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1 08:5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深切的情感。
3.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思想情感,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希望学生能够做一个善良的人,真诚对待身边的人,并对给予我们幸福的人常怀感恩之心。
语言运用:主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积极思考,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带有感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审美创造: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通过对阿长称呼的由来,有不良习惯,会烦琐规矩,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等事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形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回忆性散文。
【新课讲解】
揣摩细节 了解人物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角度说。说时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自己概括。
“她生得黄胖而矮。”
1.从“黄”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黄”这个字上可看出其生活状况不好,是个连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普通劳动者。
我们先来看看鲁迅最初为什么那样讨厌阿长呢?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 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 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2.“喜欢切切察察”的“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动作描写,写出阿长切切察察的特点,是个爱嚼舌根的人。作者真实再现了这个形象。也表现了“我”对他的不太佩服。
“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3.“长妈妈”的睡相可以反映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比喻,把阿长睡觉时的样子比成大字,形象生动。也说明阿长睡相不好,似大侠。也反映出她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4.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文章是如何描写的?
语言: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第一句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 你要记着,这是一年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神情: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动作: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①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是个不幸的人,所以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讨厌他严格的规矩——吃福橘——阿妈恭喜
“说人死了, 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死了人, 生了孩子的屋子里, 不应该走进去; 饭粒落在地上, 必须拣起来, 最好是吃下去; 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 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②写阿长一肚子烦琐的道理:从对这些烦琐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不耐烦。但她是为我好,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不厌其烦地告诫“我”。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
讨厌他无知的道理——阿长的教导
5.这样让人讨厌、麻烦的阿长怎么又让鲁迅产生了空前的敬意?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却不料她有这样的神力。从此对于她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①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在幽默调侃的意味中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愚昧无知、淳朴。
空前的敬意——讲长毛的故事——伟大的神力
6.那又是什么原因使空前的敬意一下子跌入深谷,转为憎恨的?
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7.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憎恶”“谋死”大词小用,夸张地表现了儿童的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8.正当鲁迅哀悼隐鼠,准备给它复仇时,是什么事又让鲁迅产生了新的敬意呢?
买来了《山海经》——无私的爱——新的敬意
9.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
怀念---同情---感激
10.你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认识和理解?
①阿长是一个封建迷信,但又渴望安宁幸福的人。
元旦让“我”吃福橘,为了“一年到头,顺顺流流”,也包含着对“我”的爱。
②阿长是一个身份卑微、愚昧无知的人。
“阿长”只是沿用了上一个女工的名字,可见其卑微;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说自己具有抵挡大炮的神力,可见其无知。
③阿长是一个善良、纯朴、宽厚、真心关爱孩子的人。
她在不识字、不知书名的情况下,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足见她对“我”的关爱。
【深层探究】
1.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乎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这几件事体现出了阿长质朴、善良、热心和关心、爱护孩子的性格,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才有了后来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这是为后文作铺垫;
其次,这些事情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形象丰满、充满生活气息的阿长;
第三先写“我”对阿长的不满,后写“我”对阿长的敬意和怀念,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收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小贴士:欲扬先抑
定义: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物、人、事,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其的一种写作手法。
用法:先对写作的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即“抑”;而后着重描写所要赞扬的方面,此为“扬”。通过对比,突出要描写的对象特点。
效果:用这种方法,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和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技巧:
①“抑”“扬”对照;
②先“抑”蓄势,重在后“扬”;③“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2、细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复述阿长为我买《三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山海经》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并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什么心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说明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什么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4.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态度?用了什么样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文中写道那位远房叔祖疏懒,为会为我找《三海经》,这里还有两个没出面的人物:父母,他们肯定也不会让我买《三海经》,因为他们都会认为那是不正经的书,因而不肯真实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但“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他说了,就连“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这里用了对比写法,突出了长妈妈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关爱之情。
5.当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时,我是怎样一种表情?为什么为有这种表情?
我的表情是震惊。文中用了“一个霹雳”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心理,“我”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我买《山海经》,也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欣喜之态。
6.“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句中“伟大的神力”指什么?
表面上指阿长做了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情,还有另一个意思:阿长的行为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心和爱,这是给以封建文化作说辞的卫道士们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7.作者为什么要写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而不写是他的父亲或母亲呢?
作者的父亲和母亲也是受过封建教育的所谓读书人,在他们的眼里,小孩子就应该读“四书五经”一类的正经书,而《山海经》就是一部不正经的书,是坏书。作者设计这样一个情节,一方面是赞扬了阿长对小孩子真心的关心疼爱,那一方面,就是对封建文化压抑小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批判。
8.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因为这四本书是我最想得到的书,也是我最认为不可能得到却意外得到的书。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穿全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表现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结束语】
儿时父母的唠叨,会让我们满腹怨恨。当我们长大了时候,父母不再如小时候管束着我们,而是站在村头或街头长时间等待我们回家。那份凝视,那份爱,你读懂了吗?
亲爱的同学们,学习完这一课后,希望大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感恩。感谢一直陪伴我们成长的父母,感谢给予我们关爱和教诲的老师,感谢我们身边的人,不要朝花夕拾,留有遗憾啊!
【拓展延伸】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对古代的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帝江
中国远古神话中的神鸟。《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西次三经》云:“南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 赤如丹火,六足四翼, 浑沌无面目。是识歌舞, 实为帝江也。 ”
蠃[luǒ]鱼
《山海经》中的一种异兽。
“蠃鱼, 鱼身而鸟翼, 音如鸳鸯, 见则其邑大水。”一种长着鱼身, 却有鸟翅膀的异兽, 能发出像鸳鸯一样的鸟叫。它在哪里出现就会在哪里带来水灾。 ”
读山海经(其十)
[东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注释】讵(jù):表示反问,岂。
【赏析】这首诗通过歌颂《山海经》中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了他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息的顽强斗志,寄托着一股慷慨不平之气。
【课后作业】
欲扬先抑
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自己如何讨厌阿长,在蓄足情势后,写阿长给自己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因此对她产生了敬意。这样写,使得阿长原本的粗俗形象顿时变得鲜活可爱。请你运用这种手法,以“读懂身边的爱”为话题,写一个人物。(150字左右)
写作指导
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抑”的部分应先写,“扬”的部分应后写。
②“抑”“扬”必须要有对照性,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
③“抑”“扬”两部分内容,不能等量齐观,应重点写“扬”。
视频:阿长与山海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