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2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设计充分利用和体现了历史思辨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历史思辨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思考、辨析历史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师自身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双向互动过程。其基本策略包括:(1)历史情境重构策略。在学生通读教材、掌握基本脉络的基础上,把相关元素打乱,让学生重新搭建、组装,形成不同角度的历史情境。(2)历史结果逆推策略。旨在打破“背景——内容——影响”惯性思维带来的单一性与单向性,通过反思历史结果产生的可能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寻找、补充相关材料进一步佐证既定结论,运用比较分析法寻找和理解历史发展规律等多种方式,形成更加辩证化的历史认知。(3)历史时空流动策略。不但要求还原、构建某个特定的时空,还要让时空“流动”起来,通过横向与纵向更加多维、多元的关联,构建起基于长时段、广视域的宏大历史观。历史思辨教学为中学历史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探索思维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并探索如何通过有效措施在课堂内外帮助学生的历史思维得以提升,使其更加理性化和思辨化,这不仅暗合了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现实要求,也回应了历史教育的时代呼唤。在具体方法的选择上,本节课采用了“小切口深挖掘”的模式,以《十日谈》对黑死病的一系列描述为切入的视角,让时间和空间在西医与中医之间流动起来,既有各自一条发展脉络的梳理,也有对比式的分析与综合。“小切口深挖掘”是历史学科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类似于医学上的“微创疗法”,选取复杂历史问题中关键的人物、代表性的物件、典型的事件或者鲜明的论点作为切口,通过对该细节的深刻挖掘,最终实现宏观理解。此模式不仅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更加丰富、具体的教学内容也能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选择性必修2模块,是从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度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进行考察,引领学生深入了解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轨迹。这一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充满着延续与变迁、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互动,需要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来认识历史问题。本模块教学内容体现出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医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解释。另一方面,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教学内容,突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多元特点与全球化趋势。学生既需要理解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和统一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也需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各地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日益强化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经济交流,不同文明之间互鉴、共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是历史与时代发展的必然。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从“人类面对群体死亡威胁的抗争”这个特殊的视角,首先回顾了疫病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造成的巨大冲击和破坏。然后梳理西医和中医药自古以来的一系列发展进步,医学正是在与疫病的抗争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发展为以科学为本质和内核的现代医学。第三,无论西医传入中国以来造成的中医西医之争,还是中医在理念、门派、治疗方案、效果评价、药物利用等方面的一系列局限与发展前景,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都需要辩证地看待文明的多元特点与科技发展、人类共同进步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最后,历史上的疫病还与现实中的新冠疫情作时空流动下的一种关联,学生可以在对比思考中形成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认识与感悟。学生情况分析(1)对于历史上的疫病,学生多少了解一点,尤其是中世纪后期席卷欧洲、造成千万级人口死亡的黑死病,基本是听说过的,这就为本课的导入提供了认知的基础。(2)基于眼下的新冠疫情,学生对疫病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和切身感受,零散地认识到疫病流行的一些基本特征,对疫病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切身感触。但是还不够系统和全面,需要以某个具体的案例为切口,在深入的挖掘后实现更加整体和深刻的认知。(3)学生对医学的发展史不够了解,也多少在生物等学科方面了解一些,特别是基于眼下疫情防控的一些做法,对于医学上与疫病的抗争措施发展变化也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4)经过初中历史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接触,学生对中医药领域的一些人物、成就有所耳闻,对于中医曾经面临的困境、与西医之间的对比竞争,既有较高的参与讨论的热情,也有话可说。但对中医、西医背后的科学、现代化等关联,尚且没有深刻的认知,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整体把握人类与疫病所做的抗争以及在此过程中医学取得的发展进步,从本质层面理解西医、中医与科学、现代化之间的关联,培养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学生通过对《十日谈》疫情描述的分析与概括,认识疫病流行的基本特征与严重危害。学生通过梳理医学在对抗黑死病中产生的进步,了解人们与疫病抗争的基本过程、措施手段,感悟不屈奋斗的艰难与宝贵,认识到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科学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的诞生,科学即是现代医学的内核与实质。学生通过表格梳理中医药取得的成就,通过史料对比认识到中医的不足、面临的挑战,思考其未来发展之路,辩证认识西医与中医之争。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认识到一系列防控措施的重要性、中西医结合对于抗击疫情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向最美逆行者——医护人员致以崇高敬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医药的主要成就;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教学难点整体认知人类与疫病的抗争过程以及进步;对西医、中医的辩证认识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十日谈》 相关医学论文与书籍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 网站资源(二)教学方法 史料研读、设问法、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4课 人类面对群体死亡威胁的抗争——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疫者,民皆病也。——许慎《说文解字》借助询问学生对“疫病”概念的理解,引出问题:你知道历史上曾发生过哪些疫病大流行? 学生回答:天花、鼠疫、霍乱、结核……教师延伸,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文艺复兴有一部代表性的小说,故事的背景就是一场席卷欧洲的鼠疫——当时人们根据其症状称为“黑死病”。为了躲避这场可怕的瘟疫,一群男女青年逃离佛罗伦萨,躲在郊区的一个城堡里轮流讲故事。大家知道这部小说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十日谈》。教师:对。我们不妨跟着作者薄伽丘的描述,来深入地了解当年那场可怕的疫病。 基于已有认知,结合小说《十日谈》的描述,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置身于具体的时空框架 完成具体历史情境的创设,实现小切口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疫来 1348年,意大利最美丽的城市——繁华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怖的瘟疫。它最初发生在东方,不到几年工夫,死去的人已不计其数;眼看这场瘟疫一处处蔓延开去,后来不幸传播到西方……从三月到六月,城里死了十万人以上。——薄伽丘:《十日谈》问题:结合《十日谈》描述,概括疫病流行的基本特征。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给出爆发的突然性、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致死率高、破坏性大等概括性的描述。教师及时做出汇总,针对学生不同回答及时给出相应的个性化评价。唉,宏伟的宫室,高大的宅第,从前达官贵妇出入如云,现在却十室九空,连一个最低微的仆从都找不到了!多少显赫的姓氏、巨大的家产、富裕的产业,遗下来没人继承!我们的城市陷入如此深重的苦难和困扰,以至令人敬畏的法律和天条的权威开始土崩瓦解。事实上,民政和神职执法人员和普通人一样,死的死,病的病,剩下的和家人一起闭户不出,根本不能行使职权。因此人们无法可依,爱怎么干就怎么干。照向来的风俗说来,人死了,亲友邻居都得前来吊唁;随后神父来到,棺材由死者的朋友抬着,大家点一支蜡烛拿在手里,唱着挽歌,一路抬到死者生前指定的教堂。由于瘟疫越来越猖獗,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新的风气。病人死了,不但没有女人们围绕着啜泣,往往就连断气的一刹那,都没有一个人在场。问题:结合《十日谈》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疫病造成的影响。学生通过材料解读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如下方面:①对人类群体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②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③冲击正常社会秩序,造成恐慌与动荡;④改变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学生如果结合教材,提到导致重要政治人物死亡、造成政局动荡、影响国家命运等观点,也可。鼓励联想到疫情客观上推动医学进步、思想解放等积极影响的思路。教师小结疫病流行的基本特征与巨大影响:疫来:暴烈横行,团灭威胁。 学生根据文本描述,并结合对疫病的既有认知、现实生活中对新冠疫情的感触,可以迅速给出一些对特征的概括。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依托《十日谈》代表的史料,概括疫病流行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切实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第二部分·抗疫 城里各处污秽的地方都派人扫除过了,禁止病人进城的命令已经发布了,保护健康的种种措施也执行了;此外,虔诚的人们有时成群结队、有时零零落落地向天主一再作过祈祷了。——薄伽丘:《十日谈》医生发明了精致的防毒服装,包括长袍手套和靴子,还有鸟嘴状面具,面具里有用芬芳的草药浸过的海绵。许多优秀的医生写了名叫《鼠疫养生指导》的书,引导读者增强健康观念,包括制定有关政策管理城市和乡镇的卫生,净化水、食物和空气的重要性。控制鼠疫的措施包括强制汇报疾病、隔离病人、焚烧鼠疫死亡者被褥、疾病流行期间关闭学校和市场、软禁掘墓者和颁布禁止医生离开传染区的法令。——玛格纳:《医学史》 [1] 问题: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当时采取的抗疫措施。学生结合两段材料与教材内容,认识到:当时盛行的祈祷、放血、药物基本无效,人们一旦感染鼠疫,就难以治愈。对于一场缺乏有效治疗办法的瘟疫来说,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远离疾病,以防传染。《十日谈》的一群青年男女跑到城郊去躲避瘟疫,这就是逃避感染的一种方法。当时的抗争措施主要以防控为主,包括:①建立强制性报告病例的制度;②隔离传染源;③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尽量保护干净的饮食和环境;④设立救治机构。教师小结欧洲黑死病流行期间的抗疫措施:抗疫:防控为先,待翼而飞。但是医学怎样才能在抗疫问题上真正取得胜利?这个等待的“翼”指的到底是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结果逆推:下列认识得益于哪些方面的进步?鼠疫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通过染病跳蚤叮咬、与受感染的组织直接接触或吸入受感染的呼吸道飞沫,在动物与人类之间传播。确诊鼠疫需要实验室检测。如果得到及时诊断,可使用抗生素和支持性疗法有效对抗鼠疫。应将患者隔离,以避免通过空气飞沫感染他人。口罩可以减少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常规防护装备,并采取7天药物预防措施。识别和监测密切接触者。——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关于鼠疫的简介 [2] 学生联系跨学科知识,认识到:医学对鼠疫的认识能够达到目前的水平,得益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工业生产、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本书基本上是西方医学或者是科学医学主要领域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的历史。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将医学的这些变化置于历史的情境中来理解。我们将追溯从古希腊开始的悠久传统,人类第一次将医学建立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之上。我们将考察在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激发下产生的转变,它显示出物理学和化学在医学上的胜利。……本书将试图解释这些现代变化的原由。——罗伊·波特:《剑桥插图医学史》 [3] 讨论:你认为西医和现代医学的说法哪个更好?其本质是什么?正如《剑桥插图医学史》对医学发展史的梳理,并不是为了增加西方的骄傲感,而是在历史情境中理解医学走向现代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的发展。所以现代医学的说法可能比西医的说法更加中立而且接近事物的本质——现代医学的本质不在于是西方产生或主要推动的,而在于科学发展本身。这里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从更加宏大的时空视野下去认识现代医学的产生与发展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西医”的视角。接下来对中医的认识同样如此。教师小结现代医学产生与发展的脉络与实质:医学:科学为核,现代之光。 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层层深入,在时间流动中梳理医学发展的脉络,认识现代医学的本质 梳理医学在对抗黑死病中产生的进步,了解人们与疫病抗争的基本过程、措施手段,感悟不屈奋斗的艰难与宝贵,认识到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科学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的诞生,科学即是现代医学的内核与实质。引导思辨化的历史认知,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第三部分·互鉴 让我们把目光从西方移到东方,思考一个问题:黑死病在欧洲这么著名,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就似乎没怎么听说呢?由西而中:中国难道就没有流行过黑死病吗?古代对鼠疫的称呼各地有所不同,核瘟、疙瘩瘟均指肺鼠疫。明末崇祯年间流行的,实为最为酷烈的肺鼠疫。由于医疗条件所限,救治效果十分有限。《崇祯长编》只出现了一次国家救治瘟疫的记载,这便是命令太医院负责救治患者。在传统观念影响下,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政权纷纷举行仪式,请求上天、神灵不再降下瘟疫。这反而由于群体聚集,加剧了瘟疫的传播与爆发。——赵现海:《瘟疫史研究的科学、区域与观念视角》 [4] 学生认识到,中国并不是没有,而是名称有所差异。中医也曾有过对抗鼠疫的历史记录。那么问题来了:太医院可以从哪些传统资源寻求救治方案?借助这个情境,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但是学生的思维不应止于此,而要进一步在与西医的对比中深入思考:中医应对鼠疫为何效果有限?中医针对鼠疫的核心治法为解毒、清热、活血,有效率最高的方剂为王清任《医林改错》之解毒活血汤。中医在以往鼠疫的治疗中并非针对鼠疫杆菌起效,而在针对病机(即病理过程)用药取效。西医的特效药物可以解决病原,但中医治疗仍然存在优势。——陈腾飞等:《中医学对鼠疫防治之认识》 [5] 1894 年前后,岭南地区暴发鼠疫。中医学派众多、治法多元,在诊断与疗效评价上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因此难免受到一些质疑和批评。西医以病原学为基础实施的一系列防疫措施在香港取得显著成效,还带来了知识规范化与确定性的观念,显然更加符合公众对瘟疫有标准防治方案的期望。——郑洪:《晚清岭南鼠疫流行下的中医知识生产与变革》 [6] 通过对材料的对比研读,学生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对比,在在理念、门派、治疗方案、效果评价、药物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历史局限。但这不代表中医完全无用或者就该被取代,中药在治疗鼠疫方面的效果是经过验证了的,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这就为之后辩证认识中医西医之争、探讨中医出路埋下了伏笔。按照历史的发展时间线继续往前走,现代医学(西医)在抗疫方面的显著优势、在香港的成功案例,有力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任务:简述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梳理基本过程:①西式医院纷纷建立;②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③建立医学院,培养人才;④发展公众卫生事业……随着西医的传入,近代中出现了中医存废之争。目睹中西医相互攻讦,伍连德对中医的现代性转型进行了探索。他一方面肯定中医的价值,另一方面竭力将中药科学化。科学并非西方专属,其价值是中立的。无论在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具体实践上,如现代医院的建立、医学杂志的创办、医学会的成立、现代医学实践和中国现代医学防疫体系的建立,还是在中医的现代性转型的探索方面,伍连德被视作 “中国现代医学奠基人”都是毋庸置疑的。——黄丁:《民族主义与现代化之间》 [7] 借助教材出现的历史人物伍连德,列出其主张将中医科学化,从而实现中医的现代性转型观点,引导学生探讨:中医与西医、科学、现代化之间关系;中医今后的发展路径与前景。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辩证认识:中医与科学并不天然违背,其现代化转型之路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而本质也同西医的历史发展之路一样,是实现中医的科学化。这个问题属于开放型,学生言之成理即可,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言予以相应的评价即可。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从来不是孤立和机械的,联系现实,向学生抛出三个问题:①新冠疫情是否也具有疫病流行的基本特征?②目前抗疫取得哪些进步与成就?③中国与世界、中医与西医有哪些交流互鉴的表现?既检测了学生对本节课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也涵养了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促进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结合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对现代化与西化问题的相关论述,教师小结中医发展的成就、局限与未来之路:互鉴:不问西中,合作共赢。 在空间流动中把目光转向对中医成就、局限与未来发展之路的认识与探讨,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开放性。 通过表格梳理中医药取得的成就,通过史料对比认识到中医的不足、面临的挑战,思考其未来发展之路,辩证认识西医与中医之争。涵养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促进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内容,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巩固相关知识点。升华部分: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认识到一系列防控措施的重要性、中西医结合对于抗击疫情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向最美逆行者——医护人员致以崇高敬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小切口深挖掘的方式,以《十日谈》对黑死病的一系列描述为切口,构建了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疫病爆发、流行的基本特征和对经济生活产生的巨大危害。进而以西方抗疫为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辩证认识西医的发展历史:在缺乏有效治疗办法的情况下,只能以防控为先,这也是限制疫病蔓延的最重要方法;在各项科学全面发展的推动下,现代医学诞生,在抗疫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步与成就。现代医学的本质不在于是西方产生或主要推动的,而在于科学发展本身。第三部分将目光转向东方,引导学生在明朝抗击鼠疫的具体情境中,在传统中医药成就中搜寻可以利用的资源。然而在具备科学的认识与手段之前,中医对抗鼠疫与欧洲对抗黑死病类似,虽有一定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成功。中医的历史局限也客观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但学生本着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应该辩证地认识中医西医之争以及中医的未来发展之路。中医科学化才是其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本节课的立意、设计比较新颖,线索明晰,学生也有较强的兴趣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学习,最终完成学习目标,梳理历史思辨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但是在时间和空间的流动中,难免存在一些跳跃性,加上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相对欠缺,今后可以进一步完善。
PAGE
^1 [美]玛格纳著,刘学礼译:《医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1—142页。
^2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lague
^3 [英]罗伊·波特:《剑桥插图医学史(修订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4 赵现海:《瘟疫史研究的科学、区域与观念视角》,《中国史研究动态》,2020年第5期。
^5 陈腾飞等:《中医学对鼠疫防治之认识》,《中国中医急症》,2021年第11期。
^6 郑洪:《晚清岭南鼠疫流行下的中医知识生产与变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7 黄丁:《民族主义与现代化之间——论伍连德之中医现代性转型探索》,《现代哲学》,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