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课程标准: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古代的村落的产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早期先民居住形式的变革: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这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系辞下》
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 ,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庄子·盗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知识回顾】农业产生对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生活:从迁徙到定居
生产:农业和手工业分工
早期先民居住形式变革的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
原始农业产生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二、村落的产生
1、前提:农业与筑屋定居的出现
2、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特征: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4、古代村落的意义:
①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②提高了生活质量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兴隆洼遗址聚落内的房址成排分布,外围环绕椭园型壕沟,是较完整的原始村落。被称为“中华始祖聚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①中国传统村落往往依水而建
②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又称农村)
③具有保守性
④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
⑤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材料一 徽州古村落是指明清时期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以宋明理学为思想基础,在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是徽州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村落。
— —《论血缘因素对村落结构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的原始村落分布地出现在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宗祠是传统村落中住民们精神活动的中心,但在祖先祭祀场所的意义上,宗祠与其他各种规模和形式的祠堂具有同样的功能。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阅读分析材料,思考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三、世界各地的民居
1、两河流域的民居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
①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和木材。
②布局: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结构都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2、古埃及的民居
(1)建筑材料: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
在上面搭上屋梁;
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保温。
(2)特点: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1)远古时期
(1)远古时期: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河姆渡
此种建筑通风防潮,也防蛇、虫、洪水、等的侵害;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
半坡
黄河流域(北方)干旱、风沙大、 气候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抵挡风沙、保暖。
炎热多雨、潮湿
干燥寒冷雨水较少
3、中国古代的民居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2)先秦以来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④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概念阐释: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四合院是民居当中古代礼制最充分的体现。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友以义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特有居住样式。广泛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
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四 合 院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窑 洞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干栏式竹楼
土楼
傣族干栏式竹楼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尖顶利于散水。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
一个特点是造型大,大的土楼可住七八十户人家,四五百人。第二是聚族而居。第三是防御功能。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屋檐滴水
反曲向上的大屋顶,四角起翘的屋脚
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4、古希腊罗马民居:
(1)核心: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2)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拱券与柱式的结合——宏伟壮丽建筑的技术基础(日本,佐藤达生《图说西方建筑简史》)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最主要特征
科林斯
古罗马带有拱券(xuàn)的剧场
帕特农神庙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5、罗马民居的集体住宅:
①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
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以契约形式租住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古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阿里阿纳·波里阿纳公寓式住宅,属于古纳埃斯 阿雷乌斯 尼基迪乌斯 梅乌斯所有。租期从接下来的7月1日开始。店铺、附带上面的房间。适合男士的二楼公寓。此中庭型楼房主屋。契约必须与前述人物的奴隶普里姆斯订定。——《拉丁碑文集》收录的罗马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出现高层公寓式住宅;以契约形式租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历史解释: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1、类型多样。既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等公共建筑,还有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2、风格独特。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3、讲究原则。古罗马建筑的基本原则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
4、人文气息浓厚。它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上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6、古代北美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
①从事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
②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
③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①自然环境
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宗教习俗
④历史、文化传统
⑤国家制度和政策等
探究:影响世界各地民居多样性的因素?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古希腊罗马
古印第安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几户人家墙壁贴着墙壁;
每户建筑的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泥和木材、椰子叶
小窗、庭院、院落有柱廊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木、石、砖、混凝土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
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的帐篷、圆形的工工具所
思考: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
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基本特征
节省材料
防晒保温
精致隐私封闭,礼仪之邦;
宏伟开放通透,影响深远;
原始落后
自然环境影响大
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影响结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北京的四合院强调对称的平面布局,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中间设有多个庭院,反映严格的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宗法思想。全宅分为内外院,外宾、仆役不得随意入内院,内眷不轻易到外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正房不仅是实际家庭生活的中心,也是家族精神的象征。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左次间住祖父母,右次间住父母。正房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子侄等晚辈居住,大哥住左厢,二弟住右厢。而仆役等只能住在外院从房内。
依据材料概括四合院的构成与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
历史解释能力训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①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连接,可避风雨。
②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为三间或者五间,是一家之主或长辈居住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居住的地方。
(1)构成:
(2)思想文化内涵
四合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族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反映,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观念,这些观念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集镇的出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集镇兴起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1、前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山西静升古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原始社会
两宋以前
两宋
元朝
明清
中国古代集镇发展概况
集镇雏形
军镇
工商业集镇
地理位置重要、常住人口增长→行政集镇
工商业集镇发展
出现专业分工
二、中国古代的集镇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加。
②宋朝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量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
③宋朝的工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④草市发展规模扩大,促进了集镇的兴起。
(2)特点
①从规模来看,集镇数量总体还较少。
②从分布地区看,多集中于水陆交通要道,分布不平衡。
【拓展深化】宋代集镇发展原因及特点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可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下表反映的是江南部分市镇及其经营项目)
市镇 经营项目
湖州府南浔镇、菱湖镇、乌青镇,苏州府震泽镇,嘉兴府石门镇 桑蚕、缫丝
嘉兴府王店镇、王江泾镇,湖州府双林镇,苏州府盛泽镇 丝织业
松江府华亭县朱泾镇 棉纺织业
桐乡县炉头镇 冶铸业
桐乡县石门镇 蚕丝、榨油
归安县善琏镇 制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
①数量多、分布密集;
②规模大,功能齐全;
③形成城镇网络;
④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或经营各具特色) 。
原因:
①农业和手工业发达,
②水陆交通便利。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窑湾古镇位于江苏新沂市,西依大运河,东临骆马湖,三面环水,不论是南方的泊来品,还是北方的物产,均需在窑湾装卸,长此以往,窑湾也就成为大运河重要的水旱码头。......清代《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
【课堂探究】影响古代集镇形成的因素: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位于山东青岛境内的鳌山卫、灵山卫是明代开始的海防工程,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当初是为了抵御倭寇袭扰而修建的沿海军事重镇。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设计,“跨府设卫,连县设所”,鳌山卫、灵山卫由当时的莱州府管辖,浮山所、雄崖所属于鳌山卫,灵山卫下辖后所在胶州,前所位于现琅邪镇夏河所,左所在灵山卫城内。
政治、军事因素
商业繁荣
常住人口增长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三、古代集镇的类型:
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工商业市镇(贸易小镇)
四、集镇的作用: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沟通城乡,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
2、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3、推动城市化。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灵山卫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城市的产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城市的产生及功能
1、条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因素。
2、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兴起: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城市。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二、中国古代的城市
1、中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到了周代,随着城或市的发展与变化,它们才逐渐含有“城市”的意义。
2、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3、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4、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 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
(1)周朝城邑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
(2)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①布局工整;
②突出王权;
③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
④主要考虑政治、军事因素,经济特征不明显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探究:以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为例探索城市繁荣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国家的统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两座宏伟京城的修建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扩大,均刺激了经济发展。唐朝京城长安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万,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学生和朝拜者。
——《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唐朝时候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今开封)为东京。宋周邦彦《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银。”《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北宋东京人口 “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①农耕经济持续发展 ②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③南北大运河的开通 ④国内国际贸易扩大,商业繁荣
⑤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⑥海外贸易发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内容 中国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的功能
内部布局
政府管理
地域分布
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步向经济中心发展,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由坊市分开到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
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交易到逐渐放宽
城市分布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
阆中古城
徽州古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战国
宋元
明清
隋唐
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趋势(如数量、分布区域、城市功能等)
战国时期主要分布在政治中心
隋唐以后主要分布在交通发达货物集散地
明清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数量增多;
地理位置南移、东移;
经济功能增强。
【课堂探究】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三、西方古代的城市
1、古希腊、古罗马城市
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道路系统和供排水系统,成为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2、中古末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自治权的取得、文学艺术的发展
3、19世纪产生现代城市: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拓展深化】中古时期城市的特点
(1)城市多为自发形成,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
(2)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和繁荣,使一些城市开始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取得自治权。
(3)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城里都有什么呢?为什么人们更愿意去城市?——以古罗马城为例
城墙、兵营
更安全的秩序
密集发达的道路
更便利的交通
发达的给排水系统
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市场、神殿、斗兽场等
更多的商机、更多的宗教场所、更多的公共设施......
——古罗马城平面图·百科图册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西欧中世纪谚语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古代罗马城
城墙
输水管道
市场
行政机构
城墙
竞技场和剧场
明清北京城
宫城
皇城
衙 署
作坊
作坊
文庙
商场
竞技场
看图学史: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及原因?
相同点:
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
都是政治中心;
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不同点:
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政治功能更突出。
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原因: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思想文化专制;
西方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力量强大崇尚自由平等的理念。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不同点 作为经济中心而出现 作为政治中心而出现
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 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生产水平不高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商品经济发达
思考:古代东西方城市的不同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思考: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市的产生,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对封建经济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3)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类居住;推动城市化进程;
(4)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5)消极:易导致“城市病”的产生:人口集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基础整合:
采集渔猎
人工取火及动植物规律
农业产生,农畜分离第一次大社会分工
人类定居,村落出现
新石器
村落、集镇、城市的形成及影响:
产品剩余,私有制出现;手工业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物物交换,商业出现,第三次社会法分工
商人、手工业者聚居,集镇出现
阶级出现
国家形成城市出现
统治阶级聚居
村落为人类提供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利于人口增长。
集镇、城市促进工商业发展,带动交通、文化等发展;
村落走向城市,不是人口之堆积,建筑之叠加,而是生产力、分工组织、公共设施及秩序之进步。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经济
人口
规模
功能
采集渔猎
农业
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商业
少
较少
较多
多
小
较小
较大
大
经济、军事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经济
居住
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洞穴到城市的演进,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
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
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进程;
也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
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同: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聚居地。
关系: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推动了村落的发展。
异:村落仅有行政、防御功能,基本没有文教商业娱乐等功能;
集镇有商业娱乐功能,但文教娱乐功能不突出;
城市一般行政、商业、文教娱乐宗教等功能齐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村落、集镇、城市时空坐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阅读材料,完成中外古代城市布局特点问题。
材料一,p56学思之窗: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①礼制规范;对称有序;
②坊市界限打破(街市);出现娱乐的瓦肆;
③皇城中心;政府核心;
材料二:
明代皇城分布示意图
(1)据材料和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特点。
唐都长安与北宋汴京对比示意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帕提农神庙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雅典卫城复原图
古罗马城市布局图
引水和排水系统发达;神庙法院处核心位置;巧用地形,布局不讲究对称和规范;广场、竞技场、浴场等公共活动场地多;
(2)根据材料归纳西方古代城市布局的特点。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材料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材料五:“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西欧中世纪谚语
材料四:罗马人一直在征服空间,中国人却一直试图与宇宙建立和谐的关系。——《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与住宅》
中国城市布局讲究对称和规范,重视礼制;
西方注重利用地形,布局灵活,重视神意和法治;
中国城市以政府为核心;西方以神庙、法院为核心;
中国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少;西方公共场所多;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西古代城市布局的差异。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013年全国卷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示例一:
从建筑的样式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 10 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示例二:
从建筑的历史传承或变迁看:中英建筑都见证了历史的动荡;但太和殿体现了专制体制的延续和被殖民的证据。白金汉宫、唐宁街 10 号见证的是体制的创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示例三:
从建筑的历史归宿或现实影响看: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白金汉宫、唐宁街 10 号依然是治国理政的场所,反映了民主政治的稳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