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8 匆匆
六年级 下册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
朱自清的散文善于把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文笔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在文学界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
代表作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等。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默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及难以理解的句子。
2.听课文朗读,想一想,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了什么?
躲藏 挪移 徘 徊 蒸 融
头涔涔 泪潸潸 伶伶俐俐 掩面叹息
遮挽 痕迹 赤裸裸 空虚
cánɡ
nuó
pái huái
zhēnɡ róng
cén
hén
luǒ
shān
líng lì
生字词
____ 不禁
____ 禁止
jīn
jìn
___ 散步
___ 散漫
sàn
sǎn
禁
散
多音字
____ 燕子
____ 燕国
yàn
yān
___ 埋藏
___ 宝藏
cáng
zàng
燕
藏
蒸融:
涔涔:
潸潸:
挪移:
凝然:
徘徊:
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形容流泪不止的样子。
挪动;移动。
形容举止安详或静止不动。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被初升的太阳热得融化,蒸发消融。
词 语
匆匆—— 确乎—— 空虚—— 挪移—— 觉察—— 徘徊——
匆忙
的确
挪动
空乏
√
失去了理想,失去了追求,我们就会感到精神上的(空虚 空乏),会认为人生毫无意义。
发觉
彷徨
近义词
匆匆—— 聪明——
空虚—— 徘徊——
缓缓
愚蠢
充实
果断
你不要再徘徊不定了,还是果断地做出决定吧。
反义词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课文解读
课文围绕“匆匆”二字描写时间流逝的踪迹,先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接着描写了作者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在此基础上抒发了对光阴虚度的无可奈何,揭示了年轻人觉醒又茫然的心情,最后发出警示,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白白走这一遭”。
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共分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1)
作者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引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初步抒发了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之情。
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时间的匆匆流逝。
第二部分(2-4)
照应开头,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问题。
第三部分(5)
在第一段中,作者问了几个问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个
这一连串的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深深的留恋。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看不见的日子比作看得见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变无形为有形,从中我们可以形象感受到日子的渺小,消逝快,更能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
课文是怎样紧扣课题“匆匆”来表现时间“逃去如飞”的特点的?
课文开头运用排比手法,通过描绘春景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进而引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与之前的美好景象形成对比,抒发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之情。然后写自己的八千多日子无声无息地消逝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接着作者用细腻而独特的笔触,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最后作者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反躬自问,深切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主旨
课后练习
一、给红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泪潸潸(shān shēn)
头涔涔(sén cén)
遮挽(wǎn miǎn)
徘徊(huí huái)
√
√
√
√
看拼音,写词语
nuó yí
kōng xū
tàn xī
挪 移
空 虚
叹 息
mái cáng
zhēng fā
埋 藏
pái huái
徘 徊
蒸 发
选择意思相对应的词语并连线。
赤裸裸 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 旋转 蜘蛛等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匆匆 精神凝聚。
凝然 急急忙忙的样子。
游丝 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形容毫无
遮盖掩饰。
谢 谢!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