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薛培政的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夙愿
薛培政
坐在轮椅上的爷爷,爱给小孙子讲鹁鸪岭的故事。
“鹁鸪岭在哪儿?”小孙子问。
“鹁鸪岭啊,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鹁鸪岭上有好玩的东西吗?”
“鹁鸪岭上哪,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这些小动物……”爷爷颤抖着声音说。
“哇,我长大了一定要去鹁鸪岭!”充满憧憬的小孙子乐了。
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
爷爷说,在鹁鸪岭,是打鬼子那会儿,鹁鸪岭人的恩情,几辈子也报答不完。
那年,刚满二十岁的爷爷担任了区武工队队长。一天上午,为阻击下乡扫荡的鬼子,掩护乡亲们转移,他身负重伤,被抬进鹁鸪岭。
这是一个大山皱褶里的村庄。山地贫瘠,十年九旱,散居在山上的村人,半年糠菜半年粮地过活。养伤的日子里,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将仅存的一点白面拿出给他吃。那次,房东大嫂刚烙好一张面饼,将要扶他起身时,身后多了一双直勾勾的小眼睛,那是大嫂五岁的独子。趁大嫂转身的间隙,小家伙偷偷撕下一小块面饼,可未填进嘴里,就被大嫂发现夺下,一把将孩子推到室外。他泪流满面地握着那张面饼难以下咽。
伤愈归队时,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发誓:“等仗打完了,俺一定回到鹁鸪岭,让老少爷们吃上饱饭!”
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后,他谢绝进荣军院疗养,拄着拐杖走进鹁鸪岭村。
他没有食言,用安家费买炸药、铁镐、铁锨和手推车,带领乡亲们打响劈山改岭造良田的战斗。把一座座山梁翻个底朝天,造出一片片梯田。就在他向往着让鹁鸪岭人年年有余粮,天天吃饱饭的时候,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将造出的梯田一夜之间冲毁。
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啕大哭:“没能让乡亲们吃饱饭,却糟蹋了大片山林,我有罪啊——”他连伤带痛晕倒在山坡上后,整个人瘫痪了。
此后,恶化的生态蚕食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穷”像魔咒困扰着鹁鸪岭人,也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还不上这笔账,我死不瞑目啊!”
三十年后,省城一位林学博士,担任了鹁鸪岭村第一书记。
博士书记进村后,白天满山跑,寻宝似的走走看看,时而抓起一把土,对着放大镜端详半天;时而走向山崖边,用手指蘸起石缝间的水滴看了又看。晚上就到村民家拉呱,专拉山上的事。一个月后,他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拿出了脱贫致富的规划——造林。
“咋,要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山上栽树,咋栽?能活吗?”乡亲们把头摇成拨浪鼓。
“能!就看咱老少爷们有没有这个心劲。”他一口唾沫一个钉说。
望着一双双疑惑的眼神,他发话了:“请大伙放心,栽活了,谁栽归谁所有;栽不活,树苗费、误工费,我来出!”
也许被他那热诚劲感染,乡亲们随他上山了。
山上缺土,肩挑人抬,一袋一袋往山上搬运;没有水,请来水利专家当顾问,开挖泉眼、修蓄水池、建拦水坝、铺设管道;买树苗资金不足,他带村民到外地采种繁育苗木;还修成盘山路,架线引电上山。
后来,他索性带上铺盖卷,半年竟没下过山。住在省城的妻子想不通,坐火车、赶汽车找上山来:“你堂堂一博士,放着省城不待,跑到这光秃秃的山上来,你傻不傻呀?”
“说傻也傻,说不傻也不傻,我就想让这满山遍野长成苍翠树林,站在林间,能看到泉水静静流淌,看到鸟兽随意嬉戏……”
“我看你是发疯了!”妻子气得头也不回地走了。
为植树,他胶鞋磨烂上百双,镢头换了几十把。除了脸上架的那副眼镜外,黝黑的皮肤,淳朴的装扮,与村人没两样。长年超强劳动,曾几次累倒在山上。望着他那羸弱的身体,乡亲们心疼了:“这孩子咋恁实诚啊!”
下乡任期到后,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三年。等到第二个任期满时,鹁鸪岭道道山梁已是郁郁葱葱,层林尽染,林丰草茂。
下山那天,他虔诚地跪倒在山林前,仰望蓝天高呼:“爷爷,如今的鹁鸪岭又有了大片的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等小动物,您看到了吗?”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哇,我长大了一定要去鹁鸪岭!”既写出“我”对鹁鸪岭的憧憬,也为下文“我”博士毕业后到鹁鸪岭工作埋下伏笔。
B.“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表现爷爷对自己曾经劈山改岭造田的内疚之情,下文爷爷说“我有罪”也印证了这一点。
C.小说引入妻子对“他”的不解和指责,目的是讽刺那些对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抱冷嘲热讽态度的人。
D.小说结尾生机蓬勃的景象,照应了开头“爷爷”对山岭的描述,也暗示祖孙两代人的“夙愿”圆满实现。
2.小说以“夙愿”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他”与“爷爷”相比,有同,也有异,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守桥兵
薛培政
“哨兵同志,下哨时间已到,请下哨!”
夜幕之下,在长东黄河铁路大桥执勤的武警士官罗爱军,再次听到这熟悉的执勤用语,心中不由得泛起层层波澜。只见他把执勤用枪交给接班哨兵,又深情地回望了一眼哨位后,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这是他上的最后一班夜哨。
走下哨位的罗爱军,步子迈得格外慢,似乎在一点一点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大桥。五年了,有多少故事留在了心底。
五年前,新兵训练结束后,下到中队是在冬季的傍晚。支队那辆东风牌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道路,将新兵送到营区后,车屁股冒着黑烟就溜走了。
夜幕降临,营区就成了一座孤岛。室外夹着沙土的狂风像只野蛮的狮子大吼大叫,火车驶过时的鸣笛声震耳欲聋,耳朵塞入棉花也彻夜难以入眠。
夜深了,罗爱军躺在硬板床上,用被子蒙住头偷偷哭泣,心想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这漫长的服役期可咋过?
翌日晨起,全中队被拉到训练场进行会操,身手不凡的干部和老兵,动作精湛得让新兵们称奇;等到新兵上场,中队长站在一旁,一个个看着过关,哪怕有一丁点儿不标准,也会大声命令:“重来!”末了,全中队官兵站立在勒石前,由值星排长领诵:“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我为祖国守大桥,大桥安全我自豪!”等铿锵誓言,如咆哮霹雳,响彻在黄河上空,也在新兵心中打上深深烙印。
为使新兵尽快适应守桥任务需要,中队展开了超强度训练。
在黄河滩区初次参加五公里武装越野,跑到极限时,罗爱军感觉快撑不下去了。中队长却对他吼道:“别装怂,跟上去!”说着就朝他屁股上给一枪托,他在心里暗暗叫苦。
第一次过独木桥,从小恐高的他走到中间不敢迈步,中队长拿根长棍在下边敲打:“堂堂男子汉,咋像个胆小鬼?大胆往前走——”他被逼着通过独木桥后,脸上分不清是泪水还是汗水了。
新兵初入守桥部队,首先要经受心理素质考验。执勤岗楼就设在铁道旁边,火车经过的时候,哨兵感觉整个岗楼都在晃动。罗爱军初次上哨,哪里见过这阵势,感觉耳廓都在颤抖,心跳突然加快,就像跳到嗓子眼儿。每十分钟就过一趟列车,前边列车震动引起的不适还没缓过劲儿,又一趟列车轰隆隆驶过。
两个小时的一班岗,他感到比两年还长。
紧张地过了一个月,罗爱军实在吃不消了。趁着那晚下雨,他悄然翻越围墙,朝火车站方向跑去。刚跑出黄河滩,竞被抄近道抢先到达的中队长拦住去路:“好小子,想当逃兵不是?要是有种,给我回去!要当孬种,你看着办!”
“哼,龟儿子才当孬种哩!”他扭头转身气冲冲跑回了中队。
返回中队的罗爱军,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心想这处分是背定了。然而,时间过去了一天、两天、三天,这件事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到了周末的傍晚,指导员约他来到地势较高的战术训练场边,举目望去,铁路大桥像一道彩虹横卧在黄河上。“站在这儿看大桥美吗?”指导员扭头问他。“美,真美!”罗爱军点头回答道。
见火候到了,指导员循循善诱道:“我们守护的长东黄河铁路大桥,是中国第一、亚洲第二的铁路桥,30多年来,一茬又一茬的守桥官兵,坚持苦练精兵,锻造哨兵的‘钢筋铁骨’和‘火眼金睛’,确保了大桥安全和铁路大动脉的畅通,被群众誉为‘大桥守护神’。可以说,我们担负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啊。”
有道是“响鼓不用重锤敲”,罗爱军“啪”的一个立正,敬礼道:“指导员,俺懂了,就看俺的行动吧!”
身上不乏血性的罗爱军,回来后较上劲了。当兵一年,成了全支队的训练尖子和执勤标兵;第二年就当上了班长,并入党、转士官。“嗐,要不是中队长,指导员及时帮助,俺当上了逃兵才丢人哩!”回想起在中队的日子,他觉得这兵没有白当,每次执勤时,看到列车上的旅客向岗楼挥手致意,那一刻,他作为一名守桥哨兵,都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思绪如脱缰的马儿,不停地向前延伸。
他不由得又想起当新兵站哨时,老班长和他打的那个赌:“你猜,下一趟经过的列车是货车还是客车?是从东向西还是从西向东驶过来?”他摇头说:“我又不是神仙,我哪知道?”老班长张口就说:“下一趟出现的是从东向西驶过来的××次客运列车。”
几分钟之后,从东向西驶过来的火车,果然是××次客运列车。
就在他疑惑不解之际,老班长解开了谜底:“执勤无小事,时刻要警惕。除了保证大桥安全,我们对每天从大桥经过的200多趟列车,哪一趟出现在哪一个时刻,是客列还是货列,一定要熟记于心,一旦遇到情况,才能及时有效处置。”
他不但记住了老班长的话,而且付诸行动,并将其作为执勤经验,传给了下一茬新兵。
……
眨眼间,就到了老兵离队那一天。“向大桥——敬礼!”随着一声洪亮的口令,所有退伍老兵举起右手,向他们守护的黄河大桥致以最后一个军礼。
一曲《驼铃》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再见了,军营!再见了,黄河铁路大桥!”在此起彼伏的告别声中,退伍老兵离开了火热的军营和朝夕相处的黄河铁路大桥,奔赴了新的工作岗位。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哨兵同志,下哨时间已到,请下哨!”小说开篇的这句话让罗爱军心生波澜,是因为他即将退伍。
B.小说通过罗爱军的回忆,叙述了罗爱军军旅生涯中几件重要的事情,完整地呈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C.守桥官兵要有“钢筋铁骨”和“火眼金睛”,即他们要身体素质过硬,且要观察细致,熟悉过往的车辆。
D.白天要进行超强度的训练,晚上要承受震耳欲聋的火车鸣笛声,罗爱军入伍之初,感到难以承受。
5.从入伍到退伍,罗爱军的心态发生了很多变化,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6.作者曾表示要把“讴歌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作为自己创作的“安身立命之本”。请结合本文分析这种“正能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村医
薛培政
“这小子,出息了哈,小时候,我还救过你一命哩。”耄耋之年的先生对我说这话时,正拄着拐杖走在通往村卫生室的路上。
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的先生,轻抚胡须,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人也不糊涂,每回看见我,总是微微一笑,顺口喊出名字后,仍忘不了提及救我之事,流露出些许成就感。
听他说的次数多了,我便去找爷爷求证。
“呃,真有的事儿,你一岁半出麻疹,那烧发得邪乎,眼看没救了——”上了岁数的爷爷,对好些事儿记不清了,但对这事心里却明镜儿似的,竟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我顿觉先生那瘦小的身影高大起来。
上过省医科大学的先生,早年在县医院当大夫。20世纪50年代末,县里派人支援老区,先生被抽调其中。来前谈话说下到乡级医院,先生见到乡卫生院刘院长后,就急着要求分配工作。刘院长说:“不急,等吃罢晚饭再谈工作。”晚饭就安排在卫生院机关食堂,刘院长破例让炊事员炖了一只老母鸡,喝的是当地产的纯粮酒。酒至微醺,刘院长叹口气说:“近千口人的茹冈村,自从老村医去世后,半年多了没医生,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让人心焦啊!”那时血气方刚的先生听得真切,那股冲劲儿借着酒劲儿就上来了,一口唾沫一个钉地请求道:“那我就去茹冈村吧!”
茹冈村人听说县里派来了医生,犹如久旱的庄稼遇到了甘霖,纷纷涌向村头迎接。等把人接到后,大伙儿面面相觑,都愣住了:“咦——咋会派来个白面书生,咱这鸡不下蛋的穷地方,会留住这细皮嫩肉的小先生 ”老支书颔首道:“嗯——俺看这孩子行,可不能怠慢了。”说罢,他连夜带人把支部办公用房腾出来,做了村卫生室。
打那以后,先生就成了全科医生。头疼脑热发烧的、腹胀腹痛拉肚子的、皮肤过敏起疙瘩的、打破头碰破脸割破手的,随时会来寻医求诊,包扎治疗,先生就没了固定的工作时间。这边正吃饭,那边病人呻吟着上门了,先生把饭碗一放,就着手诊治起来;半夜睡得正香,外面的门被擂得山响,来人急火火地喊叫:“先生——俺娘病得厉害嘞!”先生一骨碌爬起来,背起暗红色药箱就走,等到把病人安顿好,回到住处已是鸡叫时分了。
到了冬春感冒多发季节,先生的案桌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面对孩子哭、婆娘叫,搅成一锅粥的乱象,先生依然不疾不徐接诊治疗。那一次,老庆家的娃儿连日高烧不退,先生弯腰为其作检查时,冷不防被哭闹不止的孩子吐了一身,闹得老庆两口子好不尴尬,先生却像没事人似的找块布擦了擦后,便又坐堂开药方了。日子久了,村里婆娘们就议论:“这先生性子咋恁好咧,从来就没见他动过脾气。”
老羊信疙瘩爷七十岁患上抑郁症,整日茶饭不思,时而发痴,时而叹息。家人要送医,他死活不肯,说要等死哩。先生登门出诊,他躲进内屋关紧门窗。等费尽周折见了面,一番望闻问切后,先生绝口不提治病的事,竟说些小时候放羊时的糗事。说到羊,疙瘩爷脸上有光了,话也多起来。先生见机下方子后,嘱他按时服药。半个月后,疙瘩爷便轻松地赶着羊群上山了。
先生案桌前悬挂的那幅烙画上有一个硕大的“德”字,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先生说做医生须有悲天悯人、普济众生之心。一个暴雪封门的深夜,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的二柱子,喝农药寻了短见。家人发现送医时,他已奄奄一息,值班医生不接收,就劝转送乡卫生院。望着没膝的茫茫大雪,家人哭爹喊娘跪地求救。闻讯赶来的先生,脚未站稳,就气喘吁吁地命道:“快将人抬进屋,救命要紧!”值班医生拽拽先生的袖子,满是忧虑地劝道:“老师,要三思啊,若是人救不过来,被赖上可就麻烦了!”一向和蔼的先生发怒了:“人命关天,顾不了那么多,有事我担着!”等二柱子脱险,先生累得虚脱在地。多年过去,这样的事,先生也记不清有多少回了。
常听人说,先生这辈子就吃了心眼实的亏。假若当初不下来,在县医院早就成专家了,或许当上了局长院长。先生却不以为然地说:“大夫就是治病教人,专家不专家,就那么回事儿。再说也不是每个专家都能当局长、院长,就是当了局长、院长,也不见得老来会有俺这身板。俺虽老了,却行动自如,还能坐诊看病,咋能不满足哩 ”
说这话时,老人一脸平和。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运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描写人物。在叙述顺序上则采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好奇心。
B.小说写“我”去找爷爷求证小时候得病一事,目的在于表现我对耄耋之年的先生的不信任,也为下文写村医做铺垫。
C.先生刚到茹岗村时,村民对他能否长期留在乡村心有怀疑,但他最终凭着自己的实际行动打消了村民疑虑。
D.小说以朴素生动的笔墨,讲述了一位村医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位乡村医生的高大形象。
8.村医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以“村医”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贤赵五爷
薛培政
在平安镇方圆的村子里,村人多称赵五爷为先生。
五爷少时,曾上过三年私塾,那在当时的乡下就算是有学问的主儿。
乡里人读书少,却素来敬重读书人。每当遇上操办红白喜事这等大场面,总少不了邀请五爷当执宾先儿,这角色好比城市里的司仪,是村里主持红白喜事的头面人物。
说来也怪,尽管五爷对场面上的事驾轻就熟,却极少主持嫁娶类的红喜事,乡邻找上门时,他都推让给村西头执宾先儿张二爷。五爷道:“手里若有一碗饭,就要匀给人半碗。”张二爷笑允:“这个赵老五啊,心里清楚着呢。”
如此一来,主持白喜事就非五爷莫属了。他拿手的有三招:写家祭、待娘舅和陪酒宴。
这家祭犹如官场上的悼词,自然写的都是功德。对五爷来说不过举手之劳,可他从不敷衍,总是搜肠刮肚归纳逝者的优点,征询过主家的意见后,再仔细斟酌遣词造句。五爷说:“人来世上走一遭,混好混差总要留个名声不是?”孤寡老人李三爷生前乐善好施,曾供着十几个贫困人家的孩子上了大学。李三爷走时,五爷憋足了劲为他写家祭,硬是关在屋里一天没出来,时而号啕大哭,时而小声饮泣,吓得家人敲门不应,劝解也不管用,心疼得老伴在室外边落泪边数落:“你个死心眼的榆木疙瘩,写几笔尽尽心意就行了,还真拿个棒槌当针使嘞?别没哭活李老三,倒把你个老东西搭进去啊!”等他哭够了,家祭也脱稿了,写出的家祭让全村人听了哭得荡气回肠、昏天黑地。在外打工长了见识的几个后生见此情景,也擦着眼泪拽个新词道:“咦——老五爷比张艺谋那大导演还会煽情哩!”“看这话说的,”旁边上年纪的人就不乐意了,“这哪跟哪的事啊,情到这份上还用煽吗?五爷这家祭是用心蘸着血写成的,字字血、声声泪,都是戳人心窝子的话啊。”家人透露,五爷写过那份家祭后,伤感得病了好一阵子。
说到待娘舅,五爷曾赌气,我宁愿一口气往犄角岭上的田里挑两担土肥,也不愿在白事场上见一面娘舅,旁边的人听了都点头称是。乡村里规矩多,那娘舅就是一铁帽子王,处理家事说一不二,且个顶个难伺候。那年腊月,铁蛋娘说不行就不行了。平时兄弟仨都把她当累赘,相互推脱不愿赡养。等到老娘奄奄一息时,那几个货却都怂包了。你说为啥?那一溜摆开的五个娘舅,长得就像庙里的凶神恶煞,都是野惯了的主儿,那火暴脾气上来,不把几个小子揍成柿饼才怪哩。人刚咽气,兄弟仨就齐刷刷跪倒在五爷家门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五爷那花白的胡子气得一撅一撅地,末了还得硬着头皮去料理丧事。发丧那天,果然就遇上难劈的柴了。到出殡的时辰了,几个娘舅硬是压着不让发丧,有意让铁蛋兄弟在众人面前丢丑。数九寒天里,费尽周折的五爷,对几个娘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苦斡旋,落得口干舌燥,对方依然不依不饶。“动家法——”五爷无奈之下使出撒手锏。随着他一声厉喝,铁蛋兄弟瞬间便被几个壮汉踹跪在老娘舅跟前,捣蒜似地磕头还不算,直到答应把爹孝敬好、颐养天年才算完事。那场面,倒也劝醒了不少人家。
都说文人好酒,五爷自然也不例外。可到了陪酒宴的场面上,五爷却十分谨慎,私下里嘱咐帮忙的人道:“大家都放机灵点,这白事宴办好了是续情酒,自然为主宾延续情分;若办砸了就是散伙酒,咱替主家受过事小,有些主宾定会以此为借口断绝来往,万万不可小觑啊。”那年春上,办完张寡妇的丧事,几个娘家人心里觉得亏,就趁着酒宴上拿执宾先儿出气,要与五爷斗酒。只见几大海碗烧酒一字摆开,面对几位气势汹汹、跃跃欲试的娘家人,坐在酒桌边的五爷气定神闲,再三规劝不下之后,便苦笑着接招了。待到碗空酒下肚,望着被扶出门去的宾客,五爷仍不忘起身相送,之后什么话也没说,回家连睡了两天。
近些年,年逾八旬的五爷就不做执宾先儿了,但每遇场面上的事,仍拄着拐杖前来,指点些礼法习俗。平时也没嗜好,闲了就爱喝两口,喝多酒话就稠,能从前朝古代讲起,一直讲到当下。五爷嘴里的故事就像村边那汪泉水,总也讲不完,都是得理让人、扶弱济困、教人向善的故事。
去年秋后的一天夜里,做了一辈子善事的五爷如一片风中飘零的树叶,无声无息地去了。家人说,老人没有病,头天晚饭前还要着喝了一小盅烧酒,就是老死的。乡邻们说,老五爷一辈子行善积德,走也走得安稳,不折磨自己,也不折磨儿女,终归是善人有善报啊。
出殡那天,前来奔丧的人排了整整三里路长。
(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赵五爷为乐善好施的李三爷写祭文时,呕心沥血,竭尽全力留住逝者的美名,表现他对逝者的尊重。
B.赵五爷赌气说不愿在白事场上见娘舅,体现了他对乡村娘舅陋习的深恶痛绝,以及引导民俗风气的愿望。
C.陪酒宴上,赵五爷“气定神闲”地接招,因为他酒量大,知道娘家人的酒量无论如何也无法胜过自己。
D.赵五爷热衷参与乡村民俗的诸多事务,至死不渝,是因为他对自己口碑的珍惜。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中“乡贤”两字,既点明赵五爷的身份,表明其品德才学为乡人所推崇敬重,也寄托了作者对传承与重构乡村传统文化的希冀。
B.小说围绕民俗活动写人叙事反映乡村生活,“李三爷”“铁蛋兄弟”“张寡妇娘家人”等乡村寻常人物的称呼,加上俚语口语,乡土气息浓厚。
C.结尾写五爷“闲了就爱喝两口”。与其说他嗜酒,不如说他喜欢借酒后讲故事,传递乡村传统文化信息,其中隐含着作者对五爷的赞赏之意。
D.小说以发生在乡村的故事塑造了赵五爷这样一位乡贤形象,叙写他虽受敬重但在现实面前也有无奈的时候,意在批判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
12.作者写民间习俗时多处使用场面描写,请选一处,分析什么效果?
13.赵五爷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目的是讽刺那些对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抱冷嘲热讽态度的人”错。应该是用“妻子”来衬托“他”为山区人民服务的坚定态度和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
2.①塑造人物,通过为完成“夙愿”而艰辛付出的故事,塑造祖孙两代奉献者的形象。②构造情节,以“夙愿”为纽带,构造祖孙两代人深入大山,为民造福的故事。③表现主题,“夙愿”与小说主题紧密相关,表现小说主人公不忘初心,为民造福的主题。
3.同:心愿相同。感恩山区,造福百姓,这是“爷爷”未尽的“夙愿”,“他”继承“爷爷”遗志,使“爷爷”的夙愿变成现实,对人民的情感态度是相通的。
异:“爷爷”是劈山改岭造良田,结果是生态恶化,含恨而逝;“他”建坝蓄水,育苗造林,结果是恢复生态,山野生机蓬勃,夙愿实现。
4、B“完整地呈现了他的成长过程”错误,小说所写的几件事并未完整呈现他的成长过程,也不是“通过罗爱军的回忆”,小说是运用的是一种倒叙的写法。
5.①刚入伍时,面对环境的恶劣和训练的艰苦,罗爱军感到害怕和气馁,并意欲逃走;②重新归队后,对于可能的处罚。一段时间里,他感到不安;③经过指导员的教导后,罗爱军认识到任务的光荣与艰巨,树立了信心和志向;④在班长指导之后。罗爱军理解了守桥官兵的工作,并落实到行动之中;⑤在退伍之际,罗爱军内心充满了不舍。
6.①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中队长严格训练新兵,指导员耐心指导罗爱军,班长教给罗爱军站岗的要求,罗爱军努力训练,认真站岗,他们都认清自身责任,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②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罗爱军重新回到军营,刻苦训练,在守桥的岗哨上,努力记下了每一趟过桥列车,这是他不惧艰难,奋勇拼搏的表现。③关怀新人的人文精神。罗爱军在逃跑时,中队长努力将他追回,让他避免了范更大错误。罗爱军回到中队后,没有受到处分,指导员循循善诱地给予教导。班长指导罗爱军站好岗哨,罗爱军认真学习,付诸行动,并传给后来的新兵。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新人的关怀。
7.B“目的在于表现我对耄耋之年的先生的不信任”错误。根据“听他说的次数多了,我便去找爷爷求证”及后文“我顿觉先生那瘦小的身影高大起来”可知,我不是对先生不信任,而是对其救我这件事不了解,感到好奇,所以才去找爷爷求证。
8.①服从安排,不怕艰苦,工作不拈轻怕重。②医术高明,敬业奉献,对患者和蔼可亲。③勇于担当,责任心强,勇担风险救人命。④淡泊名利,乐观豁达,面对名誉地位,一笑置之。
9.①情节上:村医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人入胜。②人物、环境上:以村医为题,既交代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又暗含了社会背景,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性。突出了人物不怕艰苦、淡泊名利的精神。③主旨上:突出表现了小说赞美乡村医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主旨,深化主题。
10.A
B.“以及引导民俗风气的愿望”错,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说赵五爷有引导民俗风气的愿望,只是写他认真负责地做好有关主持白喜事的事情。
C.“因为他酒量大,知道娘家人的酒量无论如何也无法胜过自己”错。从文中“大家都放机灵点,这白事宴办好了是续情酒,自然为主宾延续情分;若办砸了就是散伙酒,咱替主家受过事小,有些主宾定会以此为借口断绝来往,万万不可小觑啊”可知,这体现了赵五爷对主人家事情的重视和尽责。
D.“是因为他对自己口碑的珍惜”错。从文中第六段中“人来世上走一遭,混好混差总要留个名声不是?”可知,这表现了赵五爷对逝者的尊重。
11.D“意在批判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错。小说中写赵五爷也有无奈的时候,是为了突出赵五爷对办白喜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12.例1:在写赵五爷为李三爷写家祭,“时而号啕大哭,时而小声饮泣”这一场面描写绘声绘色,让人如临其境,突出了赵五爷为了不让李三爷的事迹被人遗忘而呕心沥血写家祭的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例2:对铁蛋娘葬礼的描写,“几个娘舅硬是压着不让发丧,五爷费尽周折,无奈之下使出撒手锏——动家法。磕头还把爹孝敬好、颐养天年才算完事。那场面,倒也劝醒了不少人家”,这一场面描写写出了乡村礼法习俗,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13.①低调谦恭,是与人为善的长者。他懂得谦让、把红喜事让给执宾先儿张二爷。②敬重死者,是甚得人意的执宾先儿。他为李三爷写祭文时想多写些溢美之词,愿为逝者留个好名声。③行事果断,是有声望能服众的乡贤人物。处理不明事理的主儿,他使出“动家法”的杀手锏,果断平息事端。④善讲故事,是引人向善的心灵导师。他嘴里的故事总也讲不完,都是得理让人,扶弱济困、教人向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