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城乡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城乡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28 20:4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城乡空间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在城镇和乡村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一个地区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因子,本节是来研究城市的内部结构,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城市。同时,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还为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城市的空间结构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可通过多个具体案例来展开研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掌握影响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能够分析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区域认知:了解城乡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和城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划分特点。知道城乡各功能区的分布及特点。
地理实践力:结合不同实例,能说出不同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人地协调观:理解合理布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重要意义及措施。
教学重难点
1.城市的几个重要功能区(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的特征和区位分析;
2.形成城乡空间结构的原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城镇和乡村景观图,引导学生讨论,说一说城镇和乡村各有什么特点?你家乡所在的地方,是城镇,还是乡村?
教师讲解,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与乡村相比,城镇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各类建筑聚集、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为了更好的了解城镇和乡村的区别及空间结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城乡空间结构”
【讲授新知】
一、城乡土地利用
结合初中所学地理知识复习土地利用类型,并归纳概括:我国土地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且城镇与乡村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城镇以建设用地为主,乡村以农用地为主。
【活动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P27-28“城乡土地利用示意”图,对乡村、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完成相关任务:
1.一般而言,乡村与城镇所占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各是什么?说出其原因。
2.在城镇中,商业用地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城市内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二、城乡空间结构
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接着呈现北京市不同地区景观图,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
下面教师将对主要的城市功能区进行讲解。
居住区:是指为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城镇最基本的功能区,住宅用地是城镇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居住区可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中小城镇的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而大城市往往形成多个不同等级的商业区。商业区人员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是城镇的核心区。大城市中心商务区一般由中心城区最繁华的街区和街道组成。
中心商务区:又称CBD,是城市主要商务活动的核心地区。中心商务区多位于城市中心,由市区最繁忙的街区及街道组成,以金融、贸易为主,是集银行和跨国公司总部、大公司办公机构、大型商场与购物中心,以及旅游、住宿、娱乐服务设施等于一体的功能区。与一般商业中心相比,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经济活动最繁忙、交通最便捷、人流最集中、建筑最密集、地价最昂贵的地区。例如,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我国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等,都是世界著名的中心商务区。
工业区:近现代城镇的发展大都与工业有关。目前,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镇外围,并沿主要交通线分布。受环境影响较大。并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功能区的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态功能区:是城市具有特定生态环境、发挥特定生态功能的区域,主要包括休憩用地、绿化地带以及特定生态保护地等。生态区分布一般不受付租能力、市场等经济因素的约束。当今社会,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现代城镇已成为共识。
当今城市功能越来越复杂,除了上述功能区以外,还有一定规模的行政区、文化教育区和风景名胜区等。
讲述:城镇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例如,居住区里常常有商店,只是商店用地面积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已。
刚才我们讲了城市功能区,多种功能区在空间上进行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较小的城市多表现为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的城市多表现为多核心状、棋盘格状等。
【活动探究2】——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城市规划的思想。唐代长安城(现西安市)的规划是我国古都规划的一个典范(图2.6),至今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设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东市靠近宫殿区和贵族高官府邸,多服务于达官贵人;西市是平民市场,也是国际贸易市场。
1.读图2.6,找出唐代长安城的行政区(宫殿区)、商业区(市)和居住区(坊)的分布。
2.说明唐代长安城西市比东市繁荣的原因。
3.讨论东市和西市的布局特点,领悟唐代长安城规划的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空间结构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空间分布格局呢?进而引出影响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
【活动探究3】——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城市土地空间有限,条件好的地段需求量大,地租水平也高。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类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类经济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以得到这一土地。读课本上图2-6,完成相关任务。
(1)想一想,影响城区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图中 OA、AB、BC 分别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标注在图上,并说明理由。
刚才讲述的是城市空间结构,接下来将要进行乡村空间结构的讲解。请同学们思考城市和乡村在土地利用方式、聚落空间形态、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照片展示乡村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是城乡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任务。城乡是一个由城市与乡村多种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不能封闭起来发展乡村,也不能单靠城市解决乡村问题。只有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相互支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那么如何做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呢?请同学们讨论完成思考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教师进行总结。
刚才已经学习了城乡空间结构,那么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又有哪些呢?接下来进入到城乡区位因素分析的部分。
三、城乡区位因素分析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区位”的定义,什么是区位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在课本中找出答案。
区位既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城市选址的讨论,说明会选择在哪规划新城并说明原因。
教师归纳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同时强调自然地理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这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的。自然地理要素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经济也会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城镇区位的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变化。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镇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而自然资源、交通等因素一直对城镇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最后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活动探究4】教师课件展示“世界城市分布图”“纽约地理位置图”“深圳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世界上的大城市,为什么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滨海平原、滨河平原、河口三角洲,为什么城市相对密集?
2.纽约位于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读“纽约地理位置图”,从地理区位的角度,分析纽约成为世界著名大都市的主要原因。
3.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原为一个小渔村。1980年8月设置经济特区,迅速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大都市。读“深圳地理位置图”,想一想,深圳的崛起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深圳与香港两个城市应当怎样互相促进和协调发展?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知识小结】带着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回顾主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