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挑山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挑山工》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8 17:4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5课《挑山工》教学设计
《挑山工》教学方案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泰、杖”等5个生字。
2.能结合课文,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3.联系上下文,理解挑山工话中包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能结合课文,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挑山工话中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挑山工话中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板书课题。(板书:挑山工)
2.齐读课题,交流:关于泰山上的“挑山工”,你有哪些了解?
预设:“挑山工”就是往来山上山下,帮助别人运送货物或者行李的人。
3.补充资料:泰山挑山工起源于哪个年代已无从考证,大概自有了香客游人起就有了挑山工吧。泰山海拔1540多米,足有6000多级石级,山顶上游客、道士的日常用品,庙宇、山路维修改造原料,大都是挑山工用双肩挑上去的。
过渡:一根扁担,一身黝黑的肌肤,挑山工用脚步丈量着泰山的高度,也成了泰山的一道特殊风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这些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不平凡的精神品格吧!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引导学生交流对“挑山工”职业的了解,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期待,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识记生字,交流易错字的识记方法。
2.随文识字:字词检测,读准字音。
泰(tài)山 沉甸(diàn)甸 平衡(héng) 青竹杖(zhàng) 矮(ǎi)个子 敞(chǎng)开 褂(guà)子 拴(shuān)着 歇(xiē)歇脚 黑黝(yǒu)黝 拘(jū)束 耽(dān)误 包蕴(yùn)
点拨:指名依序朗读句子,认读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3.集中识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tài zhàng chǎng jū yùn
泰 杖 敞 拘 蕴
教师点拨:
(1)“泰”字可以和之前学过的“秦”字进行比较识记。如“泰山”“秦国”等。泰山是“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
(2)“杖”是木字旁,说明它和木头有关,文中的“青竹杖”指“青竹制的扶着走路的棍子”。
(3)“敞”读“chǎng”,本义是“宽绰,没有遮拦”或“张开,打开”。可换偏旁变成新字“常、躺”等。
(4)“拘”读“jū”,“拘束”的意思是“神态、言行因受约束而不自然”,反义词有“洒脱、大方”等。
(5)“蕴”读“yùn”,本义是指“积聚,蓄藏”,可组词“包蕴、蕴含、蕴藏”等。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出示含有生字的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语境中巩固生字识记。集中识字,师生交流识字方法,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借助“职业名片”梳理信息,感受人物形象。
2.探究过程
(1)快速默读课文,借助“职业名片”梳理信息。
挑山工职业名片
职业名称
劳动器材
登山动作
行走路线
(2)聚焦挑山工的动作描写,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3)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3.探究活动
(1)借助“职业名片”,初感人物形象。
①引导:泰山上的“挑山工”到底是个怎样的职业?他们又是怎样登山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1—2自然段,提取课文信息,完善“挑山工职业名片”。
②预设:
挑山工职业名片
职业名称 挑山工
劳动器材 一根光溜溜的扁担
登山动作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
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行走路线 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2)圈画登山动作,梳理登山要点。
①引导:默读第1自然段,圈画出挑山工挑货登山时的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交流反馈:
预设1:我觉得挑山工一只手“搭”一只手“甩”,是为了保持平衡,走得更快。
预设2:我从“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感受到挑山工的动作具有节奏感。
预设3:我模仿着挑山工“起步”“斜行”“登上”“转身”“换肩”等动作,感受到挑山工上山路程漫长,劳累辛苦。
③追问:你能不能结合相关语句,画一画挑山工的行走路线?
预设:
④引导: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的路线呢?这样登山有什么优缺点?
预设1:我觉得登山工走折尺形的线路的原因是能使挂在前面的货物不会碰到台阶,还可以省些力气,这是这样登山的优点。
预设2:我觉得这样登山的缺点是路线曲折,路程加长了一倍。
(3)阅读质疑,发现速度之谜。
①引导: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了一倍,那速度怎么样呢?阅读第2自然段,你有什么想问的?出示第2自然段。
预设:为什么挑山工挑着沉甸甸的货物,走的路程还比游人多一倍,花的时间却不比游人多呢?
②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读第3-6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借助“职业名片”梳理课文信息,通过聚焦挑山工的登山动作,行走路线,帮助学生感受挑山工负重登山的劳累辛苦,路程的曲折漫长,同时自然质疑,为接下来感受挑山工的精神做铺垫。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借助表格,比较挑山工与游人登山的不同,思考:挑山工的话包蕴着怎样的哲理。
挑山工 游人
2.探究过程
(1)结合挑山工的语言,想想挑山工与游人登山的不同,填写表格。
(2)结合表格,联系上下文说说挑山工的话包蕴的哲理。
3.探究活动
(1)默读课文,找出挑山工的语言,思考: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与游人登山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表格。
预设1:我发现挑山工是“挑着沉甸甸的货物,走得很慢”;游人肩上“没有挑子,走得快”。(板书:走得慢 走得快)
预设2:我发现挑山工是“一个劲往前走”;游人是“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板书:一个劲往前走 总得停下来)
预设3:我发现挑山工是“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游人是走得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板书:步步踩实 高兴怎么就怎么)
补充表格:
挑山工 游人
挑着沉甸甸的货物,走得慢 没有挑子,走得快
一个劲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
步步踩实,不能耽误功夫 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2)借助表格,感悟哲理。
①提问:比较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的不同表现,你感悟到了什么哲理?
预设1:我感悟到挑山工速度那么快的原因是他脚踏实地,绝不耽误功夫。
预设2:我感悟到挑山工速度那么快的原因是他认定目标,一个劲地往前走,总不停歇。
②点拨:“一个劲”就是“别的什么都不想,专心致志”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你有没有“一个劲”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结果怎么样?
预设1:我参加长跑比赛时,什么也不想,只是一个劲地向前冲,不知不觉就成功跑到了终点。
预设2:有一次我收到了一幅难度很高的拼图,别人都劝我放弃,可我不管白天黑夜,一个劲地拼,不知不觉真的拼成了。
③小结:脚踏实地,不半途而废;坚持不懈,不三心二意。这就是挑山工话中包含的意味深长的哲理。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挑山工一样,看准目标,一个劲地向前走。(板书: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
④引读第7自然段:这位平凡的挑山工,给了作者莫大的启示,怪不得作者说——(齐读)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梳理挑山工与游人的不同表现,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对比,感悟挑山工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感受挑山工的精神品质。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挑山工和游人登山的不同表现领悟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干什么事,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一个劲儿”地去做,就一定能达到目标。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学习挑山工的顽强毅力和进取精神,这将激励我们不怕困难,奋勇向前!
五、拓展延伸
过渡:一位挑山工,教会了冯骥才脚踏实地、一心一意的人生哲理;那么一棵桃花心木,又会教会作家林清玄怎样的道理呢?让我们阅读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可以将你的感受批注下来!
桃花心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①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②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③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④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⑤
预设1:我很疑惑,仅及膝盖的小苗是怎样长成几丈高的树林的呢?是因为种树人照料得好吗?
预设2: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二是浇水的量不确定。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预设3:我从种树人的话里知道,树木的“不确定”是指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干旱、风雨等恶劣的天气与环境。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能自己扎根找水源的树才能茁壮成长。
预设4:我联系生活知道,人的“不确定”是指人的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坎坷、磨难、曲折。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风风雨雨的考验的人,才能成为坚强、有作为的人。
预设5:我从“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中知道,如种树人所愿,现在他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六、布置作业
阅读李汉荣的文章《外婆的手纹》,小组合作,说说:你从奶奶的针线活中感悟到了怎样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