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2.科学思维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和性质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的得出、归纳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五四学制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但是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也就是还没有形成正确正规的物理概念以及对众多现象的综合归纳概括。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课堂当中能够呈现并参与的体育活动中亲身感知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中来认识力的三要素,并且进而形成从实物到示意图的跨越,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
对力的相互作用性的理解都是以学生活动体验为主,让学生从感性出发,向理性跨度,逐步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伴着动感的音乐,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全体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全程不断提醒注意安全)请几位同学到教室前面展示刚才他(或她)参与的活动。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
(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归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所有活动当中的共性。这就是“力”。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介绍力的单位以及1N的大小,并让某位同学估计托起物理课本的力有多大?
(2)将上述活动体验中的力按照效果进行分类:其一,使物体发生形变(举例);其二,......(暂且保留)
(3)学生用图示的器材做实验研究小钢球的运动是否会发生改变,观察分析运动改变的原因。 (分组实验,小组合作)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 ,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4)学生看课文图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 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5)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总结:这节课我们对力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研究。知道了什么是力,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怎么画,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二)板书设计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