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第2课时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跳水》第2课时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1 17: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跳 水
航行 放肆 撕扯 挑逗 吓唬 铁钩 海鸥
瞄准 帽子 扭住 桅杆 船舱 横木 一艘船
龇牙咧嘴 哭笑不得 心惊胆战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读一读
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猴子的语句画上横线。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
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显然”的意思是“容易看出或感觉到”,说明猴子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
这个词为猴子越来越放肆做了铺垫。
这件事发生在风平浪静的一天,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默读第2~4自然段,画出和猴子动作相关的描写孩子表现的词语。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他当时的心情,在文中作好批注。
交流时要讲清:
在什么情况下,猴子怎么样(怎么做),孩子怎么样(怎么做)。
猴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孩子也笑得很开心。
猴子放肆起来,它跳到船长儿子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这使得孩子哭笑不得。
它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孩子吓唬它,朝它大喊大叫。
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
合作朗读
自由读第1—4自然段,画出描写水手们“笑”的语句,思考并交流:水手一次又一次的大笑,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水手的表现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因为水手一次又一次的大笑,使得猴子逗弄孩子更加带劲了,孩子因而也更加生气了,以致最后走上了最高的那根横木。
文中哪个自然段直接写出了孩子已经陷入了即将失去生命的绝境,必须跳水?
第四自然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危险的处境吗?
万分危急 生死攸关 身陷绝境
这些词语,作者文中一个都没有写,但是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处境的危险,作者到底是怎样表现孩子身陷绝境的呢?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观察图片,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甲板
横木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从“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体会到孩子只要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没有命;从“也难以回转身来”体会到孩子必死无疑,根本没有机会从横木上活着回来。
结合刚才看到的图片,再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正面指出事态的严重,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因为桅杆太高、太险。
作者运用了“只要……就……、即使……也……”两组关联词。
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
去掉这两组关联词,对比读一读。说一说:哪一句的表达方式好?为什么?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没有命了。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难以回转身来。
第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好,因为有了这两组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的处境非常危险,身陷绝境,随时都可能没命。第二句话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只要人群中有人大叫一声,孩子就_______________。即使没有人大叫一声,孩子也_______________。
关联词训练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从“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体会到之前孩子不知道自己已处于危险境地,此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正处于危险中,心里害怕极了,随时有可能因害怕发抖而失足摔下来。
还有哪里写了孩子身陷绝境?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从“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感受到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们已被眼前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所措。
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侧面衬托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作者虽然没有直白地用大家所说的那些表示危险的词语,但是却把当时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这也是列夫·托尔斯泰写作的高明之处。
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船长动作、语言的句子,把你的感受与理解在书上作好批注。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推测船长从看到儿子在桅杆顶端摇摇晃晃,到用枪瞄准并命令儿子跳水这一瞬间的思维过程。
当船长走出船舱,看到儿子站在高高的横木上,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会想什么呢?
不利的一面是孩子正心惊胆战的站在横木上。横木下是硬邦邦的甲板。有利的一面是海面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刺激,手里有枪。
孩子站的这么高。如果摔到甲板上必死无疑;现在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只有让孩子跳进水里才会有一线生机。还是用枪逼他跳水吧。
分析当时是什么情况?
此时,他会想什么?
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思考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当时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如果让他往回走,再从桅杆爬下来,一紧张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而海面上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如果让孩子跳进海里,反倒相对安全一些。从常理来看,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正好船长手里拿着枪,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枪逼迫孩子跳下海,这样的话水手们可以马上把他救起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孩子落入大海时的状况——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用“炮弹”来形容,说明孩子下坠速度之快,力量之猛,因为他是从帆船最高的横木上跳下来的。
跳水结果怎样呢?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四十秒钟—— 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句话互相矛盾吗?
不矛盾。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孩子从这样危险的处境中得救了,此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转危为安
化险为夷
绝处逢生
遇到突发状况不要慌,要冷静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你从船长的表现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孩子只有跳下水,才能逃过这场危机,可见“跳水”是故事的重要内容。
“跳水”这个方法是主要人物船长想出来的,从办法的妙处中能体会船长的果断机智,航海经验丰富。
跳水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关键,用“跳水”作为题目,采取的是抓住关键内容、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
为什么作者以“跳水”为题?
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当时船上的一名水手,回到家,你会怎样向亲人讲述这件事
积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
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消极无为就越有害。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命悬一线 转危为安
猴子 戏 孩子
孩子 追 猴子
水手 逗 猴子
非常开心
十分尴尬
丧失理智
身处险境
孩子遇险 吓呆 发抖
命令跳水 孩子得救
化险为夷
起因
发展
高潮
尾声
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