亡。亲戚劝我逃。逃?能去哪儿?我端详着我的手,纤细柔长,指尖磨出薄薄的一层茧,我除了能用它来写字书画,还能做什么呢?我携着物什随国而迁,可国家已难自保。盗贼猖獗,民不聊生,举旗而起。行在路上,哭喊不已,破席潦草的裹着曾鲜活的生命,随意落在街边。畏惧着又情不禁担忧着我可否有幸拥有一席。怒国不争,怒己难为。拾眼望向窗外,风卷袭而过,带走一枝黄叶。它们翩飞又下落又起伏,挣扎着像回归大地。可这世事本无常,风操纵着叶,其不能自主;命运掌控着我,逃不得。只能守着窗儿,一声长长叹息。
任务五:课后巩固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星河欲转千帆舞”中“转”“舞”二字,逼真
地写出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B.经过海上航行,词人的梦魂仿佛回到天国,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自己要回到何处。
C.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走,她疾呼:风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吧。
D.该词通过记梦,抒发词人对现实的眷恋,表达了自己
不被苦难磨灭的追求和向往.她的作品中别具一格。
D
2.这首词风格豪放。请简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这首词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在她的作品中别具一格。①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壮阔意境:词首的海天相接图,词尾的大鹏展翅图。②阔大而豪迈的气度。尽管自己孤苦无依、志不得伸,但仍未放弃理想,执着追求。③它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姿,使人神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李清照《声声慢》学案
学习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把握诗人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词句,品读诗词的手法技巧,提升作文写作能力,解读词人愁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任务一:知人论世,把握形象
2022年7月,山东青州市李清照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一次“李清照形象征集活动”然而,活动结束后,部分网友对评出的一等奖获得者提出质疑,认为其不能代表李清照的形象、气质。结合老师发的预习材料和你的认识,说说你认为李清照形象征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请你说明理由。
任务二:诗歌艺术手法探究
1.央视大型文化纪录片想要拍摄一部《声声慢》的3分钟小电影,来表现李清照在写这首词时的愁情。请你阅读拍摄视频的“运镜技巧”及“文字脚本”知识手册,发挥你的想象,至少选择三句诗句,写下详细的拍摄文字脚本。
知识手册:
一、简单的运镜技巧: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不同景别代表的含义:
远景:主要用来表现环境,表现总的气氛,表现空间。
全景:指被摄对象的全貌,全景比远景包括的范围小些。
中景:以表现具体的情节动作为主,适合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近景:近景包括被摄对象最主要的部分,比中景更能突出的表现具体的情节和动作以及人物的情感,能交代具体的细节。
特写:是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能鲜明的交代具体细节,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但是不适合表现环境。
二、分镜脚本有哪些构成?
镜序、事件内容、地点、人物、服化道、对白、旁白、背景音乐、景别、运镜、后期。
镜序 事件(诗句) 地点 人物 服化道 旁白(对白) 景别 拍摄的具体内容及补充说明
1 寻寻觅觅 细雨中的庭院 李清照 单薄的衣服 微湿的鞋子 寻寻觅觅 远景 特写 远景:拍摄李清照置身在小小庭院里的徘徊背影 特写:李清照徘徊的脚步 四处寻找的急切忧郁的目光
2
3
4
2.尝试写电影脚本后你会发现镜头的语言表现力是有限的,不如文字更充沛的表现人物的情感。结合刚才写镜头脚本的经验和以往学过的诗歌手法,说说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作者愁情的。
任务三:知人论世,解愁因
结合材料,梳理李清照的人生大事记,分析她复杂的愁因源于何处。
任务四:写作训练
请你发挥想象将《声声慢》用第一人称改写成抒情散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任务五:课后巩固
阅读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星河欲转千帆舞”中“转”“舞”二字,逼真地写出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B.经过海上航行,词人的梦魂仿佛回到天国,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自己要回到何处。
C.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走,她疾呼:风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吧。
D.该词通过记梦,抒发词人对现实的眷恋,表达了自己不被苦难磨灭的追求和向往。
2.这首词风格豪放。请简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