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1 11:4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明确本文的写作顺序。
2、关注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关注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十六年的回忆》,课题中的十六年前是指哪一年?1927年的中国又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呢?
本文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那你们了解李大钊吗?把你查阅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
十六年前,腥风血雨的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到现在仍记忆犹新,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1927年的父亲李大钊。
二、自主阅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三、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2—29自然段,找出描写李大钊的句子并画出来,批注运用的描写方法,以及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2、画好后,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时间顺序 描写李大钊的句子 运用的描写方法 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李大钊
3、小组汇报
(汇报第5自然段时: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在这一自然段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写作手法,你是否发现?那这种写法,让你感受到什么?)
(汇报第8—18自然段时,作者又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和什么的对比?)
4、总结写法
作者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英勇无畏,敢于牺牲,忠诚于国家和革命事业的李大钊形象,我们在今后的分析和塑造人物形象时也要抓住这几点。
四、升华情感
1927年4月28日,38岁的李大钊被处以绞刑,他是第一个登上绞刑台的,并作了他此生最后一次演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播放李大钊绞刑片段)这次绞刑历时40分钟,前两次在李大钊昏厥时,将他放下并用水泼醒,第3次时,李大钊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当时刽子手特意安排了摄影师想要拍下李大钊临死前狼狈不堪的样子,但李大钊坚定的站在那里,目光如炬,面对像李大钊这样的革命者们,幸福生活在现在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说的真好,正如李大钊所说(播放片段)今天的我们,要铭记这些革命英雄,铭记李大钊的遇难日期:1927年4月28日,文章的最后,作者再次重申了这一日期,请同学们齐读32—33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形成了什么关系?(照应关系)再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对敌人的憎恨和对父亲的怀念)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今天的作业是:
五、作业
复习类: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2、积累李大钊的名言。
巩固类:1、积累一段神态描写的句子。
2、仿照积累的句子,运用神态描写展现人物形象。
提升类:运用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的描写方法,展现人物形象。
课下推荐同学们去观看《革命者》这部电影,更深入的了解李大钊的革命事迹。
最后,老师以李大钊同志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
希望同学们能够以自己的青春为祖国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