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 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活动 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01 10: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活动 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要配制100g5%的蔗糖溶液,以下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的是(  )
A.称取5g含杂质的蔗糖 B.用量筒量取90mL水
C.搅拌后玻璃棒上有液体残留 D.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中
2.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计算得出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g
B.将氯化钠固体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进行称量
C.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液体洒出,会造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3.用氯化钠固体配置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操作依次是:计算、溶解、称量、装瓶并贴标签
B.转移配置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把10g氯化钠固体放入盛有90mL水的量筒中混合均匀
D.实验中必须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量筒、烧杯、蒸发皿
4.在2021年邵阳市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小阳同学抽到的考题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小阳的实验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目的分析
A 称取氯化钠时,在两边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的纸张 整洁美观
B 称取氯化钠时,将剩余的氯化钠放回原瓶 节约药品
C 量取水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准确读数
D 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 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A.A B.B C.C D.D
5.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下列哪一操作使结果变大(  )
A.称量的药品溶解时不慎洒落 B.量取液体时,仰视读数
C.配好的溶液转移时,不洒落 D.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
6.现有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加入10gNaCl B.加入水5g
C.蒸发掉50g水 D.加入100g10%NaCl溶液
7.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称取1.5g氯化钠
B.量取水时选用100mL的量筒
C.需要加水的质量是50g
D.配制该溶液的步骤是称量和溶解
8.要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A.称量、溶解、计算、装瓶、贴标签
B.称量、计算、溶解、装瓶、贴标签
C.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
D.溶解、计算、称量、装瓶、贴标签
9.实验室中配制100mL10%的稀硫酸,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
A.烧杯 B.托盘天平 C.量筒 D.玻璃棒
10.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C.氯化钠晶体不纯
D.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11.某同学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7.0g
②选用2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③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试剂瓶
④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
12.实验室需要将6%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3%的氯化钠溶液,有关说法不正确是(  )
A.实验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装瓶
B.装瓶过程中溶液有滴洒,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配制溶液的烧杯内壁附着有少量水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俯视量筒刻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二、填空题
13.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配制50g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进行如下操作:①计算:需要氯化钠   g;②称量;用   称量所需氯化钠的质量。③量取;用   量筒(选填“10mL”或“50mL”)量取47.5mL水;④溶解:将两者置于烧杯中,用   搅拌;最后装瓶,贴上标签。
14.实验室用已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    mL.某同学试剂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请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15.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是   ;(填序号,下同)
A
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
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
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E
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3)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用固体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甲溶液,需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盒)、烧杯和   .
A
酒精灯 B 药匙 C 玻璃棒 D 漏斗 E 铁架台 F 量筒 G 胶头滴管
16.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所需氯化钠固体应放在托盘天平的   (填“左盘”或“右盘”)。上进行称量;若所配制溶质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则可能是量取水时   ( 填“俯视”或“仰视”)量筒读数所致。
17.实验室常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克/厘米3,现要配制20%的稀硫酸1000毫升,需要查阅的数据是    ,如果配制过程中不用托盘天平,必须要用到的仪器是烧杯和    .
18.汽车、电动车中一般要使用铅﹣硫酸蓄电池.蓄电池中的酸溶液是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稀硫酸,若有2L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该稀硫酸时,配得稀硫酸的质量为    g,需要蒸馏水(密度为1g/cm3)    L.
三、综合题
19.下表是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数据。物质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与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水。
物质 NaOH AlCl3 Al(OH)3
溶解度/g 109 69.9 0.0015
(1)配制溶液。其中配制20℃时100g 饱和氯化铝溶液的基本步骤是∶称取氯化铝固体—量取水—溶解—装瓶贴标签。
①称取氯化铝固体的质量   g。(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②量取水加入烧杯溶解。
③装瓶后贴标签,在标签上填写∶   
(2)进行性质探究实验。20℃时,根据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向氯化铝溶液中通入氢氧化钠直至过量,先生成 Al(OH)3,再转化为
NaAlO2,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l(OH)3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反应   。
20.如图是对生成氯化钠反应关系的归纳与整理.
(1)物质A 是常见的碱,写出A 的化学式:   .
(2)反应④的类型为:   .
(3)说出NaHCO3在医疗上的一种用途:   .
(4)反应③、④、⑤、⑥能够进行的原因是   .
(5)实验室配制200g 8%的NaCl 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    g,配制过程中为了加快NaCl 的溶解,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21.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要制得干燥的O2,选择的实验制取装置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制取CO2选择F制取的优点为   ,利用该装置也可制备    气体.
(4)现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若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读数,则所配制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偏小”).将准确配制的上述稀盐酸全部加入盛有20g的石灰石样品的烧杯中,恰好能与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完全反应(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则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22.阅读以下有关“空气成分”卡通图,填空并把你从图中获得的信息填在横线上
(1)填写下列数据或名称:a   ;b   ;C:   
(2)你得到的信息是:(1)   ;(2)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2.5;托盘天平;50mL;玻璃棒
14.【答案】答:24.0;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或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砝码和食盐放反了等).
15.【答案】(1)t1
(2)BE
(3)BCFG
16.【答案】左盘;俯视
17.【答案】20%的稀硫酸的密度;量筒、玻璃棒
18.【答案】12880;9.2
19.【答案】(1)41.1;氯化铝溶液(41.1%)
(2)先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20.【答案】(1)NaOH
(2)复分解反应
(3)治疗胃酸过多
(4)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
(5)184;用玻璃棒搅拌
21.【答案】(1)铁架台;长颈漏斗
(2)AD;2KClO3 2KCl+3O2↑
(3)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H2
(4)偏小;解: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2HCl═CaCl2+H2O+CO2↑
100 73
x 7.3g
= x=10g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00%=50%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
22.【答案】(1)氧气;78%;0.03%
(2)空气是混合物;空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