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同步练习(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同步练习(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01 15:2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
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3.知道波是传递声音的形式。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 重点
1.探究声音的产生(含教材第49页活动答案)
实验探究1 实验探究2 实验探究3
实验过程 把一根橡皮筋套在椅子背的一角,用手将它拉紧,拨动橡皮筋。仔细倾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同时仔细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况。推测橡皮筋的振动与听到的声音之间有什么联系 将手指轻轻放在自己的喉咙发声处,然后发出“啊——”的声音,体会手指的感觉 把一些小泡沫塑料颗粒放到扬声器上面
实验探究1 实验探究2 实验探究3
实验图示
实验现象 当橡皮筋振动时,它就会发出声音;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它就停止发出声音 当发出声音时,手指可以感觉到声带在振动;停止发声,振动停止 扬声器发声,小泡沫塑料颗粒跳动;扬声器停止发声,小泡沫塑料颗粒不跳动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续表
拓展培优
转换法
科学中常将一些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例如,观察鼓面的振动时,鼓面的振动不易直接观察到,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鼓面振动时会引起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跳动,可由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是否跳动来反映鼓面是否在振动。
2.声源
(1)概念: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能成为声源的物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如:敲打桌子时,桌子振动发出声音;小溪的水流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吹笛子时,空气在笛子内振动发出声音。
典例1 某次同学会上,李欢同学首次听到葫芦丝演奏曲,很感兴趣,听得如痴如醉!李欢不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委婉动听的声音是怎样发出的呢 ( )
A.葫芦丝本身振动发声 B.葫芦丝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C.吹奏者的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D.吹奏者的口腔内的振动发出声音
B
[解析] 吹奏者在吹葫芦丝时,通过手指控制葫芦丝的不同孔发出不同的声音,此时改变的是葫芦丝中空气柱的长度,可知葫芦丝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 重点
1.教材第50页活动: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实验图示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将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重复以上实验 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可以听到清晰的敲击声;两张课桌离开一个小缝,听到的声音很小,甚至听不到,说明前面听到的声音是通过课桌传播的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图示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内的水中互相撞击 可以听到撞击声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听声音的变化 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最后几乎听不见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大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教材深挖
真空铃实验中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1.在抽空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于是,我们可推测:如果能把玻璃罩内抽成真空,那么我们就听不到铃声了。这种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叫做实验推理法。
2.不管怎样向外抽玻璃罩内的空气,离实验装置很近的同学还是能听到微弱的铃声,这是因为玻璃罩内很难真正抽成真空状态,总还有稀薄的气体可以传声。另外,不管用什么方法固定小电铃,小电铃总能通过与其相互接触的物体传出少量声音,但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传播的条件
(1)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典例2 小科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进行实验,并将系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靠近音叉来探究声现象。小科用小锤敲击甲音叉时,能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同时看到小球被
空气
振动
转换法
[解析] 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通过小球是否被弹起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
乙音叉弹起,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这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
知识点3 声波 难点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类比法
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不形象直观,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常借助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相似之处帮助理解新知识,这就是类比法。
水波 声波
图示
分析 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引起软木塞上下浮动 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振动面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
类比归纳 水波是一圈一圈向外传播的,而声波是以疏密相间的波动形式向外传播的,声波与水波具有相似的形式 (1)类比水波,理解声波
你知道吗
发声停止≠声音消失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发声停止不能理解为“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声,但物体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在传播。例如,发令枪响后,过一会儿终点计时员才能听到枪声,说明虽然声源的振动停止了,但是声音仍然在空气中传播,并没有消失。
(2)声波的概念:声音在介质(如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你知道吗
声音传播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
知识点4 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速
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在 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2.影响声速的因素
(1)介质种类。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快慢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2)温度。温度越高,空气中的声速越大。气温每升高 ,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教材深挖
回声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形成回声。
(2)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如果障碍物离人较远,使得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如果回声和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相差不到0.1秒,人就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会觉得声音更响亮,这就是在屋子里说话比在旷野中说话响亮的原因。
回声测距
声音从发出到再次被听到,实际从发声体到障碍物走了一个来回。因此,计算距离时要除以2,即
典例3 将耳朵贴在较长的注满水的铁质自来水管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在自来水管另一端用力敲一下,能听到三次敲击声。按先后顺序说出这三次敲击声分别是通过哪种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
A.空气、水、铁管 B.水、空气、铁管 C.水、铁管、空气 D.铁管、水、空气
D
[解析] 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铁质自来水管的一端用力敲击,声音会在铁管、水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所以会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是通过铁管传播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播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题型1 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典例4 [金华期末] 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后,乒乓球不再被弹开,此现象表明声音( )
A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解析] 乒乓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声音消失,乒乓球不再被弹开,说明音叉不再振动,该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方法点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只要能通过感受或其他现象反映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即可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
题型2 声音的传播
典例5 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钟振动逐渐变强
[解析]
选项 分析 结论
A 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B 无论能否听到声音,玻璃罩内的闹钟始终在振动,因此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只能说明声音传播的条件 ×
C 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内没有了传声的介质——空气 ×
D 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多 ×
方法点拨
能听到声音必须满足的条件:一是有振动的物体(即声源);二是要有传播的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有物体振动,但没有介质传播,也无法听到声音。
题型2 声速及其相关计算
角度1 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典例6 [丽水期末改编] 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表格,回答问题。在长为 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两次声音相隔 。声音在该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是多少?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此时气温为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空气 331 冰 3 230
空气 340 铜 3 750
煤油 1 324 铝 5 000
水(常温) 1 500 铁 5 200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先后听到的两次声音分别是通过金属管和空气传播的。由此时的气温为 可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 ,则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 。查表知,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铁制成的。
由于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大,故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时间比在空气中的短
[答案] ; 铁
方法点拨
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所以解答此类问题时,首先要结合题意明确声音的传播渠道,进而明确声速与传播介质之间的关系,再根据 进行求解。
角度2 声速的测量
典例7 为测量水中的声速,人们采取了这种做法:将两只船相距 停放在平静的湖面上。一只船上的人敲响放入水中的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另一只船上的人看见火光时开始计时,当用水中的听音器听见第一声钟声时停止计时,得出这两个时间之差为 ,此次测量,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

[解析]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审题技巧
因为火光传播的时间比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时间小得多,火光传播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看见火光时”即认为是声音发出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