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7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浩渺的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忽然收束,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并从二十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故名曰“壶口瀑布”。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通过整合同类信息理清作者的游踪,体会本文采用定点换景,视角转换的角度表现游踪的特点。
2、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3、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顽强、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作者介绍
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代表作和入选教材作品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背景介绍
梁衡在《我写<壶口瀑布>》中说:“《壶口瀑布》是我在记者任上写的最后一篇散文。1987年我正在黄河壶口采访,接到北京来的电话,国家成立新闻出版署,要我立即回京上任,从此结束了我十三年的一线记者生涯。人的一生总有几个驿站,几个起止点。对我来说壶口这个地方算一个。黄河于我有特殊的比分。我小学、中学阶段是在黄河的支流汾河边长大。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在内蒙古黄河边的临河县。只听这个名字,就知道离河有多么近了……后来当了记者就沿黄河上下采访,河边的人和事,还有黄河因季节不同而出现的万千变化,在我脑子里印象亟深。这篇《壶口瀑布》是我心中黄河的缩影。也是我对黄河精神的理解。”
告诫( ) 霎时( ) 漩涡( )
寒噤( ) 迂回( ) 汩汩( )
潺潺( ) 湿漉漉( )
震耳欲聋( ) 推推搡搡( )
前呼后拥( )
jiè
shà
wō
jìn
yū
ɡǔ
chán
lù
lónɡ
sǎnɡ
yōnɡ
字词学习
字音易错
注意区别于“旋涡”
告诫:警告劝诫。
霎时:极短时间。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理清层次
第1-2自然段:雨季初始壶口
第3-5自然段:枯水季再访壶口
第6自然段:赞美黄河,感悟精神
文体知识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作者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选材内容非常广泛,凡举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
知识链接
游记的三个要素是游踪、游程、游感。
游记或称纪行,是文学体裁,属于散文。一般而言,游记是旅人的旅游记录,所录包括途中见闻、政治、社会、风土、景物云云,亦表达思想感情。
游记代表作品
马可波罗游记
相传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出身于1254年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他也是欧洲当时著名的旅行家、商人。
在17岁时他跟随了自己的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著出《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东方国家-中国的旅途见闻,激起了很多欧洲人对东方中国的向往。
游记共分四卷,在游记的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
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
在书中有很大部分都是关于亚洲的记录,书中大多重点内容是关于当时中国元朝的游记记录,因为他在中国停留时间最长,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
扩展资料
季节 声形 态势 特点
雨季
枯水季
扑面而来
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震耳欲聋
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深不可测、千军万马、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景观丰富多样,有的雄浑壮阔,有的陡峭奇绝,有的多姿多彩。
勾画出描写不同季节的壶口瀑布的四字短语,填写表格,并概括其特点。
整体感知
作者从声形、态势等方面描写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不同的特点。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作者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文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基础。
从观景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文章主体部分写了壶口瀑布,我们再来看开头、结尾写了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开篇交代壶口瀑布的位置和自己去过两次,引起下文。
结尾表达作者对壶口瀑布表现出来的黄河伟大的性格的赞美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本文写作特点
(1)写景细腻,用词准确。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形状、态势以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在用词方面也十分准确,如“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句中的“凝重”“猛烈”二词,把黄河奔腾至此,从河床跌入了深谷,那种惊人、磅礴之势,写的生动准确。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二是结尾的巧妙联想。文章借助议论、抒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3)详略得当,句式错落。
文章对一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了略笔处理。对二到壶口,春天观瀑,则详写,描写了大水由高到低,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结尾一段长句与短句参差错落,很有韵味,引发出诗意的联想。
(4)结尾段议论,抒情。
精读品析
回顾游记要素
理清作者“所至”
感受作者“所见”
体会作者“所感”
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记》、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王充闾的《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雨季气势磅礴
枯水季刚柔相济
黄河水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自强不息
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