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1 08:4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中华民族最为不朽的创造,不是宏伟壮丽的亭台楼阁,也不是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而是一种湛然而又端庄的集体人格——君子。
——余秋雨
张中行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1909-2006年),原名张璇,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的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代表作还有散文集《负暄琐话》。他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代表作:童话集《稻草人》。
走近叶圣陶大师
作者和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背景链接
商酌( ) 颠沛流离( ) 譬如( )
累赘( ) 拖沓( ) 妥帖 ( )
诲人不倦( ) 鞠躬尽瘁( )
zhuó

pèi

léi zhui
tuǒ tiē
cuì
pèi
读准字音
检查预习
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颠沛流离: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
积累词语
1.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待人厚,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对待他人都谦虚恳切、彬彬有礼、尊重有加;他律己严,在文字 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整体感知
段落 事情 品质
3
修改文章
细致认真,谦虚诚恳
4
送别客人
热情周到
5
及时回信
关爱朋友、重视友谊
6
谈写文章
写话风格
7
删除废字
重视简洁
8
规范“做”和“作”
力求完美、认真负责






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
2.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请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回忆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及作者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的思考。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的赞誉和亲切怀念。
1. 析先生之语言,品先生之精神。
(1)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2)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走近先生
1. 析先生之语言,品先生之精神。
(4)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3)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2.忆先生之身影,品先生之形象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表达了敬仰之情。
3.找出文中评价的语句,反复朗读,读出真情实感,对照所叙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对叶老进行热情的赞颂。
找出文中评价的语句,反复朗读,读出真情实感,对照所叙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1、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
①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琐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合作探究
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躬行君子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内容上,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结构上,总领全文。
人之师表
2、课文第2段引用了《左传》和《论语》,有什么作用?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①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②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结构上,总结全文。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抒情、议论
6、文章描写的事件都是叶先生工作或生活中的 一些小事,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事来写?
①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手法)
②作者从自己所熟知关于的叶圣陶先生的事情中进行选择,最终选择了这些生活或工作琐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内容)
③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动人,更能引起普通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作用)
1.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赏析语言
2.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的真诚、热情。
本文通过记述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塑造了一位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忠厚长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叙议结合
本文主要是记人,但文章中没有精细的人物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通过一件件具体的生活小事来再现叶圣陶先生的品格风采,并结合适当的议论,使得叶圣陶先生的形象生动感人。
2.语言平易朴素,内涵深厚
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行文平易,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内涵深厚。
他就是我们的榜样,他的待人宽厚,他的谨严律己都是我们的榜样。其实叶老的美德就藏在他的名字里。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秉臣”他愿做一个忠国、爱国、用一己之力改变国家之命运的臣子。“圣陶”他又多么希望自己能像圣人先贤一样造就万物、育化万物。
其实叶圣陶先生一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也默含在他每一个孩子的名字里。
1918年大儿子出生后,叶圣陶为他取名“至善”。叶圣陶的第二个孩子是女儿,他为女儿取名“至美”。叶老的第三个孩子是男孩,叶圣陶为老三起名叫“至诚”。
拓展延伸
叶圣陶名言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
1.尝试以“___________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2.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哪些精神品质?
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品德过人
文墨方面
日常交往
写文章
文风
写作的各个方面
提出希望
待人厚
写话
简洁
求完美
铭记主张

律己严

作文做人鞠躬尽瘁
怀念敬佩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