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瑟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 联系写作背景,鉴赏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作者常识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以小说和散文著称。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主观抒情小说的重要开拓者。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学习指导一:
任务:快速浏览课文,注意标注一些重点字词,并注意其读音
时间:5分钟
凋零 潭柘寺 椽 喇叭 陪衬 槐 扫帚 细腻 衰弱 平平仄仄 悲啼 萧索 橄榄 颓废
学习检测:读准这些字的读音
2.作者不远千里赶上北平来尝秋,故都的秋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
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
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学习指导二:
任务:1.文章中一共刻画了几幅秋景?
2.在这几幅图中,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和“悲凉”的?
时间:10分钟
1.文章中一共刻画了几幅秋景?
秋院图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秋景图
17
秋有声——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相同的秋天,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勾划出描绘秋色、秋声,它们传达出作者怎么的情绪?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
树影(黑色)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单衣
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冷色调给人以冷清、萧瑟、落寞之感。)
20
钟声
鸽声
风雨声 扫帚声
蝉声
秋声
鸽飞声、钟 鸣 声、扫 地 声、蝉鸣声、虫 鸣 声、风雨声、问答声。
21
以动(声)衬静, 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秋声】
鸽飞声、扫地声、蝉鸣声、虫鸣声、风雨声、问答声。
色
冷色调
声
冷清
静谧
悲凉
青天(碧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色)
树影(黑色)
灰沉沉的天
青布
枣树(淡绿微黄)
鸽飞声 蝉声
风雨声 人声
(反衬)静
23
破屋小院浓茶, 碧天蓝朵黄枣, (秋色) 驯鸽鸣蝉落雨,槐蕊铺地, (秋声) 悲凉人在故都.(情)
天净沙
学习指导三
任务:秋景有很多,有绚丽多彩的风景,有硕果累 累的果实,而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秋景中体现“清”“静”“悲凉”的景物?
时间:5分钟
思考角度点拨:
1.作家人生经历
2.时代特点
个人经历:
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家境贫寒,留学日本十年,备受歧视;生活的经历,多多少少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他的身世命运决定了他悲伤压抑的性格。因此,作者心中的悲凉与落寞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26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北平岌岌可危。郁达夫受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颠沛流离,蛰居杭州,思想苦闷。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也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选择了景物,反过来,透过这些景物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凉”。这种将“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手法,叫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陈益夫·陈益夫
28
课堂作业
(仿句练习)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
例: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在————————————,
在————————————,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