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3】中考考点系列小测卷(原卷版)
专题2 筛选信息概括和理解内容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
一、阅读文言短文,回答问题(3分)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电。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试题】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特征。
(1)第②段,作者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夏水____________的特点。
(2)第③④段,作者分别用四个字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概括描写了三峡春冬和秋季的景象,语言凝练俊雅。
二、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7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
B.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
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D.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
2.选文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4分)
【链接材料】
曲池荷
卢照邻①
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
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⑥飘零:坠落,飘落。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桓公深知宁戚①,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②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③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 妄瑕》)
1.【甲】文运用 ______ 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 ______ (填原文词语)的形象。(2分)
2.【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3分)
四、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小题(7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文第一段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两点。(4分)
2.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可谓尽职尽责,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苏轼作为杭州知州,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3分)
【链接材料】
(苏轼)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①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儃③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路:行政区划名。②度僧牒:批准出家为僧的文书。③儃(zhān):稠粥。
五、阅读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3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不终卷,而己之才思涌出。遂不能息心凝虑①,究极本领。不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②,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③,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④,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⑤,自成一家。惜乎老至耄⑥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⑦于终身不窥堂奥者。
(选自清 赵翼⑧《<瓯北诗话>小引》)
[注释]①息心凝虑:静心思考。②展玩:展读,赏玩。③寻绎:探求推理。④相上下:相比较。⑤挫笼参会:吸收、综合和比较。⑥耄:八九十岁。⑦差胜:略微超过。⑧赵翼:清代文学家,常州人,乾隆进士。《瓯北诗话》是赵翼的诗论专著,选文是这本书的自序。
【试题】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嘉肴”“大概”“参会”“终身”四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相同。
B.《论语》中的“温故知新”与甲文中的“教学相长”提示我们:学习方法灵活多样,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C.赵翼曾经评论说很多人读经典是“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从乙文的“愧悔”来看,他自己也犯过相同的错误。
D.赵翼虽能“知不足”,但是不能“自反”,忘记了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警告,晚年落得个“意与日去”“悲守穷庐”的结局。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6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①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②,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③,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注释】①侍中:官名。自秦时开始设置,隋代改称纳言,唐代复称侍中,并一度改称左相,成为门下省正式长官。因侍中官位特高,故只加赐于身居要职的大臣。②宽怠(dài):松懈,怠惰。③日陵月替:一天天地衰颓下去。
(选自《贞观政要》)
【试题】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6分)
(1)乙文魏征的话印证了甲文的什么观点?(2分)
(2)魏征和唐太宗对于“守天下难易”的看法有什么不同?(4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①。公孙闬②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③,战而不死,曲桡④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⑤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⑥于王前。田忌遂走。
(节选自《战国策 齐策一》)
【注】①说:同“悦”,感情和睦。②公孙闬(hàn):齐国人,邹忌的门客。③不进:不构成威胁。④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⑤卜:占卜,预测吉凶。⑥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你认为语段【甲】中邹忌被齐威王称“善”的进谏有哪些优点?(3分)
2.邹忌逼走田忌之后,齐国逐渐失去了强国的地位。请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从人物角度分析原因。(3分)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3分)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曰“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其宠待如此。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朝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卒于夔,年七十二。正德中,追谥文宪。
【试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濂小时候师从名人梦吉、吴莱后来游学到柳贯、黄溍之门,两人都自认为比不上宋濂,这样写是为了衬托宋濂的才学渊博。
B.宋濂性情谨慎,他的居室,题名为“温树”,长期在宫中为官,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
C.宋濂为官谨慎,为人正直,茹太素上万言书惹皇上震怒。宋濂让皇帝心平气和,茹太素的意见才全都被采纳。
D.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从侧面烘托了宋濂的人物形象。
九、阅读《曹刿论战》,完成问题(7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有两条线索,事件发展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人物活动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B.第一段鲁庄公面对曹刿“何以战”的问题,接连做出回答,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C.文章剪裁别具匠心,紧扣“论战”来写,详写了曹刿的言论,略写战争的规模、过程等,对凸显曹刿的战争理论这一中心起到关键作用。
D.本文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练。行文中散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2.读了《曹刿论战》,我们发现其实鲁庄公并不“鄙”。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鲁庄公不“鄙”的具体表现。(每则材料分析出一点即可)(4分)
【链接材料一】
八年春,治兵于庙,礼也。
夏,师及齐师围郕①。郕降于齐师。仲庆父请伐齐师。公曰:“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夏书》曰:‘皋陶②迈③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秋,师还。君子是以善鲁庄公。
(节选自《左传·庄公八年》)
【链接材料二】
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④而薄之,败诸鄑⑤。……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⑥,若之何不吊?”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一年》)
【注释】①郕:周代诸侯国名。②皋陶: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正直闻名天下。③迈:勉力,努力实行。④陈:同“阵”,这里指摆好阵势。⑤鄑:古地名,春秋时属于鲁国。⑥粢盛(zī ché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这里意为庄稼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孙云球①,宇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风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
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奇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崚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
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日:”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
(选自《吴县志),有删改)
【注】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弯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
B.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
C.“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
D.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2)神哉,技至此乎。
3.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2分)
4.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 为什么 (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3】中考考点系列小测卷(解析版)
专题2 筛选信息概括和理解内容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
一、阅读文言短文,回答问题(3分)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电。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试题】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特征。
(1)第②段,作者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夏水____________的特点。
(2)第③④段,作者分别用四个字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概括描写了三峡春冬和秋季的景象,语言凝练俊雅。
【答案】(1)水流湍急 (2)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二、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7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
B.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
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D.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
2.选文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4分)
【链接材料】
曲池荷
卢照邻①
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
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⑥飘零:坠落,飘落。
【答案】1.A
2.周敦颐笔下的莲是“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借对莲花的赞美,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情感。
卢照邻的诗,先写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零落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桓公深知宁戚①,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②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③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 妄瑕》)
1.【甲】文运用 ______ 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 ______ (填原文词语)的形象。(2分)
2.【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3分)
【答案】1.托物寓意;善求士。
2.命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得不到任用,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还饱受各种屈辱;“宁戚”得到齐桓公的赏识和重用,实现了抱负与价值。
认识:每个时代都有人才,“伯乐”对“人才”非常重要。
四、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小题(7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文第一段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两点。(4分)
2.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可谓尽职尽责,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苏轼作为杭州知州,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3分)
【链接材料】
(苏轼)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①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儃③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路:行政区划名。②度僧牒:批准出家为僧的文书。③儃(zhān):稠粥。
【答案】
1.①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③写出先帝的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④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一:苏轼做到了。面对饥疫,他一方面请求减轻百姓负担,想方设法教济饥民;另一方面熬制药剂,派医生救治病人。
示例二:苏轼做到了。作为杭州知州,他在杭州遭遇饥荒和瘟疫时,想方设法救助饥民、救治病人,救活了很多人。
五、阅读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3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不终卷,而己之才思涌出。遂不能息心凝虑①,究极本领。不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②,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③,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④,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⑤,自成一家。惜乎老至耄⑥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⑦于终身不窥堂奥者。
(选自清 赵翼⑧《<瓯北诗话>小引》)
[注释]①息心凝虑:静心思考。②展玩:展读,赏玩。③寻绎:探求推理。④相上下:相比较。⑤挫笼参会:吸收、综合和比较。⑥耄:八九十岁。⑦差胜:略微超过。⑧赵翼:清代文学家,常州人,乾隆进士。《瓯北诗话》是赵翼的诗论专著,选文是这本书的自序。
【试题】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嘉肴”“大概”“参会”“终身”四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相同。
B.《论语》中的“温故知新”与甲文中的“教学相长”提示我们:学习方法灵活多样,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C.赵翼曾经评论说很多人读经典是“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从乙文的“愧悔”来看,他自己也犯过相同的错误。
D.赵翼虽能“知不足”,但是不能“自反”,忘记了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警告,晚年落得个“意与日去”“悲守穷庐”的结局。
【答案】
1.C【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参会”古今义不同,古义是综合和比较;
B.有误,“温故知新”意思是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D.有误,赵翼能“知不足”,能“自反”。
故选C。
(乙文译文)年轻时读唐宋诸家诗,经常不等看完,便觉得自己才思涌出,于是在读诗的过程中,便不能静心思考,穷尽本领。不过和当时一般选家不相上下,知其大概而已。晚年无事,便取来唐宋诸家的全集,再三展读,才慢慢在唐宋诸家诗中看到了真正的才学,真正的境地。才明自己从前所看见的,仅是十分之二三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6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①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②,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③,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注释】①侍中:官名。自秦时开始设置,隋代改称纳言,唐代复称侍中,并一度改称左相,成为门下省正式长官。因侍中官位特高,故只加赐于身居要职的大臣。②宽怠(dài):松懈,怠惰。③日陵月替:一天天地衰颓下去。
(选自《贞观政要》)
【试题】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6分)
(1)乙文魏征的话印证了甲文的什么观点?(2分)
(2)魏征和唐太宗对于“守天下难易”的看法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唐太宗觉得守天下不难,只要帝王能任用贤能,接受谏言诤言就可以。魏征觉得很难,因为帝王于忧患危难的时候,就会任贤受谏。到安乐的时候,就会放松懈怠,让谏言的人惶恐畏惧,时间久了,国家就会危亡。环境安逸而能够做到心怀恐惧,居安思危,这是非常难的。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①。公孙闬②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③,战而不死,曲桡④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⑤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⑥于王前。田忌遂走。
(节选自《战国策 齐策一》)
【注】①说:同“悦”,感情和睦。②公孙闬(hàn):齐国人,邹忌的门客。③不进:不构成威胁。④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⑤卜:占卜,预测吉凶。⑥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你认为语段【甲】中邹忌被齐威王称“善”的进谏有哪些优点?(3分)
【答案】①从自己的日常小事入手,善于设喻说理;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君着想,晓以利害。
2.邹忌逼走田忌之后,齐国逐渐失去了强国的地位。请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从人物角度分析原因。(3分)
【答案】①国君由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到后来听信一家之言;②邹忌由原来头脑清醒,爱国忠君,到后来自私自利;③大臣之间不团结,都为自己争得利益。
【参考译文】【乙】成侯邹忌是齐国的丞相,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和睦,互相猜忌。公孙闬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为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计谋好,您可凭借这立功;一旦战败,田忌就不会再威胁您了,如果田忌侥幸在战场上没有死,回国也必定枉死在罗织的罪名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田忌屡战屡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派人带着二百两黄金在市集上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屡战屡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占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听到这样的话大惊,便逃跑避祸。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3分)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曰“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其宠待如此。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朝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卒于夔,年七十二。正德中,追谥文宪。
【试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濂小时候师从名人梦吉、吴莱后来游学到柳贯、黄溍之门,两人都自认为比不上宋濂,这样写是为了衬托宋濂的才学渊博。
B.宋濂性情谨慎,他的居室,题名为“温树”,长期在宫中为官,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
C.宋濂为官谨慎,为人正直,茹太素上万言书惹皇上震怒。宋濂让皇帝心平气和,茹太素的意见才全都被采纳。
D.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从侧面烘托了宋濂的人物形象。
【答案】C
【解析】C项有误,“茹太素的意见才全都被采纳”表述不正确,原文“帝览其书,有足采者”可知皇帝认为茹太素的意见值得采纳,而不是被全都采纳。
【译文】
宋濂,字景濂。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柳贯、黄潘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自谓不如他。
宋濂性情诚实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住的屋子,题名“温树”。有客人问起宫中言语,宋濂便将“温树”二字指给他看。宋濂曾经与客人一起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察。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可以重责他。”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后。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了。”每次会见,必令设座上茶,每天早晨必令随侍用膳,反复地向宋濂咨询,常常谈到半夜才作停止。宋濂不会饮酒,而太祖有一次硬让他喝了三觞,使他醉得行不成步。宋濂所受恩宠便是如此。
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学问无所不通。在朝中,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的人,接踵而至。外国贡使也知道宋濂的名字,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的价钱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逝于夔,终年七十二岁。正德年间,又追封谥号文宪。
九、阅读《曹刿论战》,完成问题(7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有两条线索,事件发展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人物活动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B.第一段鲁庄公面对曹刿“何以战”的问题,接连做出回答,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C.文章剪裁别具匠心,紧扣“论战”来写,详写了曹刿的言论,略写战争的规模、过程等,对凸显曹刿的战争理论这一中心起到关键作用。
D.本文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练。行文中散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应为: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故选A。
2.读了《曹刿论战》,我们发现其实鲁庄公并不“鄙”。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鲁庄公不“鄙”的具体表现。(每则材料分析出一点即可)(4分)
【链接材料一】
八年春,治兵于庙,礼也。
夏,师及齐师围郕①。郕降于齐师。仲庆父请伐齐师。公曰:“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夏书》曰:‘皋陶②迈③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秋,师还。君子是以善鲁庄公。
(节选自《左传·庄公八年》)
【链接材料二】
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④而薄之,败诸鄑⑤。……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⑥,若之何不吊?”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一年》)
【注释】①郕:周代诸侯国名。②皋陶: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正直闻名天下。③迈:勉力,努力实行。④陈:同“阵”,这里指摆好阵势。⑤鄑:古地名,春秋时属于鲁国。⑥粢盛(zī ché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这里意为庄稼
【答案】①当邸国向齐军投降时,他没有听从仲庆父进攻齐军的建议,而是强调要修养品德,以德服人。②当宋国攻打鲁国时,面对强敌他积极迎战。③当宋国发生水灾,他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派使者前去慰问。④当宋国的军队在鲁国境内还没有摆开阵势时,他把握战机,发动进攻,最终取得胜利。⑤宋国发大水,他体恤百姓派使者去慰问觉得百姓受了难。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链接材料一】“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姑务修德以待时乎”可知,当邸国向齐军投降时,他没有听从仲庆父进攻齐军的建议,而是强调要修养品德,以德服人。结合【链接材料二】“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可知,当宋国攻打鲁国时,面对强敌他积极迎战。结合“宋师未陈而薄之,败诸鄑”可知,当宋国的军队在鲁国境内还没有摆开阵势时,他把握战机,发动进攻,最终取得胜利。结合“秋,宋大水。公使吊焉”可知,当宋国发生水灾,他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派使者前去慰问。结合“天作淫雨,害于粢盛⑥,若之何不吊?”可知,宋国发大水,他体恤百姓派使者去慰问觉得百姓受了难。
【译文】
【链接材料一】
八年春季,鲁庄公在太庙把武器发给军队,这是合于礼的。
夏季,鲁军和齐军包围郕国。郕国向齐军投降。仲庆父请求进攻齐军。庄公说:“不行,我实在缺乏德行,齐军有什么罪?罪是由我引起的。《夏书》说:‘皋陶勉力培育德行,德行具备,别人就会降服。’我们姑且致力于修养德行,以等待时机吧!”秋季,军队回国。君子因此而赞美鲁庄公。
【链接材料二】
十一年夏季,宋国为了乘丘那次战役的缘故而入侵我国。庄公出兵迎战。宋国的军队还没有摆开阵势,我军就逼近压过去,在戬地打败宋军。……
秋天,宋国闹水灾,庄公派使者前去慰问。说:“上天降下大雨,危害了庄稼,为什么不慰问呢?”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孙云球①,宇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风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
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奇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崚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
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日:”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
(选自《吴县志),有删改)
【注】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弯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
B.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
C.“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
D.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2)神哉,技至此乎。
3.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2分)
4.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 为什么 (4分)
【答案】
1.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文中“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可知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是出于自身的喜好,“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侧面烘托孙云球研制眼镜的技艺高超。
2.(1)凡(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2)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作答时要注意特殊句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注意要抓住句中关键词,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比如第(1)句中的“凡’“服”,第(2)句中的“神”“至”此”。
3.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从文中“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可以看出。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文中“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可推测孙云球的初心是古代读书人的心愿。
4.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恰当。
【解析】此题考查对议论文论据的理解和把握。根据题干,论据要能证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的观点,事例要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才可以。文中孙云球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所以是妥当的。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核雕,虽也能表现古人的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所以是不妥当的。
【参考译文】
孙云球,字文玉,居住在虎丘。母亲董如兰,通晓文学艺术,云球幼年时候性格就洒脱聪慧,十三岁成为县学学生,父亲去世以后,家庭经乱没落,常卖药取得钱财来供养母亲。
云球对测量很精通,凡是(他)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他曾经通过自己的想法造出了自然晷,定出昼夜,晷上的时刻不差分秒。又用水晶制造了眼镜,来帮助人的眼睛更好地看东西。有老少花眼、远近光之类的毛病,随着眼睛的状况校对镜子,一点差错也没有,听说的人不惜出高价购买。天台文康裔患有短视,云球拿出千里镜赠送给他,于是他拿着它登上虎丘试验,远远地看见城中的楼台高塔庭院好像就在眼前,天平、灵岩、穹窿各个山峰棱角分明、苍翠可见,万物都看得清清楚楚,于是非常惊诧,大喜道:“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云球笑着说:“这还不足以展现我技艺的奇特啊。”又拿出数十个镜给他看。像存目镜,有百倍的光明,任何细小的东西都可以看见;万花镜,能在看一个东西时将其化为数十个;其余还有幻容镜、夜明镜等等,皆出神入化、不可思议。
他著有《镜史》一卷,现在坊市的人依照其中的方法制造,于是在当时广泛盛行。他的母亲为他写序说:人有苦心,常常不敢让人知晓,甚至有不想被人知道的,所以没有恒产却有恒心的人,只有读书人才可以做到。现在我的儿子不得已,依托一门手艺来赚取一些钱财,难道这是我儿子的初心吗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