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积累各类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习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3.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为背诵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 “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明确:嬴政并吞六国 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六国论》。 二、介绍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嘉佑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鹧鸪天.文安古今人物十咏之苏洵 作者:张晓辉 大器迟成苏老泉,闻名天府动眉山。言辞犀利砭时政,笔力雄浑切弊端。 评六国,论权奸,文豪万古有遗篇。官微却系黎民苦,洼淀而今颂几番。 三、写作背景 1.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2.秦与六国史料补充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3)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4)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整体感知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史论。 2.正音正字 六国互丧 sàng 洎jì 暴pù霜露 草芥jiè 与嬴 yǔ 赂秦lù 下咽 yàn 燕国yān 胜负之数shù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3.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提出论点,并做初步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初步论证,巩固论点。 第二部分(第2-3段),扣住分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皆引用历史事实来加以论证。 第三部分(第4-5段),点出写作目的,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告北宋统治者要采取正确方针,坚决抵御外来侵扰。 五、深入探究 1.疏通第一段字词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破灭:灭之。 兵:武器。 利:锋利。 弊:弊端。 赂:(割地)贿赂。 本句是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或:不定代词,有人。 互丧:相继灭之。 互,相继。 率:全部,一概。 耶:吗。 以:因为。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2.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明确: 第一段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不赂”两方面加以简要论证,提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正面申说赂秦必亡。第二个分论点以问答的形式加以申说,指出“不赂者”因“赂者”而亡。为全篇论述举纲张目。 3.疏通第二段字词 以:凭借、用。 攻:动作名,攻战的方法。 取:取得。 小:形作名,小的。 大:形作名,大的。 邑:小城镇。 城:大城池。 较:比较。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其实:它实际上。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其实:它实际上。 则:那么。 欲:想要。 患:担心的。 固:本来、当然。 思:回想。 厥:他们的。 先:对去世的尊长敬称。 祖父:祖辈和父辈。 暴霜露:“暴”同曝,译为“冒着霜露” 以:相当于“而”,才。 视:看待。 举:拿。 以:来。 芥:小草。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表转折关系。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同“餍”,满足。 奉:献给,送给。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至于:以致,以至于。 颠覆:灭之。 固:本来。 宜:应当,应该。 然:这样。 以:用。 事:侍奉。 得:对,适宜。 4.第2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 明确: 先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秦受贿所得的土地比战胜所得的要多许多,六国行贿所失的土地比战败所失的要多许多,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打下基础。 接下来以先人“暴霜露,斩荆棘”辟疆土之艰辛和后人“如弃草芥”割地之轻率相对比,用传统的孝道来谴责这些国君。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出赂者是怎样“奉之弥繁”;“秦兵又至矣”,写出秦步步紧逼、必欲亡之而后快的状态。 然后用“然则”一转,由摆事实过渡到讲道理。用“有限”与“无厌”、“弥繁”与“愈急”,道尽暴秦无厌之欲、诸侯赂秦之失,并明确提出赂秦的最终结果是亡国。 最后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准确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既对上文的论证进行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地收束上文,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一、二段。
板书设计 一:提出论点 弊在赂秦 六国论 二:扣分论点 运用引证 三:写作目的 讽谏当朝
教学反思 掌握课文内重点字词需要坚持,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古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