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4-05 21:0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外交实践: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三、走向国际舞台: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外交实践:①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二战后诞生了一系列新独立国家
②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陈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陈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③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敌视政策1.背景:2.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总
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另起炉灶”②“一边倒”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基本方针“学习思考”国际形势国家性质国家利益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外交实践:“自我测评”1:“一边倒”的必要性?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大阵营对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孤立、敌视
⑵ 新中国初建时就确定社会主义方向
⑶ 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良好国际环境思考:3.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⑴ 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
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⑵ 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外交实践:1949年底至1950年初 毛泽东出访苏联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苏联(1949.10.3)
保加利亚(10.4)
罗马尼亚(10.5)
匈牙利(10.6)
朝鲜(10.6)
捷克斯洛伐克(10.6)
波兰(10.7)
蒙古(10.16)
民主德国(10.27)
阿尔巴尼亚(11.23)
越南(1950.1.18)印度(1950.4.1)
——第一个与中国建
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瑞典(1950.5.9)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英国
——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1950.1.6)
1954.6,互设代办处社会主义国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 背景、目的:
2. 过程:

3. 内容:
4. 影响:
⑴ 1953年,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⑵ 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双方确认…
“平等互利”
⑶ 1955年亚非会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国际:…基本准则 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会为众多国家接受,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⑴ 符合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
⑵ 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⑶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思考 《联合国宪章》(1945)的原则和宗旨:宗旨:
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权力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
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并不分种族、性别、语言、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人类的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尊重;
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原则:
各国主权平等;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会员国不得侵犯它国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不得干涉它国内政;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
联合国组织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项,但这项规定不应妨碍对威胁和平、破坏和平以及侵略行径采取强制行动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2.亚非会议: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
“求同存异”方针:
“万隆精神”:
意义: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增强了中国在国际间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
精彩周恩来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材料阅读与思考”同 在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 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1. 毛泽东、周恩来先后访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 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形成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3.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 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
并在会议上起了积极作用
5. 出席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归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
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
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
是不可欺侮的,即使是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
不能有所依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中国不与苏联结盟
B.中国要与美国、苏联和平共处
C.建国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希望与美国“求同存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中国不依赖于美国,也不依赖于苏联,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C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2.作用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
要在于 (  )
A.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它是我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C.它是新中国的基本外交方针
D.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紧扣题干中这一原则的世界影响,故A项正确。B、C、D三
项是这一原则对中国外交的意义。
答案:A [典题例析] [例1] (2011·江苏高考)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日内瓦会议时,中苏关系尚未恶化,A项错误;中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项错误;当时,中美关系尚未缓和,更谈不上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C项错误;“必须走出去”意为参加国家间的活动,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D项正确。
[答案] D[题组冲关]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
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
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
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
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根据
以上材料判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  )①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建交 ③与外国(主要指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需要合适的时机和条件 ④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①是另起炉灶的含义,材料中的“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表明我们愿意和包括帝国主义在内的国家建交,由此可知选择D项。
答案:D2.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
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
评。”这主要是因为 (  )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题干信息“不
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C[典题例析] [例2] (2011·上海高考)“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由“周恩来”“共同基础”“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可知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 C[题组冲关]3.西方舆论发表了不少对中国代表团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个
人对日内瓦会议所起作用的评论。“已有不少人将周恩
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
流人物的地位”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
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  )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故选C。其他选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C4.20世纪中期的某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
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
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
向的主要原因是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解析: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结束。
答案: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