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高考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8 23:2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课程标准: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商业贸易的条件和商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的商业贸易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及其影响,联系当前的共建“一带一路”,培养家国情怀。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时间轴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1、条件:
其目的是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2、目的:
材料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商业贸易推动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意义: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商朝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两宋
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元明清
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贸易网络,商帮兴盛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易·系辞下》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1、商朝: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官府和贵族掌握商业。
◎中原商业文化商业鼻祖王亥 经商图
材料:殷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尚书·酒诰》
材料:商族人的祖先契被封到商。契的六世后代王亥率领部族驾牛车到周边部落做生意,外部落的人称他们为“商人”。
---《中国商邦》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材料“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②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③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④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业由官府垄断。
“工商食官”的含义:手工业者和商贾由官府统一管控,由官府提供衣食、原料,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3、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私营商业兴起,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商人;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陶朱公”范蠡
儒商始祖子贡
智慧商祖白圭
秦国巨商吕不韦
材料: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司马迁《史记》
根据材料,分析出现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的原因?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知识拓展】中国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
唐宋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离)
汉朝
休养生息,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重税,贬低商人地位。
明清
重农抑商政策回归传统,不鼓励商业发展
过程
原因:
(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等问题;
(2)根本原因: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评价
(1)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2)明清时期,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重要原因。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4、秦汉时期:艰难中有发展
①发展: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西汉“五铢”铜钱
②艰难:重农抑商政策;盐铁等商品的国家专卖制度;自给自足庄园经济的限制。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从两幅图中找出哪些体现唐朝商业特色的历史信息?
市署:专门管理市场交易的机构
1
店铺种类多,商品种类多,商业发达
2
波斯邸/收宝胡商:对外贸易发达
3
柜坊:专营货币信贷和存放的场所
4
5、隋唐: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6、两宋时期: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晓市、夜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的对外贸易通道,泉州、明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
—《唐六典》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良录》
观察两幅示意图,说明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城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市的范围扩大,突破时空限制 ②出现专业化市场
③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7、元明清: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兴盛;白银作为货币广泛使用;出现专业化市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典例研析】 (2021·浙江·高考真题)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答案】A
【详解】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A正确;当时的商业活动仍然受到政府的监管,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D排除。故选A。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典例研析】 (2020·海南·高考真题)《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答案】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B正确;A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材料无关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D排除。故选B。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典例研析】 (2020·北京·高考真题)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答案】B
【详解】从两幅图片及注释对比来看,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的娱乐场所、饮食服务业、零售与服务业等部分的分布相对分散,这说明的是当时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限制,B正确;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古希腊各城邦:
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古埃及:金字塔壁画上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特征: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二)古代世界商业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材料:阿拉伯人在8世纪中叶建成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陆上与海上路线,大部分在阿拉伯人占领的范围之内。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起初是沿海岸航行。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罗盘传到阿拉伯,从此阿拉伯人可以离开海岸在大洋中航行。他们在濒临印度洋各地港口建立据点,成为欧、亚海上贸易的重要中介人。阿拉伯商人联系着东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两边都有商站。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辗转运往欧洲。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
贸易范围广泛
从沿海岸贸易发展到远洋贸易
航海贸易发达是东西方经济交往的桥梁
贸易种类繁多
【史料解读】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阿拉伯商业发展的特点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材料:希腊人经商范围东及中亚,北抵今南俄草原,南达北非,西到大西洋,规模相当惊人。希腊参与商业活动的人,包括上至贵族、下至平民乃至奴隶等各种人,而不仅仅是外邦人或奴隶。希罗多德说,在希腊的每一个城邦内部有一个市场,人们在那里从事商业买卖活动。一些城邦为便于贸易的发展,在市场上,有专门的官员检查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价格是否合理、度量衡是否准确等。
——摘编自晏绍祥《古典作家笔下的古希腊商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希腊商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用来研究古希腊商业是否可信?
【史料实证】
(1)经商范围广、规模大;参与商业活动的阶层众多;商业交易有固定的场所;国家重视对商业贸易的管理。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观点:部分可信。理由:作者引述了不少古希腊古代作家笔下的史料,由于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夸大情节,因而部分史料可能失真。但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因而其对希腊商业状况的描述也有一定的真实性。
三、贸易通道
1、丝绸之路
①地位: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②作用: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
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形似希腊“来通”
西域
西亚
欧洲
北非
◎古罗马壁画《花神芙罗拉》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海上贸易通道
①路线: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②商品: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管理机构:官府在东南沿海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从西汉至宋代丝路贸易路线的变化
汉以陆路为主
唐海陆并举
宋陆路中断以海路为主
海上丝路日益繁荣
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主要原因
①北方长期战乱,阻碍路上丝调之路的畅通。②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纺织业、制瓷业、制茶业等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等) ④政府的开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1)特征:经济文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
(2)历史价值、作用:
①打通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③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生产力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④助推了多样性文化文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
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和相互包容的
重要纽带。
丝绸之路的特征和历史价值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3、“朝贡贸易”
①含义:
②特点:
③目的:
④影响:
⑤瓦解: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典例研析】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图1和图2分别是汉代和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对比图1和图2,据此分析唐代( )
A.朝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
B.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C.航海技术取得明显进步
D.对外交流范围扩大
【答案】C
【详解】通过观察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变化,特别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深入印度洋,反映出我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取得明显进步,C项正确;
图1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图2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四、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3、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流行于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穿着丝绸的古罗马贵族
◎古都长安出土佛教造像
◎文艺复兴时期
《群神宴》上的青花瓷
◎西汉南越王墓
出土波斯银盒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地区 时间 货币形式
中国 商朝
埃及 前11世纪
小亚细亚 前8—前7世纪

铜块、银块
金属铸币
1.货币
(1)发展趋势:从以物易物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2)表现:
◎商朝铜铸贝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
◎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 古埃及货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3)意义:
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材料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鲁褒《钱神论》
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货币的崇拜
揭示出货币对传统儒家标榜的人生价值观念和扭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特点
(1)多元货币体系存在。货币的各种职能在中国古代并不集于一体。铜钱、白银和纸币在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同时存在,但有时这些货币形态并不是作为流通货币,而是一种贮藏手段。
(2)货币制造和流通的地方性。在中国古代,许多地方流通的货中并不相同,这体现了中国封建性的特征。
(3)货币形态最终归向贵金属。两宋时期纸币制度的形成本质上是商品性和信用性关系调整的产物。但是其后政府信用性的膨胀和商品性、信用性头条的失衡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中国古代币制最终还是向贵金属流通归复。
(4)信用性纸币制度的早产、贵金属流通的不发达,是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化区别于古代与近代西方的两个重要将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学思之窗】拜占庭帝国的金币,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指出金币的史料价值,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可用于研究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及西方国家的商贸往来状况。
洛阳北魏墓地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的金币,铸造时间是491-518年。拜占庭帝国金币在我国出土数量很多。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典例研析】 (2020·全国·高考真题)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B
【详解】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
2.信贷
(1)含义:
(2)特点:
(3)原则:
偿还性;增殖性;流通性。
①以流动性为基础;
②以安全性为条件;
③以收益性为目标。
材料 1/2锱优质银子,公平的利率将被加上。从伊里阿马塔哈尔手中,伊里伊丁楠借下了银子。在3月,他将要归还银子(和)利息。证人:里皮特辛、阿布瓦喀尔和皮尔胡姆。在泥板上盖上了他们的印章。日期:11月1日,汉穆腊比第42年。
—M.席格瑞斯特《古巴比伦账目文献》
根据材料一
描述古巴比伦人如何签订借贷合约。
明确借贷双方;
写明还款时间及本息数目;
写下证人姓名并盖章;
写明日期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4)世界信贷发展
两河流域
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
公元前22

前21世纪
古代埃及
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16

前11世纪
古代希腊
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公元前
4世纪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5)中国信贷发展
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出现了货币信贷
春秋时期
宋代
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清朝
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唐朝
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
明中期后
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唐朝飞钱
交子与飞钱的差异?
交子是纸币;飞钱是凭证,合券才能取钱
3.商业契约
契:刻也
约:缠、束也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1)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商业契约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2)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已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3.商业契约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3)古代中国:
①商周时期:出现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唐朝石染典买马契约
◎元代遂昌县大柘全氏契约文书(局部)
◎清朝契约
【典例研析】 (2014·全国·高考真题)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闽、广舶务监官抽买乳香,每及一百万两,转一官。又招商入番兴贩,舟还在罢任后,亦依此推赏。
——-《宋会要辑稿》
在多种实物史料中去伪存真
“在此大帝国境内,确有天下各国和各宗教派别之人,所有的人皆可按照各自教派而生活。”
—安德烈·佩鲁贾(元代来泉意大利传教士)信函
从文献记载中去考证
二重证据法,孤证不立
思考:今天我们如何去了解宋元时期的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知识拓展】辨析史料、学以致用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史料类型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文学作品等
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等
回忆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传说、史诗等
录音、录像、纪实性影视作品
现代音像史料
数字资源
电子书、网页、多媒体资料
价值:最主要的史料载体历史传承的主要方式
局限:个人、政治、时代因素
价值:可信度高,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弥补文献史料不足
局限 :年代鉴定较难;不一定能展示全貌;意义不能准确的判断
价值:对现代史直接深入研究
局限:史诗、神话、传说、故事虽能反映历史,但有大量创造和虚构情节;容易受当事人主观因素影响
1.根据载体分类
(知识回顾)史料的分类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按学术价值分类可以分为原始史料(第一手史料)、转手史料(第二手史料)
按史料价值
(1)一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等原始资料,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实物史料以一手史料居多。
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
(2)二手史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文献史料以二手史料居多。
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
(3)价值:一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
(知识回顾)史料的分类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因为古代泉州商品经济发达,跨国贸易交往的增多,所以墨西哥银元会在泉州被发现。墨西哥银元作为出土文物,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对研究古代泉州海外贸易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探究1:泉州为什么会出土来自墨西哥的银元?
【知识拓展】辨析史料、学以致用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实物史料
(一手史料)
◎泉州出土的墨西哥银币元(铸期为1763年左右)
材料:泉州安溪龙通村发现了1100件古契约,它们记录了村民日常生活的田地、山林、婚姻、分家析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
这些古契约记载的事项大部分是租房或借钱、借粮。一份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古契约记载立契人找人租房,作为回报,当事人以佃农身份帮对方耕作,“纳租谷伍石”。……一份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古契约上同样记载了债务人因为欠对方钱粮无法奉还,以家里的土地相抵,同时声明相抵的土地是从祖父那里分得,“与叔兄弟侄无干”,避免债务人在执行时与人产生纠纷。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契约,
记载以地抵押所欠钱粮事宜。
明万历元年(1573年)契约
探究2:依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契约所起的作用
实物or文献史料
(一手史料)
有利于维护双方的利益;
规范商业活动,保证商业活动有序进行;
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维护社会秩序。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探究3:任选以下一则史料,简述其史料价值。 (提示:史料价值指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因其来源、类型的不同,其价值也不同。)
①泉州市舶司遗址
“州南有海浩无穷,
每岁造船通夷域”
②(宋)谢履《泉南歌》
③文莱甜桔子河遗址出土“泉州窑”的作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①是历史遗址,属于实物史料,是一手史料对研究古代泉州的对外贸易具有较高的价值;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达,官方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可用于研究古代泉州海外贸易发展概况。
②是文学作品。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可能存在虚构和夸大的可能,需要加以甄别。这句诗歌反映古代泉州对外海外贸易发展,造船业发达,可用于研究古代泉州商贸发展概况。
③是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一手史料对于研究古代泉州的对外贸易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反映古代商贸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流,瓷器出口到东南亚国家的情况,可用于研究古代商贸促进中外物质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历史。
探究3:任选以下一则史料,简述其史料价值。 (提示:史料价值指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因其来源、类型的不同,其价值也不同。)
泉州市舶司遗址
“州南有海浩无穷,
每岁造船通夷域”
②(宋)谢履《泉南歌》
③文莱甜桔子河遗址出土“泉州窑”的作品
史料价值题答题模板 1 来源:××××
类型:××××
对于研究××××具有较高/一定价值。
2 材料一反映了××××,可用于研究××××
材料二反映了××××,可用于研究××××
……
3(两则以上总结) 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材料的主题)。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本课小结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021年7月25日,我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项。该文化遗产项目,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泉州22个遗产点简介---第一组:制度保障+城市结构
九日山祈风石刻
这些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
市舶司遗址
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
德济门遗址
它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为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
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它与泉州的商人群体密切关联,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这里是外来商人、货物进入泉州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人祭祀海神妈祖之后,顺着晋江通往江口码头或者石湖码头前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
天后宫
真武庙
是10-14世纪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供奉的是泉州地区的第二代海神“真武大帝”,展现出古代泉州地区悠久的航海传统和海神信仰体系及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