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洛”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背诵两首古诗。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第七单元篇章页上罗曼·罗兰的名言,引导:请你读读第七单元篇章页上的这句名言,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法国]罗曼·罗兰
预设1:一个人的品格是多么重要!
预设2: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2.过渡: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诗歌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板书:古诗三首)
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体现精神品质这一特点,借助篇章页的名言激趣促思,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好感情基础。
二、夯实基础
1.情境诵读
播放《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芙(fú)”“蓉(róng)”“洛(luò)”“卢(lú)”“纶(lún)”“单(chán)”“遁(dùn)”“冕(miǎn)”“砚(yàn)”“乾(qián)”“坤(kūn)”。
3.集中识字
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结合诗歌具体语境来理解。
点拨:
(1)“芙蓉”是花名,诗中的“芙蓉楼”是建筑名,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2)“洛”可结合“洛阳”一词,理解为地名,诗中是指作者的故乡,也是朋友要去的地方。
(3)“单”是多音字,这里读“chán”,“单于”是匈奴的首领。诗中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
(4)“砚”结合图片理解,这是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
(5)“乾坤”中的“乾”为天,“坤”为地,在诗中的意思是指天地间。
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吧!
4.知人论世
教师请学生介绍这三位诗人中自己最喜欢或最了解的一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①王昌龄(约698—约757),字少伯,唐代诗人,世称王江宁。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主要作品有《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等。
②卢纶(739—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③王冕(1310—1359),字元章,元代诗人、画家,号老村、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出身农家,幼年家贫。年轻时热衷功名,屡应试不中,遂绝意仕途,浪迹江湖。一生清贫,依靠卖画为生,存世代表作有《墨梅图》(藏于故宫博物院)。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交流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两首诗的作者生活在同一时期,这节课我们先学习这两首诗。(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塞下曲 [唐]卢纶)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古诗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2.探究过程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
(2)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注释,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3)全班交流整首诗的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引导:请你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学生畅谈。
(2)引导:请你借助古诗注释说一说,《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吧!
小组派代表回答。
(3)引导:请你借助古诗注释说一说,《塞下曲》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吧!
小组派代表回答。
4.成果展示
(1)《芙蓉楼送辛渐》
①字词梳理: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吴: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
平明:天刚亮。
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玉壶:用玉做成的,晶莹剔透的盛酒器。
②诗意梳理:
题目大意:(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
诗歌大意: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2)《塞下曲》
①字词梳理:
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
遁逃:篆书“遁”的左半边表示行走,右半边是护身的盾牌。持盾而逃就叫“遁”。 “遁逃”指偷偷地逃跑。
骑:骑兵。
②诗意梳理:
题目大意:塞,指边界上险要的地方。塞下就是边塞附近,也指北方边境地区。《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征战主题。
诗歌大意: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带着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从天而降,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补充资料,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诗歌。
2.探究过程
(1)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明确要求。
(2)结合补充资料,小组交流。
(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引导:我们先来探究《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吧。
①引导:从诗的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中往往会写到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用“ ”圈出来。
预设:雨、江和楚山。
②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两句诗,王昌龄藏情于景中。他在景物中藏了什么情感?你是怎么找到的?
预设1:离愁别绪。从“寒”字看出,秋雨连江,“夜”幕之中,更显凄清,离愁更浓。
预设2:孤独离情。从“孤”字看出,楚山非人,怎会孤独?辛渐远去,诗人感觉“孤”零零,所以感到楚山也“孤”零零。
③引导:这首诗一半写景,另一半写王昌龄临别时对辛渐的叮咛。叮咛了什么?
预设: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④指导学生了解“冰心”“玉壶”的典故。引导:“冰心”“玉壶”早就被人写进诗中。请你结合补充资料,说说本诗中“冰心”“玉壶”指什么?表现了王昌龄怎样的精神品格?
补充资料: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鲍照《代白头吟》
译:人像垂下的红丝绳一样耿直,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透。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初唐)骆宾王《送别》
译:离别的时候心里拿什么赠送给你,我这自有如装在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的真情。
鲍照用“玉壶冰”比喻清透的人品,骆宾王用“玉壶冰”比喻纯洁的真情。
预设:本诗中“冰心”指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玉壶”指用玉做成,晶莹剔透的盛酒器,形容人的纯洁与正直。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有像冰一样清澈、玉一样纯洁的心。表现了王昌龄冰清玉洁、清廉正直、坚持操守、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
⑤引导:王昌龄没有请辛渐给亲友捎带平安、祝福等话语,只让带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为什么呢?
出示补充资料:
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被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当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杀害。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预设:王昌龄想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本心的高洁品格。
⑥指导朗读全诗: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愁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1:朗读前两句时,声音稍低,语调平缓,读出依依惜别及孤独之情。(板书:离别 孤独)
预设2:朗读后两句时,要读出叮咛和嘱托的意味,也要读出作者内心对清廉正直的坚持。(板书:洁身自好)
(2)《塞下曲》
①引导:《塞下曲》是一首叙事诗。短短二十个字,就讲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的故事。你能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吗?可以选用诗中的关键字组合。
预设1:雪夜逐单于。
预设2:雪夜追穷寇。
②引导:塞下地广人稀,夜晚本应万籁俱寂,诗中的塞下之夜却很反常。你能从哪些字中读出反常?
预设1:从“飞”字发现反常,夜色已深,大雁本该熟睡,却高高飞起来。
预设2:从“逃”字发现反常,夜色如漆,单于偷偷地逃跑。
预设3:从“逐”字发现反常,追击逃兵,不用大部队,只用轻装的骑兵。
预设4:从“满”字发现反常,大雁还没有飞向南方,雪就下起来,且来得快、下得大。天气非常寒冷。
点拨:“飞”“逃”“逐”“满”四个字,让整首诗洋溢着紧张的战斗气氛。
③引导研读“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提问:单于黑夜逃跑,将士们是怎么得到这个消息的?
预设1:“雁飞高”,飞起的大雁把他们的行踪暴露了。
预设2:将士们虽然在休息,却很警觉,他们从大雁的惊飞猜测单于逃跑了。
追问:这两句诗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将士?
预设:机警、训练有素、善战等。
④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诗句:第一句写将士们所听,第二句写将士们所想。前两句诗虽只有短短十个字,却有力地表现了战斗前紧张的气氛。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大雁受惊、单于逃跑时的偷偷摸摸,读出将士的机警。(板书:紧张 机警)
⑤引导研读“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提问:面对单于的夜遁逃,将士们打算怎么做?
预设:将军打算带着轻装骑兵去追击。
追问:为什么只带着轻装骑兵去追?
预设1:敌军趁夜色偷偷逃走,说明他们怕唐军,我军有必胜的信念。
预设2:轻骑快捷,便于追击,可见唐军胜券在握。
⑥引导:欲将轻骑逐,天上却下起了雪,这是一场怎样的雪?
预设:雪下得特别大,从“满”字可知,片刻之间,弓刀上就落满了雪花。
点拨:“大雪”的寒气和“弓刀”的寒光写出了战场上的肃杀之气。一个“满”字,说明作战环境恶劣,大雪说下就下。将士们长期驻守这里,保家卫国,精神可嘉。从这里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将士?
预设:英勇善战、不怕困难。
⑦引导齐读后两句诗句。故事的结果、古诗的结尾都落在大雪上,戛然而止,让我们浮想联翩。
边塞天气变幻莫测,将士们追不追?(生齐读诗句。)
天气如此寒冷,还追不追?(生齐读诗句。)
道路难走,还追不追?(生齐读诗句。)
点拨:无论条件怎样变化、多么恶劣,丝毫不减他们对这场战斗满怀的必胜信心。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英勇无畏。(板书:英勇无畏。)
⑧引导学生朗读《塞下曲》全诗。大唐有这样的士兵,必将战无不胜!想象画面,说一说朗读全诗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预设:朗读的时候,前两句应读出月黑、雁飞、遁逃的紧张气氛,后两句语调要高昂,读出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
4.成果展示
《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后两句言志,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朗读的时候,要读出依依惜别及孤独之情,也要读出诗人内心对清廉正直的坚持。
《塞下曲》——本诗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守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诗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朗读的时候,既要读出战斗的紧张气氛,也要读出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
5.情境背诵
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1)全班配乐朗读,读出诗人的感情来。
(2)自由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播放两首诗的情境课文(背诵版)或借助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借助补充资料悟诗情,层层递进地理解诗句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芙、蓉、洛、壶、雁”5个字,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1)“芙”和“蓉”都是上下结构,书写要上收下放。“蓉”字撇捺左右舒展如鸟翅,下部的“口”上方不要多写一横。
(2)“洛”字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
(3)“壶”是上中下结构,要上下收,中间放。“壶”字下面是“业”,不是“亚”,不能多写一横。
(4)“雁”指迁徙的鸟,是单人旁加“隹”(短尾鸟的总称),不要写成“住”。半包围结构,左上包右下,单人并排,左小右大,四横间距均匀。
2.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书写,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再次练习书写。
五、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两首唐诗,虽然所写内容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但是两首诗都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板书:精神品格)
六、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唐] 王昌龄 [唐] 卢纶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砚、乾、坤”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墨梅》。背诵《墨梅》。
3.能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复习导入,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相机评价。(板书:古诗三首)
(1)听写上节课学写的5个字。
(2)指名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3)全班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引导: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王昌龄洁身自好的品格和卢纶笔下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这节课,我们走近元代诗人王冕,看看他在诗中又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板书:[元]王冕)
3.出示课文插图,提问:你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
预设1:一枝梅花傲然绽放,却是墨色的。
预设2:这是一幅水墨画,只用了墨,没有用其他颜料,与平常看到的梅花颜色不一样。
4.出示王冕墨梅图,引导:王冕是一个画家,这幅画就是王冕画的,王冕还在画上写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板书:墨梅)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古诗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墨梅》的大意。
2.探究过程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
(2)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注释,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整首诗的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引导:请你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学生畅谈。
(2)引导:诗中提到的“洗砚池”是谁家的?为什么称“我家”?
点拨:从注释中可以知道,“洗砚池”指的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家的,此处化用王羲之的典故,诗人和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3)引导:请你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吧!
小组派代表回答。
4.成果展示
(1)字词梳理:
洗砚池:传说会稽(今浙江绍兴)蕺山下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由于经常洗笔砚,池塘的水都染黑了。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间。
(2)诗意梳理: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的。墨梅不需要别人夸赞颜色多么好看,只愿留下一股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间。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抓住关键字词,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说说《墨梅》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应该怎样朗读诗歌。
2.探究过程
(1)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明确要求。
(2)抓住关键字词,小组交流。
(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指导学习“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①引导:王冕对梅花情有独钟。他笔下的墨梅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品读前两句,圈一圈王冕笔下的墨梅的特别之处。
预设1:从“洗砚池”看出梅花生长环境特别。他画的不是荒郊野外的梅花,这花是有主人的。它是王冕自己家的梅花,王冕园子里的梅花就长在他家的池子旁边,当然就有了他家的特点。
点拨: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我家洗砚池头树”——树长在洗砚池旁,更为梅花增添了一丝底蕴。
预设2:从“淡墨痕”看出梅花颜色特别。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若有若无的淡淡墨痕使梅花显得特别朴素淡雅,令人耳目一新。
点拨:“淡墨”是中国画的画法之一。用“淡墨”画出的梅花显得清浅,清雅入骨。(板书:朴素淡雅)
②指名朗读:这么特别的墨梅,该怎样读出它的特别之处?请你读一读。
预设:强调关键词,读出墨梅的颜色和气质的独特。
(2)指导学习“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引导:品读后两句,圈一圈王冕笔下的墨梅的特别之处。
预设1:从“不要”“只留”看出梅花有思想,想法独特。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预设2:从“清气”看出梅花具有清香的气味。
②追问:清香的气味确实迷人,这里的“清气”只是指梅花散发的淡淡清香吗?(板书:清香迷人)
预设:既指清香的气味,也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③引导:再读读这两句诗,想想表现了墨梅怎样的精神品格?
预设1:墨梅不图名。这一树墨梅坚信自己根本无需浓妆艳抹,自带悠远的清香已足够。
预设2:墨梅有追求。墨梅的香气会一直流传,直至弥漫于天地之间。
④引导:这么有品格的墨梅,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请你读一读。
预设:可以强调关键字,凸显前后对比,如“不要”与“只留”对比。“好颜色”与“满乾坤”对比,来体现墨梅独特的精神品格。
(3)结合资料理解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诗人王冕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梅花呢?诗中的他仅仅是在赞美墨梅吗?他想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声呢?
补充资料: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预设1:诗人写墨梅,其实是想表现自己淡泊名利、不巴结权贵的品格。
预设2:诗人是把自己比作了墨梅,墨梅的“清香之气”,就是诗人的为人之志。
点拨:诗人笔下的墨梅正是诗人自我的写照。诗人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也是借梅自喻,表明自己具有梅花一样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板书:借梅自喻 淡泊名利 不向世俗献媚 托物言志)
(4)引导朗读全诗:我们应该怎样朗读整首诗歌呢?
预设:诗的前两句写墨梅的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前两句要读出赞美的语气和自豪感;后两句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清高品格,后两句要读得坚定有力,读出诗人内心对高洁志向和高贵品格的坚守。
点拨:总之,要读出自信、昂扬的精神,读出不图名、有追求的志向。
4.成果展示
这首题画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美丽清香,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后两句,托物言志,点明中心。诗人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自己不愿媚俗的人格志向。
5.情境背诵
(1)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小组内练习朗读,然后在班级中汇报朗读,全班学生认真倾听和点评。
(2)开展“看画面,背古诗”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教师播放情境课文(背诵版),学生跟着情境课文,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借助资料深入理解诗人要表现的精神品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能力。
三、书写指导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砚、乾、坤”3个字,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
点拨:
(1)“砚、坤”都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左部窄且态势要上提;右部宽,注意与左边的迎合、避让与穿插。
(2)“乾”字也是左右结构,但要左右等宽。左边部件横画多,要写得紧凑;右边笔画少,要写得舒展。右边不是“气”,不要多写一横。
2.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书写,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再次练习书写。
四、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诗人字面上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清白正气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五、拓展延伸
1.过渡:梅花,“四君子”之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赞其形,赏其香。让我们积累背诵更多赞誉梅花的诗句: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2.引导:《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三首诗,虽然诗人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但每首诗里都蕴藏着一种伟大的精神品格。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竹石》这首诗就是借“四君子”中的竹子来表达诗人刚正不阿、不畏艰险的品格的,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吧!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过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交流积累更多有关托物言志的古诗,从而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扩大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背诵《墨梅》。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墨梅
[元]王冕
朴素淡雅
清香迷人
淡泊名利,不向世俗献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